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本刊前两期彭德与黄河清(署名“河清”)二人基于当代艺术的对话,引发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反响,并掀起关于当代艺术又一次讨论的热潮,本期继续展开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瑞芸旅居美国20年,对当代艺术也有相当的研究,她提出“当代艺术不可以被否定掉”的论点与黄河清商榷。鉴于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开放的体系,关于它的讨论也应是一种多元而开放的态度,既不能对其不足视而不见,也不能执其一端以偏概全,良性的讨论总是要以学术视角为基点,以艺术发展为取向,“精英”与“垃圾”既是强力的药引,也是辨别当代艺术发展两端的明证。 “当代艺术”可以被否定掉吗? 与黄河清教授商榷 □ 王瑞芸 听说黄河清先生在西安2017当代艺术研讨会上“单刀赴会”,而且“引来会场上‘90后’学生的共鸣”。 不难想象这样的场面:慷慨激昂的极少数、自发的大众热情……这肯定会升级成最具有历史感的镜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是,黄河清先生手里掌握的,是真理吗? 黄河清先生的论点是:当代艺术是世纪骗术,“因为它是建立在小便池是艺术品的逻辑之上。” “‘当代艺术’不雅不正,是一种美国式的杂耍……真正理性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我们应该高扬中国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国雅文化……” 这种论点,对吸引年轻听众显然掌握了两个优势:一、我们正迫切需要文化自信;二、因“当代艺术”既不好懂,也不好看,甚至“下流”(小便池),于是……甭理它!我们要自信,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这个思路真的痛快,真的过瘾,年轻30岁,我一准跟着叫好。 在西方待了几十年,下了点功夫了解西方当代艺术。我了解到,西方当代艺术的产生,涉及太多的因素,绝不是中国人能意气用事,仅指控它是“美国制造”,就可以把它拉黑的。 首先,“当代艺术”已不是仅指称一种风格、一种观念,或者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它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一种文化实体了。如今,全球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美术馆、画廊,双年展、艺术节,全在做着同一件事。我们哪怕稍具常识,就能知道,一种文化现象一旦成为实体,你是无法把它指称为骗局的。就比如中国的文人画,它也构成了我国文化中的一种实体,在几百年中,它是每个中国文人画家在画,收藏家在收藏、把玩、欣赏、展示、交易的……它渗透在中国的每一处地方(即使不同地区水平高低不同),占据了每一个中国文化人的心灵,弥漫在中国的整个文化空间中。如果一个西方人突然跳出来说“中国文人画是一种骗局”,我们中国人听了,倒也不见得就会生气,顶多一笑:那个“番人”不懂罢了,理他做甚!如果那个“番人”是这么说的:“啊,你们有些文人画,画得非常糟糕,混涂乱抹,欺世盗名……真不像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中国的文士们八成肯对他拱一拱手,施礼道:“这位先生,在下倒要请教,何妨进门一叙……小二,看茶!”因为“番人”这样的一种指责,就装得进正常交流的渠道中了。否则,一张口就已经把人家整个文化实体都否定掉,叫人怎么对话呢? 因此,看到河清先生一开口就是“‘当代艺术’是一种骗术”,实在是被吓了一大跳,西方学者若是听到了,会有怎样的疑问,难道中国学者连一种文化实体都看不见吗?这么说话的黄河清先生在研讨会上成为“单刀”是必然的,这种有违常理的说法会引起同行们深刻的不安甚至反感:它将把我们中国学者的理解力捋到一个特别低的水平。 河清先生的言论充满战斗力,甚至有火药味,但这种“战术”在学术界是不能使、不配使的。学术界从不兴喊口号,没任何人会为慷慨激昂买账。学术界推崇的是:你连眉毛都不必抬一下,只用自己收集到的确凿证据——让事实说话,就能叫所有的人都趴下。 当黄河清先生这么告诉我们:“当杜尚指着小便池……说:这就是‘艺术’,这难道不是骗术?”这里不好意思要打断一下,请黄河清先生先来面对以下这个事实: 杜尚拿出“小便池”是1917年,距今整整100年。说小便池是个骗术,其实根本不需要中国学者在100年后才来发现。当小便池刚拿出来时,除了杜尚本人和那个陪着他一起去买小便池的朋友爱伦斯伯格之外,没有第三个人肯认可那个“下流”东西。100年前美国“独立艺术家展”的评委们,个个都是心明眼亮,他们的确也干得相当漂亮:干脆把小便池一扔了事!换句话说,在100年前,全世界除了那两个人,都否定了那个小便池! 那么,到了21世纪,中国学者的责任,就不是把100年前美国人已经表达过的“义愤”再来重新表达一次。美术史不需要中国学者来做这样的“贡献”。难做到的却是:我们中国学者应该帮助会场上的所有“90后”去弄清楚:一个起先“疑似”的骗术,是凭了什么可以越来越大行其道,而且是在全球大行其道的。究竟为什么一个“法国的混混”杜尚,他拿出的小便池被人扔掉后,却又再次被“打捞”出来,红遍全球。美国艺术界一整代人,甚至两代以上的人,全体脑残(奇怪,100年前他们倒不脑残,知道否定小便池),所以才肯把那个小便池捧上了天。可是请问,美国人集体脑残也就罢了,凭什么那个以小便池为核心的“当代艺术”最后竟然会被全球都接受了,每一个国家的艺术家都往那个方向去,每一个理论家都在研究“当代艺术”。难道世界上这么多从事艺术的人,这么多思考艺术的头脑全都“脑残”?一个学者的研究逻辑最后把我们推到这样一个局面里,这算个什么事儿呢? 因此,作为“学者”发这样的话:“小便池根本就是恶作剧”,真的要慎重,千万千万慎重!这会让西方人想:你们中国学者怎么居然还在表达100年前我们已经表达过的意见,已经表达过的情绪? 这个话不是白说的。2009年3月,我在北京碰到一个研究中国宋代艺术的美国学者姜斐德博士,当她一听说我研究西方现当代艺术时,一点都不客气,马上对我说:“那太好了,中国很需要,非常需要。中国的当代艺术很热闹,但对西方情况的了解非常不够,尤其批评家们对西方艺术的史和论了解很不够,这怎么行!”她的话促使我发奋了几年,大体弄明白了,西方在这100年中,艺术的思路究竟是怎么变化的,以杜尚小便池为核心的“当代艺术”为什么好。(请看拙作——《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这里,并不敢觉得自己比黄河清先生高明。往下,我愿意就此花一些时间,读一点原版书,对黄河清先生过于“大概齐”的文字,提供一些缺失的细节。这不是挑剔,实在是因为,那些缺失的细节可能非常非常重要,重要到让一个有学者身份的人断断不肯随便下这样的结论:“当代艺术”是美国操纵上演的一场骗局。 王瑞芸,江苏无锡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师事吴甲丰先生,专攻西方艺术史,1985获硕士学位;然后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1988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获艺术史硕士学位。此后,在美国生活20年,潜心研究西方艺术,尤其注重现当代艺术,为国内写了不少西方艺术的研究专著。迄今发表的著述有:《巴洛克艺术》,《二十世纪美国美术》,《美国艺术史话》,《新表现主义》,《激浪派》,《涂鸦艺术》,《变人生为艺术》(美术史论文集) ,《通过杜尚》(文集),翻译:《杜尚访谈录》。 艺术,让人成为人 艺术学人·理论百家 孙晓霞:艺术学的“去美学化”倾向辨析 沈语冰:艺术媒介性与物性的临界点 李心峰:中国艺术的“大通”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 彭 锋: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 周计武: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 王瑞芸:各自的“杜尚” 王廷信:艺术理论如何面对日趋复杂的艺术现象 高建平:技术进步中艺术的处境 王一川:以艺术批评为“志业” 朱青生:艺术的本质是突破限制 侯样祥:谁是“大师”?“大师”是谁? 朱良志:真水无香 孙伟科:红楼奥义隐千寻 张 晶: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应有美学自信 艺 术 学 人,游 心 游 目。 ——一个高品质艺术与学术平台 编辑:张心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