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孔子之十八:孔子爱吃肉

 墨香笙樵 2017-11-02

孔子爱吃肉


    所谓圣人、英雄,也是饮食男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很爱吃肉。最大证据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人们要表明对某一事物的热爱,往往会以其与自己钟爱的其他事物参照对比,从而获得强烈的衬托效果。以所谓三月不知肉味,来表明孔老夫子为韶乐打动之深。其潜台词是:那个时代肉食紧缺,肉味诱人而难忘,孔老夫子也是爱吃肉一族;如今连肉味都忘了,可见韶乐之尽善尽美,而孔子对音乐之天赋与沉迷也非同一般。

    如果孔子吃不到肉,或者对肉味具有高度的抗诱惑能力,那么,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正是在孔子爱吃肉的情况下,其对常人难以摆脱的口腹低级欲望的超越,才凸现了他对音乐高级文化的敏感和热爱。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吃肉的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当时的权臣阳货想召见孔子,孔子不去,便赠送给孔子一个蒸熟了的乳猪。一方面,按照当时礼制,大夫送给士礼物,士要亲自拜受,阳虎由此想逼孔子见他;另外,专门送孔子蒸乳猪,想来也是投孔子所好。

   孔子一直认为自己是士大夫之后,所以,吃起肉来,也很讲究,而非大快朵颐的豪吃。脍不厌细,不嫌肉切得细;肉腐烂了(肉败),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买来的肉干,不吃(怕不干净);祭祀剩下的肉,过了三天之后,也不吃(时间长了就腐烂了)。同时,席上的肉虽然多,吃起来也不超过主食。(《论语乡党》)

孔子吃肉是有品味的,虽然在他那个时代,吃肉是一种奢侈的行为,一般百姓根本难以享受得到。儒家的亚圣孟子的王道理想国中,内容之一就是七十者可以食肉。历史学家许倬云指出,在周代,只有富贵人家能餐餐吃肉所谓肉食者鄙,则以肉食为卿大夫的代名了。直到明末的顾炎武,还谈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还不忘记加上一句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

    《礼记》中记载了孔子吃肉酱的细节。在孔子去世前一年,他的徒弟子路死于卫国,孔子听闻后在房屋前庭哭子路。而后,报丧的人说子路死后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叫人赶快倒掉自己吃的肉酱。

    此外,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先他两年而死,办丧事后,颜家给孔子送来祭肉。孔子到门外去接受了祭肉,回到屋里,弹过琴后才吃。

    孔子大概还经常吃鱼,论语中有子钓而不纲的话,即孔子只钓鱼,却不用网打。《礼记》有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的说法,大概这些动物当时还是显得太过珍贵;而鱼似乎很多,孟子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论,似乎鱼乃是可欲之物。另外,孔子弋不射宿,不射杀归宿的鸟,可见他还能够吃到野味。

   口腹之欲,唯有充分文明化,才为人之饮食。孔子虽好吃肉,却非饕餮之徒,而是今日小资式的美食之好,有节制、有品味、有礼仪,注重细节。如此之好,可为现代人镜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