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038—1227年),历时近190年,建都在今宁夏银川市。由于蒙古大军的毁灭,西夏文化遗迹、遗物、艺术等留存甚微,给这个古老的王朝留下了太多谜团,西夏瓷更是因为物证太少,成为我国瓷器历史上的难解之谜。 米向军收藏的茶叶末釉经瓶。大口平折沿,束颈折肩,腹修长下收,暗圈足,剔刻开光折枝菊纹衬以弧线纹,腹下连续剔刻花叶一周,纹饰主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艺术效果明显。 蒙古大军毁灭性的破坏,使得人们对西夏长达190多年的制瓷业知之甚少,西夏瓷因物证稀少曾是难解之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宁夏、青海、甘肃等地陆续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家才把西夏瓷与宋瓷、元瓷区别开来。近年来国内外西夏瓷渐渐走出“深闺”,将那段神秘残缺的历史展示在世人面前。 西夏 黑釉剔刻花瓷扁壶 据专家统计,现有完整的西夏剔刻花瓷器全世界不到100件,部分流失海外,部分收藏在我国各地博物馆,民间藏量稀少,普通瓷片的行情也水涨船高,可谓“一片难求”。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让其收藏价值不断攀升,收藏热度与日俱增。 西夏瓷最典型的特征是在瓷器上剔刻花纹,这种瓷器也是西夏瓷中最为精美的一种。西夏制瓷工匠在进行剔刻花工艺时,一般有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刻花,刻花不是在平面上绘画,而是直接在上好釉的器体上,用刻刀刻绘花纹和图案的轮廓,难度很大。第二道工序是第一道工序的延续,即剔釉,是将所要表现的花纹图案周围多余的釉剔掉或刮掉,露出胎体。在西夏剔刻花瓷器上,最为显著的是纹有各种各样的牡丹花。据一些收藏家介绍,当时的西夏境内并没有这种花卉,瓷器上大量纹牡丹很是费解。 总之,西夏瓷器制作及其装饰艺术,就像西夏的秃发一样,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 西夏王朝曾经是和宋、辽三足鼎立的王朝,然而在史书中却鲜有它的痕迹。和西夏王朝的历史记载一样,西夏的瓷器也同样带着神秘的气息,在当下的陶瓷收藏市场中几乎是“一片难求”,可见其珍稀程度。 一部西夏瓷器史,同时也是一部西夏史。中国有二十四史,但没有西夏史;中国陶瓷史,又没将西夏瓷列入其中。没有物证的文化是虚无缥缈的,现在人们正在努力追寻这些失落的宝藏,更多地了解这些瓷器上散落的西夏历史。 西夏瓷器不仅是西夏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而且是西夏王国民族特性、生活习俗、经济文化、艺术风格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载体和展现,在中国瓷器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
|
来自: 五叶山人 > 《古陶瓷篇宋元磁州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