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2课时)

 百眼通 2017-11-07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冯 静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

2.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

3.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4.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

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以及前面的化学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宏观上物质会发生三态变化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相关知识,但是如何从微观上更进一步理解宏观上的变化,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举例说明。

交流表达

培养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意识。

环节二、建构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几种分子模型的图片。

【问题1】请观察下列几种分子的模型,

说说你对分子的认识。

 

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得出结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3)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先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建构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奠定基础。

【问题2】(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问题3】根据上述分析,你认为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呢?

教师板书分子、原子的概念。

讨论,交流表达。

1)水蒸发:水分子没变,只是分子间间隔变大——物理变化。水分解:水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变化。

2)氢气、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氯化氢分子——化学变化。

交流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略)

 

1)通过模型、动画,培养学生建构“宏观——微观”关系。

 

2)培养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质疑】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呢?

【播放Flash动画】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

【问题4】认真观察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1)描述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2)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1)氧化汞先分解成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氧分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学生倾听、理解教师所述内容。

 

 

 

 

 

 

 

 

 

环节四、课堂小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利用下列表格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013-11-11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