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臁疮

 高山流水cjl 2017-11-06

臁疮治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1]。用萆薢化毒汤;久不愈者,宜补养气血,和营解毒[1]。宜服桂枝加当归汤十全大补汤[1]。用金黄膏九一丹外贴[1]。久不收口者,用夹纸膏加缠缚法,或用细白砂糖撤满[1]。胶布牢贴[1]

8.1 辨证治疗

8.1.1 气滞血瘀

臁疮·气虚血瘀证(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虚血瘀,以溃烂经年,腐肉已脱,起白色厚边,疮面肉色苍白,四周肤色黯黑,板滞木硬,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细涩为常见症的臁疮证候[2]

8.1.1.1 症状

局部瘙痒不适,皮肤褐色红斑,粗糙,继而紫暗肿胀,或青筋显露,状如蚯蚓,或有皮肤破损,有少许渗液;舌边有瘀点,苔薄黄或白,脉弦涩。

8.1.1.2 辨证分析

久站远行,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气虚无力行血,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皮肤褐色,粗糙;气血瘀滞日久,则青筋显露,状如蚯蚓,紫暗肿胀;肌肤失养,则皮肤易于破损,瘙痒不适;舌边有瘀点、脉弦涩乃气血瘀滞之象。

8.1.1.3 治法

理气活血。

8.1.1.4 方药治疗

血府逐瘀汤加减。

8.1.2 湿热下注

臁疮·湿热下注证(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伴有湿疹,痛痒时作,甚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数为常见症的臁疮证候[2]

8.1.2.1 症状

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或伴湿疮痒痛相兼;甚者恶寒发热;舌边有瘀斑,苔黄腻,脉细数。

8.1.2.2 辨证分析

本有局部气血瘀滞,复因破损,湿热毒邪入侵,日久热胜肉腐,则疮面脓水浸淫,秽臭难闻;湿热为患则漫肿灼热,或发湿疮,痒痛相兼;严重者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舌边有瘀斑为气血瘀滞所致;苔黄腻、脉细数为湿热为患之象。

8.1.2.3 治法

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8.1.2.4 方药治疗

三妙散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8.1.3 脾虚湿盛

臁疮·脾虚湿困证(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疮面色暗,黄水浸淫,患肢浮肿,纳差,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无力为常见症的臁疮证候[2]

8.1.3.1 症状

病程日久,疮面色暗,有少许渗液,患肢浮肿;食纳欠佳,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

8.1.3.2 辨证分析

病程日久,湿邪久恋,损伤脾胃,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则疮面色暗,少许渗液;脾虚湿困,则患肢浮肿;脾虚运化无力,则食纳欠佳,腹胀便溏;脾虚则气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为脾虚湿困之象。

8.1.3.3 治法

健脾利湿

8.1.3.4 方药治疗

参苓白术散合三妙散加减。

8.2 外治法

8.2.1 敷药疗法

疮面脓液腐肉较多时,宜用红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疮面脓水已尽,新肉难生时,宜用生肌白玉膏象皮生肌散油纱条外敷,若疮周有湿疮者,疮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换药一次。

8.2.2 浸洗疗法

局部红肿,渗液较多时,宜先用马齿苋60s,黄柏30g,败酱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湿敷,再用其他疗法。

8.2.3 缚扎疗法

用药同浸洗疗法,每次换药后再用宽弹力绷带缠缚整个小腿。

8.2.4 胶布粘贴法

将胶布剪成宽为2cm、长为超过溃疡直径两边各3cm之的胶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胶布粘贴从溃疡上3cm开始,第二条胶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一条胶布上,另一半贴在疮面上,如叠瓦状将疮面封住,直至超过疮面下缘2cm为止。注意,包扎时须将疮面边缘稍用力向中间固定,疮面渗出少时每3—5天更换贴一次,疮面渗出较多时1一2天更换一次。对伴有湿疮和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时,须至疮面完全愈合后方能停止,否则疮面又会扩大。

8.3 手术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者,可行下肢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离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