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者无敌:春秋学者孔子的家风故事

 我的书海601 2017-11-01

原标题: 仁者无敌:春秋学者孔子的家风故事

[  

 

 

[成    语] 仁者无敌

[释    义]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会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上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大    意] 方圆不到百里的小国也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如果这个国家的国王施行仁政的话。一个实行仁政的国家,尽管小,却能击败实行恶政的大国,因为大国已经失去了民心,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家风故事] “仁者无敌”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思想家孟子之口,是他用来戏说魏国国君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话。但以梁惠王的表现来看,他恐怕连仁君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做到,更不用说什么无敌了。在他之后的无数帝王,也没有一个能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而在孟子心中,早就有了一个“仁者无敌”的人选。他就是孔子。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学说发展到后来形成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以及亚洲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曲折家史与深厚家风。

孔子先祖本是殷商王族,为殷商最后一位帝王纣的兄弟。在殷商被西周所灭之后,其先祖所在的殷商王族被安置在了今河南商丘一代,形成名为宋国的诸侯。在西周的统治秩序下,宋国并非带着亡国之恨的屈辱存在,而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家也很兴盛,出了不少贤能人物,逐渐形成了一种谦恭低调、仁善行事的家风。

待到春秋时代到来,宋国局势随着天下的混乱开始混乱起来,内忧外患不断。后来在一次政变中,孔家惨遭飞来横祸,许多族人被害,后裔侥幸出逃到了鲁国,开始了寄居异国他乡的岁月。在外乡的孔家,不仅人少力微,也失去了诸侯王族的显赫身份,日子过得颇为艰难。但孔家的家风却始终没有丢弃,对第二故乡鲁国也是忠心耿耿,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一位以勇敢护国著称的猛将。

只不过孔子是父亲高龄所得,还没等他长大,其父就已离开人世,又因为母亲并非正妻的缘故,被赶出了家门。母子相依为命,游荡于世上,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就是在艰难之中,母亲给了孔子很好的教育,让孔子学到了许多知识,培养出了高尚的人格与道德。

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孔子成人之后不久便因操劳过度而离世,她所教导出来的孔子则开始在鲁国政坛上跃跃欲试。无奈当时的鲁国,被昏君权臣搞得乌烟瘴气,让身负种种安邦定国之良策的孔子逐渐将精力转移到了学术上,并开始设立私学,招收门人。此时,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萌芽,其中之一便是“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仁”。其基本精神就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有仁善之心,家庭如此、邻居如此、君臣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由此孔子提出一个理想的人类历史终极目标――大同,也就是没有争斗、人人仁善的和谐世界。

可叹当时天下战乱,各国国君都是虎狼之徒,忙着互相吞并,很少有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感兴趣,这也导致孔子四处游说,却始终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地位,偶尔获得执政机会,也会很快被穷凶极恶的权臣赶走。

这只是一时的阻碍,“仁”的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逐渐放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服这种学说,后来更是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主流政治理论。

而最信服这种学说的家族,又是哪一家呢?还是孔家。

虽然在孔子死后,这个家族经历了七代单传的危险,但始终没有忘记传承家学,传承“仁”之精神。在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暴政的战争中,便有孔门子孙孔鲋毅然领着弟子下山,前去参加,希望能在推翻残暴秦朝之后,建立起一个施行“仁政”的王朝来。不幸的是起义最终失败,但孔鲋却并未逃走,而是随义军战死,“杀身成仁”。

从西汉开始,孔家开始兴盛起来。之所以兴盛,除了封建王朝出于统治目的大力提倡孔子学说之外,更在于孔家子孙对于家学与家风的传承,出了许多德行高洁、才识出众的人物。历经数千年变迁,兴亡更替,孔家却始终不衰,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