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跨越两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命运跌宕起伏之中,梁漱溟始终是那么精神抖擞、平和洒脱。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素食和少吃多动有关,更与他多年修炼的品性、涵养和高远境界有关,这也是梁漱溟的处世养生之道。 梁漱溟:情淡气和得长寿刘重来 东方啸人物简介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梁漱溟体质原本很差,从小就羸弱多病而异于一般孩子,连他的长辈们都担心他命不长。但谁能想到他竟能活到95 岁高龄呢?而且在他 90 多岁时,还行动敏捷,思路清晰,笔耕不辍,交谈自如。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粗茶淡饭好养生 梁老之所以健康长寿,与长期坚持吃素有关。他十四五岁时,突然对佛经大感兴趣;20岁时,竟想入佛门,由于家人再三劝阻,虽未能出家,但却开始遵守佛家戒条吃起素来。以后几十年如一日,不管什么场合,他都坚持吃素。 1950年3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包括梁漱溟在内的各界人士。面对满桌丰厚菜肴,梁老不为所动,只夹素菜入口。毛泽东走到其座席前,见此情景,笑着说:“梁先生坚持素食,清心寡欲,定长寿也。” 通过梁老的日记可知,他平日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各种面食、一些粗粮和粥食;主菜为各种蔬菜、豆类及乳制品、鸡蛋;经常喝的是牛奶、酸奶,有时喝少量的红葡萄酒,常吃水果。 按照现在一般的饮食水准来看,梁老吃的也就是粗茶淡饭,所以曾经有人认为梁老的营养不够。然而,根据现代健康营养学来看,梁老的饮食可谓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在1961年~1978年零星的日记中,梁老说到吃粥不下30次,其中有小米粥、玉米粥、白米粥,偶尔还有香蕉粥、百合粥等。梁老经常早晚餐食粥,他尤其偏好小米粥,因为这对克服困扰他大半生的失眠症状大有好处。梁老不但自己亲自购买小米,也有朋友知道他喜欢喝小米粥,因而经常送小米给梁老。 少吃多动,持之以恒 少吃多动,并持之以恒,这是梁老的生活规律。他吃饭绝不吃饱,也绝不因食物品种多少和味道好坏而有所增减。他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 1静坐 年轻时,为了解失眠之苦,他来到西直门外的极乐寺找到省元老和尚,经他指点以静坐来治疗失眠,效果颇佳,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2打太极拳 梁漱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练太极拳后,兴致一直很高,一招一试,都认真习练揣摩,从不间断。而练太极拳的地方,也不拘泥,庭院、公园、过道他都能静心习练。文革期间,在批判会中间休息时,梁老每每旁若无人地在政协礼堂的前厅打起太极拳来,使那些批判者目瞪口呆。 3散步 他常说:“俗话讲‘人老腿先衰’,我现在对此深有体会。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为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懒得动,越是要活动。”去公园畅游,是梁老多年的喜好。解放后在北京,他“每月购买通用月票,经常游历于中山公园、北海、颐和园等处。就是在90岁高龄之后,除外出郊游需人搀扶外,仍坚持在楼前楼后散步”。在他的日记里,也常记有“早起去颐和园”等散步活动。即使是在“文革”遭批斗期间,他仍没有间断晨起及午后的散步活动。 4自我按摩 这是他数十年来持之以恒的锻炼项目。每天早上5点左右醒来,先在床上做操、伸腰、搓腰肾、搓脚心、蹬腿脚、转动颈脖、吸气、呼气、屏气……使全身都得到活动,血脉畅流。大约按摩50分钟左右,才下床洗漱、散步。 读书写作可健脑 梁老从5岁开始读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他读了一辈子的书。除了读书,更重要的是写作,这是更高级的脑力活动。勤动脑者的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非常活跃,其作用和运动员加强训练是一样的。 梁老到了耄耋之年,仍坚持多读多思,笔耕不辍。他认为作为脑力劳动者,越是进入老年越要多动脑筋,才能保持才思敏捷。 1987年,他对友人说:“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一个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我丝毫没有颓唐、悲凉之感。语云:‘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脑子还能用,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继续走下去,愉快而充实地走完这最后一段岁月。” 俗话说人怕心老,心老就意味着脑部活动的衰竭开始,所以梁老一生都坚持脑力活动:年壮时不说,上了80岁他还坚持每天写作两个小时,90岁了还常给别人讲座,94岁时他和别人谈话还能坚持一个半小时一次,这种旺盛的脑部活动能力是他长寿的源泉。 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告诫自己的两个儿子:“功课不过增进人知识。但吸收此知识而运用者则在吾人有健全之身体与活泼之头脑。身体不健全,头脑不活泼,勉强用功,吸收不进来。勉强吸收,亦不记得,或不会运用,徒劳无益。” 不求长生,不虚此生 梁老的儿子曾说:“父亲之所以长寿,乃得之于对事对人的无我,以及平日生活态度的超然物外,远非得之擅长颐养。”他不为长寿刻意追求,也不为衰老疾病而惊恐伤感,他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笑对人生。 20 世纪 40 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他几经辗转磨难,回到了内陆。他给儿子写信时谈到自己身处险境时的心理:“《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致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他把生与死,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既在人世,就要把生命运用起来,为国为民,不虚此生。 1976年,在他83岁时,写完了《人心与人生》一书后,在致友人信中说:“我要做的事,大体将完工。虽精神身体俱佳,随年寿之自然,或将去矣。” 1988年,梁老已95岁高龄。4月下旬,他因肾功能严重衰竭而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月,病情更重,当友人来看望他,希望他早日康复时,他淡然一笑说:“我命已尽,康复不了。”讲时语气平静,神情自若。 过了几天,他又招儿子到床边说:“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应该看得开些,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是这样了。有时候吃点药,吃点合口味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必延长寿命。”说时安详镇静,毫无伤感悲戚之意。 6月23日,梁老病情危急,当医护人员忙着抢救他时,他以极微弱的声音说:“我累了。我要休息,我要安静。”言罢心脏即停止了跳动。可以说,他到去世之时也是心境平和坦然的。 综观梁老的一生,可以用“无我”两字概括。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因此面对名利荣辱,都能有一个平衡的心态。梁老也常说:“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本报综合中国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