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雪》唐·白居易

 曾子倪图书馆 2017-11-07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  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解释】

1.惮[dàn]  怕,畏惧 

2.抄:誊写,照原文写

3.饮虹;喝水的虹。古人迷信,以为虹是有生命的怪物。

4.海曲,古县名,秦至西汉,山东日照属琅琊郡海曲县 。海曲县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由于王莽时期的经济混乱,给海曲经济带来重大灾难,海曲县遂废。

  犹言海隅,谓沿海偏僻的地方。也包括沿海岛屿。

5.塘坳 池塘;低洼积水的地方。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一)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赏析】

立冬景色的描写,细雨至,使人顿生寒意,但清晨未见户外结霜;庭院前的花草树木的叶子已由青变黄.

  作者看到的初冬带有几分对“小阳春”的陶醉和惜别之情。真正的霜寒还没到来,只见庭院里树叶半青半黄,这样的日子恐怕不多了。在冬天,人们只有寄希望于清香而高洁的梅花了。

(二)

凄风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更多:https://www.51240.com/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绵。

【赏析】

第一首:细雨生寒,草木青黄,春去冬来,独闻一绽梅花香。寒冷之节也能生出好心情。

第二首诗:写生活的贫苦,片语之中流露出诗人的愁苦心情。



  【七绝】步韵仇远《立冬即事》三首

 
 月夜松崗滿白霜,泠風草木覆玄黃。

  寒梅澗壑煢煢立,灑落清流送暗香。

  清光素裹似銀霜,落木無邊遍地黃。
  烹茗松煙聽露滴,山林靜謐醉餘香。

 

 雪后初晴又起霜,宁湖莲叶已枯黄

 随舟北望家山远,可有寒梅点点香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解释】

絮裯:被单

【赏析】

秋天的最后一日,立冬的前一日,清霜冷絮裯,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唯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解释】

庭柯:庭园中的树木。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赏析】

秋风吹尽,黄叶丹枫,好一片荒凉的景象。今宵寒,点一盏禅灯,遥看半轮明月,似比昨夜更寒。立冬之时,犹是寒冷至,已到添衣时。

立 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1.冻笔:古人书写是用毛笔蘸墨汁,气温降低,把笔头都冻硬了。

2.寒炉:冬日里的炉火。

3.时温:时,时常;温,温热。美酒时常是温热的。

4.墨花:指砚石上的墨渍花纹

5.前村:应为山村名。

 

    立冬之日,天气寒冷,墨笔冻结,正好偷懒不写新诗,火炉上的美酒时常是温热的。醉眼观看月下砚石上的墨渍花纹,恍惚间以为是大雪落满山村。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古人对 “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

    从诗句中我仿佛闻到了立冬时的酒香,天冷了,酒也成了驱寒的必备。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但更使人感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仙李白在冬日豪饮狂吟,其笔下的《立冬》,不改天马行空,浪漫奔放的特点,充满新奇豪放,流转自然的诗情:立冬之日,天气寒冷,墨笔冻结,正好偷懒不写新诗,唯独寄兴于火炉上的美酒。在这寒冷寂静的冬夜,恐怕唯有李白才会有如此洒脱大气的闲情逸致和意境奇异的想象!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 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夜雪》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小诗。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阅读思考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2.诗人写夜雪,写法独特。请就本诗的写作手法和描写角度作一简要分析。
    写夜雪,难以正面描写,所以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3.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
4.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所包含的意蕴。
    “时闻折竹声”:①说明雪压断了竹竿,极言雪之大之重;②以声衬静,烘托出雪夜之静;③说明诗人彻夜未眠,也暗露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苦之情。
【解题思路】分析情感注意把握两点,一是透露情感的关键字词,二是出题者所加的注解。
5.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触觉、视觉、听觉 
6.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感知到作者孤寂凄冷的心境。 
7. 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
    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
8.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9.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哪些情感,简要概述。
    谪居的孤寂惆怅之情;彻夜难眠的煎熬之苦;环境偏僻、生活条件简陋之痛;渴盼朝廷关注,早脱苦海的乞求之心。
10.这首诗没有从下面哪个角度来描写夜雪?
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
答案:C
解析: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夜雪

夜雪群山雪,寒欺一把茅。

红炉无宿火,黄娟有新抄。

坐久灯排粟,杯行橘解包。

颓然投败絮,老懒信儿嘲。 

夜雪
忆帷夜雪耿无眠,晨起犹禁晓日寒。

旋见软红生野水,似看寸碧出遥山。

诗成已觉风生座,饮散俄惊月满鞍。

梦破小窗依约态,浑疑暮雨楚台还。

夜雪

炉火深红腊炬明,打窗风雪正纵横。

瓦瓶旋注山泉满,却作潇潇细雨声。

夜雪

雪眼羞明夜转飞,梅花未觉竹先知。

一炉柴火三杯酒,谁记山阴有戴逵。 


​帆落回潮,人归故国,山椒感慨重游。
​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
​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
​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

​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
​木客歌阑,青春一梦荒丘。
​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
​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创作背景】


​    种山在现在的绍兴以北,越王勾践灭吴后,杀了功臣文种即埋葬在此。后南宋高宗也曾因误所谗言杀掉功臣岳飞,吴文英写词的感兴当由此起。但这首具有一定豪放情调的词作却不纯粹是咏史,而是咏自己重过种山凭吊的感慨的。

​【解释​】
山椒:山顶。​
​机心: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
 ruò :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棕子
 
​【赏析】


​    “帆落回潮”写傍晚潮回时舟船降帆靠岸,“人归故国”即吴文英重回越王故地。“山椒感慨重游”即在种山山顶心怀感慨再度游观。这三句分别叙述时间、地点,引出感慨。
​    “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二句紧承感慨抒发。这里是比喻语,借霜冷而弓断,喻南宋末国事日危,自己已经无意于求功立名,“机心已堕沙鸥”是说“机心”不死,即使不用弓箭,沙鸥仍会被自己的猎心惊堕。这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的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好鸟,经常与鸥鸟同游,一天父亲让他猎取鸥鸟,鸥鸟就舞而不下。意思是说人如果心动于内,禽鸟是会觉察的。梦窗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表明自己壮心并未真死。
​    下面说:“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清风是剑名,灯前照看已经折断的清风宝剑,自己却正驾一叶扁舟,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风雨中遨游五湖。感情沈郁而又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心中自然是有难言隐痛。这里只有五湖游是实笔,其他都是借喻虚笔。
​    结三句:“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这里才暗点题,写到思念文种,说:最无情的亦即最有恨的事,是文种墓石岩上的闲花野草,似乎带有剑下血腥之气,染成一片春愁。腥字下得触目惊心。文种是越王赐剑让他自杀的。作者的感慨蕴而不露。上片全属对世事兴亡而发的感慨,沈郁顿挫,含意深长,心情矛盾错杂,但又不正面写一字,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去体会。


​    后片深入写文种昔日的埋葬之处,“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当日文种墓道的白石路旁有几列苍松,葬后解下系马的缰绳,送葬的玉辇回去,雾气香冥,青山也为忠贤之死替越国含羞。

​    古代写忠贤不幸死去,往往记当日雾气四塞,所以该词也这样写。这几句纯属作者想象之笔。下二句写:“木客歌阑,青春一梦荒丘。”这也是用想象的笔写山上的荒凉,“木客歌阑就是李贺《秋来》诗:”秋坟鬼唱鲍家诗”的意思。木客即山鬼,二句的意思是说:秋坟山鬼歌罢,英雄人物的青春一梦就只剩下荒凉的丘墓了。

​    下三句:“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写种山一带的古林苑,只剩下水边的鸿雁在绿水和秋葓(红蓼花)间哀怨啼鸣。从文种之墓把词境扩展到种山一带的古越林苑。这一层也是梦窗把自己的感慨更扩展开来,从而连系到国家的兴亡。下面三句“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则又递进一层,涉及到南宋末期的现实了。这里的“西北高楼”和《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用词有连系,但同时更是借西北边患,指北方遇有强敌而言。而“几树残烟”和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极相类似。所以梦窗这首词讲“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其实是陡然转入自己国家的处境,说:不要登山临水吧,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疏柳残烟,西北高楼,而看不见长安。最后几句很陡健,也很沉痛。不过这时北方的强大对手已是蒙古人了。

​    吴文英的这首《高阳台》,于婉约中呈现出豪放的色彩,爱国感慨深藏其间,可谓别具一格。从词的结构看,先写自己重游种山,在弓折剑残,无可奈何之情后,遨游五湖,因而再来种山。由自己及南宋处境写起,写到朝廷的失策和英雄人物壮志成灰的悲凉,而其中毫无造作的痕迹,这也是艺术构思的高妙。

​    吴文英的这首《高阳台》,于婉约中呈现出豪放的色彩,爱国感慨深藏其间,可谓别具一格。

​【作者介绍】

​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