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名将檀道济为何不得善终?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7-11-06

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之所以不能善终,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参与了徐羡之等人的弑君计划;第二个原因是他威望太高,而刘宋皇室不自信,宋文帝刘义隆感觉自己病重,必欲除之而后快。

先说第一个原因。

宋武帝刘裕临死时,以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刘裕死后,幼主刘义符试图自己掌握君权,与顾命大臣发生严重冲突,最终在徐羡之的策划下,四个顾命大臣联手废杀了幼帝刘义符以及庐陵王刘义珍,立刘义隆为帝。四人约定,徐羡之、傅亮主内,谢晦、檀道济主外,一起保证互相的安全。

刘义隆性格猜忌,对这四个弑君者完全不能容忍,但因为刚刚即位,根基不固,所以隐忍了数年。后来暗中拉拢了檀道济,宋文帝刘义隆信心大增,突然袭击做掉了徐羡之、傅亮,然后有利用檀道济的威名瓦解了谢晦的荆州部队,杀掉了谢晦,仅剩的檀道济宋文帝也不打算放过他,但这时北魏的威胁加重,需要大将抵御北魏,所以一时隐忍,继续重用檀道济,但从本心上来说则是要杀掉檀道济的。不然后人看见弑君还可以荣华富贵终身,那不是鼓励他们弑君么。

再说第二个原因。

当年跟随刘裕起义的北府旧将,一部分被刘裕剪除,一部分自行凋谢,檀道济成了硕果仅存的宿将,威望极高,是南朝的军中之胆,也是北朝特别忌惮的南朝将帅。

从刘裕夺位开始,南朝宋的历代君主,包括宋文帝、宋孝武帝、前后废帝、宋明帝,都是极不自信的,他们对于有威望的大臣和将帅,总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连平定四川的裴方明这个级别的将领都会因为被猜忌而杀死,别说威震南北的檀道济了。

所以,宋文帝刘义隆感觉自己病重,后代控制不住檀道济了,就果断下令杀害檀道济,连罪名都懒得找了。但杀完以后他病又好了,后来北伐惨败,被北魏打到江北的瓜步山,宋文帝哀叹檀道济若在,必不使魏人至此,但已经迟了,毫无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