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旬老人笔耕不辍

 江山携手 2017-11-05
七旬老人笔耕不辍 
农耕生活记忆在“菽香斋”内发酵成文字
七旬老人笔耕不辍
唐明仓在电脑上进行文学创作
 

□本报记者 吕占伟/文

李英平/图

我市有一位叶县常村籍老人,凭借自己的农耕乡土生活经历和记忆,以及对文字的热爱和敏感,写下了多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随笔,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今年10月,这些作品中的精华篇章结集出版。

老人叫唐明仓,今年75岁。12月20日傍晚,记者在新城区九天庄园小区见到唐明仓时,他步履矫健,虽然个子不高但腰身笔直,头上居然是“黑发唱主角”,配上炯炯有神的眼眸,显得活力十足。他家住在5楼,上楼时轻快的步伐让人吃惊。

多年乡土记忆结集成《故园梦影》

唐明仓给自己的书房取名“菽香斋”,灵感来自于南阳籍散文家周同宾的书斋“豆斋”。“菽和豆在农村都很常见,我对乡村生活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他说,他教了一辈子书,扛过锄头,开过拖拉机,农活儿样样精通,这些都成为他农耕题材乡土作品的生活源泉。

在书房的电脑桌上,放着他的书——《故园梦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几万字,收录了50篇作品,有散文、随笔和时评等,乡土生活气息很浓,语言质朴生动又不乏幽默。

在与唐明仓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故园梦影》中收录的一些作品在《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上刊登过。散文《野菊》是唐老的处女作,通过写叶县西唐山一带常见的野菊花,借物喻人,1997年,此文在《平顶山日报》副刊刊登。唐老又在《平顶山晚报》副刊上发表了《香甜美味属红薯》《绵枣》等多篇作品,均是乡土题材,语言质朴而生动。这些作品都收在《故园梦影》。

在《故园梦影》中,唐老还对光怪陆离的世相和都市生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多是通过杂文、小品来体现,行文幽默,笔调辛辣。

古稀之年迎来稳定的写作状态

唐明仓的文学梦种子是在小学5年级时萌发的。当时,他学会了骑马,就把这件事写了下来,受到当时语文老师的夸赞,自此,他爱上了写作。到了初中,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唐明仓写作更加努力,一直到上了师范,他还坚持写文章。从1963年工作后,他先教了4年的小学语文,后又教过初中的数理化和高中的政史地,教务的繁忙让他搁笔多年。

从原叶县夏李高中退休后,唐老随子女来到我市居住,一开始,他和老伴儿做小生意补贴并不宽裕的家庭,养家的艰辛让他的写作时间和专注力很难得到保证,70岁后才开始进入稳定的写作状态,大半生的人生经验让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2005年,唐明仓开始学习用电脑写作。在网络方面有不懂的地方,他还向家中的晚辈请教。最近两年,他又学会了玩微信,通过微信同文友互发图片和文字,交流创作经验。

年逾古稀仍有写作计划

唐明仓如今的生活很充实,除了含饴弄孙,勤于写作,他还被聘为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最近忙着写《中原农耕文化记忆传承工程》(丛书)第一卷,计划20多万字。这部丛书被列为省“十三五”重点出版计划,经过1年多的写作,唐老目前已写了第一卷的4/5,计划明春完稿。

唐明仓至今保持一天写作三四个小时的习惯,还留出专门的时间用来看书上网,汲取知识的养分。写作之余,他还爱好书画,收集奇石。

唐老的老伴儿樊玉珍退休前是叶县夏李乡一名小学教师,是唐明仓新作品的第一位读者,她在崇拜丈夫写作能力之余,也能对其作品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唐老向记者透露,他近期正在创作《聊斋新续》,模仿《聊斋》的体例,用文言文写作。此外,他计划2019年将《西唐轶趣》(暂定名)创作完成,含100篇文章,主要记录叶县、西唐山一带流传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