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书法杂志 | 浅析《好大王碑》的临摹

 石河轩 2017-11-07

浅析《好大王碑》的临摹

文/陈广胜


我一直深入于汉碑隶书领域的学习,一本《张迁碑》就曾花去我五年多的时间,整天沉淫其中。近五六年来,我又先后临习了《礼器碑》《小苍山画像题记》《武梁祠画像题记》《杨淮表记》《三老讳字忌日碑》等,最近对东晋时期的高句丽《好大王碑》临习较多。我深深地被《好大王碑》书风的质朴,线质的圆润、浑厚、古拙所吸引,可谓一见倾心,爱不释手。


《好大王碑》


《好大王碑》又称《好太王碑》,清末光绪年间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太王乡。此碑碑身为角砾凝灰岩粗凿而成,方柱形,高6.39米,底部宽1.34米至1.97米,顶部宽1.00米至1.60米,幅宽不等,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自右至左竖刻,共44行,满行41字,共l775字。此碑系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寺王为其父亲第19代王好太王所立,记述了古高句丽王朝第19代王东征西讨,开辟疆土的功绩,释文颇有争议。此碑为东晋书法名碑,被后人列入隶书的范畴。


此碑古拙厚重,金石气息浓厚,虽无蚕头燕尾,然用笔含有篆书、隶书、楷书的意味。自此碑被发现后,人们纷纷椎拓、临摹,亦有众名家考释、研究。20世纪80年代,众书家竞相临摹,可谓临习者众,其间不乏高手,当代书法名家言恭达、张继、张建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临摹研究。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临像为第一要务,而后追求神似。笔者就从此碑的用笔、结体、章法三方面加以分析。


用笔


纵观此碑,我们不难发现,其用笔多有篆籀之气,纯中锋行笔。临摹时我们要把握好用笔的杀纸力度,切忌过快,行笔中始终保持中锋,把涩的味道表现出来,从而追求古拙的趣味。碑中含有“口”字框者较多,比如“四”“界”“石”“甲”“相”“中”“以”“国”等。在临摹时,竖画起笔均按楷法,逆锋入纸,行至末端回锋收笔后,笔锋回至起笔处上翻绞锋行笔,之后按篆书用笔绞转中锋行笔。也有在折笔处直接折笔,然行笔速度不宜过快。其中有的字需要按纯篆书的用笔来写,比如“牟”“各”“后”“乐”“治”等,在临摹时始终中锋行笔,逆入涩行。所有字的折笔处,要按篆意、隶法来写,临摹时不能出现圭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古的气息。


《好大王碑》(局部)


此碑的走之旁较为特殊,大部分露锋入纸,前两笔基本以竖画为主,有的一点带过,最后一笔的用笔力度逐步加重至末端,有的轻轻溢出,有的回锋收笔,比如“通”“遣”“违”“巡”“迷”“道”“过”等。临摹时要按中锋行笔,把握好气息。


结体


此碑结体宽博朴茂,气势庄重。我们在临摹中不能按传统意义上的汉碑去对待,有的字下齐上不齐、有的字左大右小、有的字上大下小、有的字形成倒三角形。比如“惟”“创”“乐”“家”等。此碑字形结体变化较多,临摹时,要把握好字体内在的气息,不能把字写散,更不能写呆滞,要写出饱满的气象。


《好大王碑》(局部)


章法


纵观此碑,我们发现它字距大于行距,横有行,竖有列,章法颇显茂密,基本接近传统意义上的汉碑。虽然有的字形大小不一,但总体把握时要按照汉碑的气息统一起来。


《好大王碑》(局部)


总之,学习此碑我们不能用唐代的楷法进行临摹,而要探求篆籀的韵味,从而达到古朴浑穆的气象。“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此碑中有风化剥落处,亦有增笔减笔现象,我们临摹时要加以注意。碑文中重字较多,但结体各不相同,要多加分析进行认真比较。


《好大王碑》(局部)


另外,临此碑前,最好有篆书基础,这样方能渐入佳境。此碑的粗犷之美与当时魏晋的主流审美截然不同,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者可多多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