分享

【东篱说诗】僧敲月下门,其实是一桩风流韵事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30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唐 / 贾岛 / 题李凝幽居

这首诗很出名,嗯,特别是“僧敲月下门”这句,因为“推敲”的故事,大家多少都听说过,可这敲门的僧是谁?又为何要半夜去敲门呢?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个比较隐晦的社会现实问题。

还是先来看看推敲的故事吧: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贾岛写下此诗后,对其中原句“僧推月下门”一直拿不定主意,想用“敲”字代替“推”字,有不确定到底哪个更好,于是在骑驴行路时仍在低头思索,嘴里一边自言自语,手里一边比划,此时,正巧朝廷大员韩愈出行,这贾岛想的出神了,根本没注意前面的情况,直接就骑着毛驴撞到了韩愈的轿子前,这还了得,左右立刻将贾岛拿下,贾岛这时候也才惊醒了,韩愈问清楚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这“敲”字在一片静寂的夜晚月下,动静结合,意境更好。

于是,两人结下了身后的友谊,交往频繁,后来,韩愈还劝贾岛还俗应考,贾岛也答应了。等等,劝他还俗?那就是说,贾岛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是个和尚?那再就是说,骑驴冲撞了韩愈轿子的,也是个和尚?甚至这“僧敲月下门”里的僧,就是贾岛本人?

答案是肯定的,贾岛家早年贫寒,幼年时落发为僧,法名无本(一说无艮),按照史书记载,韩愈劝贾岛还俗,大约是他三十一二岁的时候,此时,他们认识了已有两三年,所以,贾岛写下此诗的时候,是个年近三十的青年和尚。现在,已经确定了贾岛此时的身份和年纪,那就可以再看看诗里所隐藏的不为外人道的东西了。


因为这个题目,多数人的理解,或者是有意理解为,这是贾岛夜晚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友人时写下的,这李凝是谁?没有记载,但是,出家为僧之后,应该是斩红尘,断七情,绝六欲,六根清净,为此,过去寺庙里的山门在太阳一落下后,便要关闭,谢绝香客,与世隔绝,僧人自然也不得外出。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这此时还是“无本和尚”的贾岛,怎么能月下外出呢?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问题,一个大家都知道,却不说破的“潜规则”,此时是唐朝,中国还是处于比较自由平等和开放的时候,还没到宋朝礼教横行的时候,所以,很多事情,是默许的。

我们先来看另外一个故事:民国初年,安徽寿县县城的箭道巷内有座尼姑庵,庵里有个小尼姑,法号“觉云”。觉云还年轻,人又长得漂亮,自然就有君子好逑,觉云难忍青灯之苦,于是向县衙递交了还俗申清。当时的县长也是文人出身,讲究民主,对觉云的行为深表同情,于是在还俗申请作了这样的答复:

小尼姑,名觉云,喜红尘,厌佛门。

着罗裙,准、准、准。

恩准尼姑寻夫君,免得僧敲月下门。

我们再看另一个小故事,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时,曾发生了一件敲诈案:有人状告崇仁寺的和尚与大悲庵的尼姑私通,郑板桥审理后发现,僧尼私通是真,可这告发之人却是因为发现两人私情后敲诈钱财不成才报复性告官,郑板桥是好官啊,于是,严惩了告发之人,然后责令僧尼还俗成婚,并写下了这样的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在清朝到民国,大家都很明白,不管是著名文人郑板桥,还是不知名的文人县官,这“僧敲月下门”是什么意思,他们都很清楚。贾岛所生活的唐代,许多庵堂都是风月场所,在社会上也是公开的秘密,这在鱼玄机的故事里就可见一斑。在很多唐宋传奇和明清小说中,也频频出现,这就说明,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而且,很多士绅捐建的庵堂,也称之为“某某居”。

故而这李凝幽居,并不一定是这个李凝的住所,因为很多的历史原因,这真实的情况已经很难理清,但从郑板桥和文人县长对此诗的一致理解里,我们还是大概可以判断出,这贾岛(无本和尚)写的这首小诗,除了是一首用词考究,意境幽远的写景佳作,还记录着贾岛做和尚时自己的一桩风流韵事。

——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