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九十七岁的老奶奶仍坚持上门诊,她行医七十载,曾非手术方法救助上万名宫外孕患者,自己却被工作所累...

 晨67fvfswqhycn 2017-11-07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功利”似乎成了励志的代名词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等词

也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个女医生的

人生故事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为之震撼


作为一名医生

她从医七十载

九十七岁高龄

却仍然坚持出诊

风雨无阻

腿脚不利落

便让保姆按时接送

眼睛花了写字费劲

就用尺子比着书写病历

听力下降不清别人说话

便让助手充当她的“传话筒”

只要能让她出诊

即使要克服万难

她也在所不辞

别人劝她颐养天年

她却说“不工作,毋宁死”


更令人心酸落泪的是

她作为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

和山西名中医李翰卿共同

创立了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方法

穷尽一生

帮助了数万名为生育所累的妇女

而她自己却因劳累过度

几度流产而终身未孕

这位令人钦佩到落泪的老奶奶

便是山西省妇科专家

山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

名誉所长

于载畿教授

 

于载畿教授


1920

于载畿出生在北京的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虽然处在旧社会

他的父亲却一点也不迂腐

主张男女平等

认为女孩子应独立自强

必须要有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那个年代

女孩子想要一番事业

除了当教师便是当医生

做别的工作的很少

于载畿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

刻苦学习,立志学医

经过一番努力

她以入学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原北大医院住院部


1942年七月

于载畿研究生毕业后

由于成绩优秀

直接留校工作

工作后不久

她很快被提拔为医院的住院总

负责全院的住院病人

在这时

她结识了我国妇产科学的

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万婴之母”—林巧稚

林巧稚规范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

深深地影响了于载畿

并将她视为一生的榜样


 林巧稚教授


1949年全国解放

新中国在战争废墟上建立

全国经济萧条,一穷二白

医疗卫生从业人员

更是少得可怜

全国医疗水平极度落后

根本就不能解决

当时人民的大量健康问题

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之际

山西卫生厅第一任厅长何穆

到了医疗条件较好的北京

招募良医

支援山西的卫生事业

他慕名找到了29岁的于载畿

邀请她去山西工作

何穆


于载畿在解放前就曾经

接触过很多地下工作者

她们平时唱的歌曲

也都是红色革命曲

为了弥补自己在解放前

没有到过解放区的遗憾

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收拾好行李

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北京这个大城市

在开往山西的火车上

心情澎湃的她彻夜未眠

憧憬着未来的工作

也想象着即将面临的困难

山西旧街景


当她揣着忐忑的心

走到工作岗位上时

她还是被眼前的景象给震住了

在低矮破旧的病房楼里

有几个房间是产科病房

十几平米的房间里

却满满地排了四张病床

病床上的被子补丁摞补丁

有的已经破了还没来得及补

露出了泛黄的棉花

手术室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

里面除了一张手术床

和一个放手术器械的台子

别的什么都没有


更令人揪心的是

山西妇女的糟糕的健康状况

由于生活生活贫困

很多孕妇都患有骨软化症

有的骨盆都已经变形了

所以难产的特别多

甚至有些会子宫破裂

这些远远超出了于载畿的想象

她做梦也没想到

这里的条件如此落后

但是困难没有吓倒她

反倒更坚定了她留下来的信念

当即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一定要尽自己所能

把山西的妇产科事业搞上去

从此于载畿便以医院为家

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临床工作中

她发现

由于卫生条件差

山西妇女患妇科炎症的特别多

这样就造成了宫外孕高发的状况

在当时

治疗宫外孕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边是手术

切除一侧的输卵管或卵巢


很多病人有再生育的要求

一听要切除卵巢就不接受

她们便哀求于载畿

“大夫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吃点药行不行?

切除了卵巢以后还怎么生孩子?

求求你,大夫

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于载畿面对病人的请求

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但是她翻遍了国内外                        

  所有的教材

都没有找到

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方法

正当她为此困惑苦恼时

有一句话启发了她

这是1958年毛主席提出的一句话

“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宝库

应当努力挖掘,不断提高”


她想到既然西医没有办法

中医中会不会有好的方法呢

但问题是她是个西医大夫

对中医一窍不通

怎么找到

中医治疗宫外孕的方法呢

她又深深地陷入了苦恼之中

天无绝人之路

此时她遇到了一个中医高人

山西省四大名医之首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李翰卿

山西名医李翰卿


他们两个一拍即合

当即决定成立一个科研小组

专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

一个是西医大佬

一个是国医圣手

这样的组合堪称完美


在于载畿的帮助下

李翰卿很快弄清楚了

宫外孕的发病机制

和解剖生理等西医知识

他结合中医基础理论

将宫外孕界定为气滞血瘀范畴

要用活血化瘀的疗法进行治疗

并拟出了组方

不懂中医的于载畿一听就愣了

宫外孕本来就是

在宫腔外形成一个血块

怕的就是出血

怎么还要活血化瘀呢



虽然她不理解

但还是决定相信李翰卿

经过多方论证和准备

1958年年底

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方法

第一次应用于临床


第一例病人叫贾桂花

宫外孕后一直腹痛出血

因为害怕一直拒绝手术

听说吃中药可以不用做手术

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治疗


病人无条件的信任

给于载畿增加了不少信心

也让她感到责任重大

在这期间她紧张地守着病人

以防万一出现意外情况

但令人惊叹的是

贾桂花的情况一天天好转

虽然出血量有所增加

腹痛程度却在一点点减少

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


突然有一天

病人就兴高采烈地告诉于载畿

她的肚子一点不痛了

她的治疗还不满一个疗程呢

这个好消息让于载畿感到十分意外

她怀着怀疑的态度

亲自给病人做了B超检查

检查结果更令她大吃一惊

病人输卵管上的包块竟然消失了

整个宫腔完好无损

简直太神奇了

首战告捷后

 


于载畿彻底服了李翰卿

也从此迷恋上了中医

走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

只要她有时间就钻研中医

遇到不懂的问题

就虚心像李翰卿学习

中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次临床试验的胜利

给了于载畿、李翰卿

以及整个科研小组成员

极大的鼓舞

也让他们看到了

中医治疗宫外孕的巨大潜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他们日以继夜地加快研究

不断完善药方成分和剂量

最终确立了两大基本药方

也就是现在中医妇科学课本上记载的

活血杀胚的宫外孕Ⅰ号方

和破血消癥为主的宫外孕Ⅱ号方


不到六年的时间

他们用这种方法成功治愈了

600余例宫外孕患者

并且建立了完整的病例

和十余年的随访记录

为以后的科研提供了最好的论据


正当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课题

如火如荼地开展时

文革的风暴突然袭来

人们陷入了运动的狂潮

在那个扭曲的年代

洁白圣洁的医院已经不能

安放一张安静的病床

医疗设备被砸烂

科研资料被烧毁

很多工作不得不被迫终止

于载畿被选为第一个要批斗的人

头上戴上纸糊的高帽子

脖子上挂上反动派的牌子

一次次得被拉着上街游行

每日都处在无休止的批斗中



可就是身处这样的险境

于载畿却愣是将宫外孕的资料

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而自己的东西却被乱抢一气

她说

自己的东西丢了不要紧

这些资料可都是宝贵的财产

是我们一字一句整理出来的

这些病例都是真实存在的

拼了命也要把它保存下


1970

于载畿被下放到了农村

救死扶伤的双手

被迫拿起了锄头

光阴伴着汗水

一点点消逝

希望也逐渐被消磨

在一眼看不到头的

无望日子里

于载畿时刻保持着清醒

她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医生

就算劳动再苦再累

也要挤出时间看书

不能丢掉一点的专业知识

 


就在于载畿备受煎熬时

突然接到了卫生部通知

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会议

要在北京召开

于载畿也应邀参加

拿到正式通知时

她激动地留下了热泪


在会议期间

参加大会的医疗工作者

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周总理握着于载畿的手

耐心地向她询问

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课题进展

称赞她们小组的工作全国领先

还点名要求于载畿的老师林巧稚

要多向年轻大夫学习新方法

于载畿听完周总理的话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到山西后

于载畿谨记周总理的嘱托

开始办学习班免费教课

推广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科研成果

在那个时候的她

几乎拼了命

白天坚持正常工作

晚上赶着编讲义

一夜夜不休息成了家常便饭

有次甚至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

她患上了急性腹膜炎

只卧床休息了两个周

就硬撑着去上班工作

甚至怀着孕还在熬夜工作

为了抢救病人

不顾自己需要保胎的虚弱身体

在手术台上连续站立了七个小时

最终病人得救了

她却流产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更让人心疼的是

从此她患上了习惯性流产

再也没能孕育自己的孩子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课题

得到了广泛推广

1984

在她的倡导下

山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

这也是全国少有的

以中医治法未命名的研究所

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方法

也被纳入了全国高等教材

她更是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

奖状和奖杯堆满了抽屉

 

这些荣誉

并没有让于载畿忘记自己的身份

她认为只要是医生

就要担负起治病救人的责任

今年九十七岁的她

却仍然坚持在临床第一线

每周要上五个上午的门诊

七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由于她医术高超

对病人和蔼可亲

疗效特别显著

所以每天病人都预约地满满的

她为了节省病人的时间

多年以来竟然养成了

在上门诊时

不喝水不上厕所的习惯

就算是这样

她每次送走最后一位病人

也要下午一两点钟了

别人劝她该退休颐养天年

她却说

不工作,毋宁死

活着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不然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望着她那慈祥的面容

听着她爽朗的笑声

谁能想到这个老人

曾在恶劣的环境工作

遭受过文革的批斗

为工作一生没能有自己的孩子

至今没有亲人陪伴呢?

生活给予她苦难

她却以微笑相报

这大概是

人生最高的智慧吧

最后

祝愿这位老人

永远健康长寿



ps:最近很多女性朋友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妇科病令自己苦恼,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出了问题只能忍着。

蛋蛋姐在这里做一个小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妇科病症让自己苦恼不堪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