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险阻不仅在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左右历史的进程。中国历史上不少地区以关卡的方位来命名,涉及关中、关东、关西、关内、关外、关南,让我们来逐一了解下。 一、关中 关中的主体是渭河平原,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之上,主要分布在陕西中部。南面是秦岭,北方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陇东高原,东边是黄河。这种山间谷地的地形,人们能够在四方筑关以自守。 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分别扼守渭河平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关中”。 古典时期,关中是公认的“王霸基业”。形势有利时,关中势力可以南下席卷巴蜀,进而图谋东方。形势不利,则可以闭关自守等待机会。 宋朝以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关中逐渐衰落下去,但这里依然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北的重要支点。 二、关东和关西 收复河西失地后,秦国修筑函谷关来巩固成果。司马错灭蜀后,秦国具备绝对实力优势,便东出争霸天下,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又被称为“关东”。 为解除长安西北两面的军事威胁,汉武帝驱逐匈奴,收复河套,开拓河西。这个时候,“关西”就取代“关中”来称呼函谷关以西的广阔土地。 随着函谷关的兴衰,关西的范围也略有增减。汉初为加强对关东的控制,着力经营荥阳和敖仓,函谷关的地位开始下降。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在河南新安修建函谷新关,旧关从此废弃。鉴于新关深入关东容易绕过,曹操便在旧关以西修筑潼关来作为关东、关西的分界线。 等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关西”的说法便彻底取消。 三、关南 以太行山北部支脉为分界线,燕云十六州实际上被分成两部分。幽、蓟、瀛、莫、涿、檀、顺等七州坐落在燕山山脉附近,因此被称为“山前”。剩余九州位于大同盆地,是为“山后”。其中瀛州和莫州虽然归属“山前”,但却位于河北平原,是一个突出部,易攻难守。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利用辽国内乱的机会出兵北伐。周军一举收复了瀛、莫二州,并夺取辽国新置的宁州。 这三州无险可守,所以辽人在三州北面修建了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作为屏蔽,也一并被周军夺取。柴荣夺取的这三州十七县,宋朝统称为“关南”。 四、关内和关外 明初,亲王守边使边将死战到底、不敢后撤。朱棣即位后,不仅取消沿边诸王的兵权,还把大宁、辽东等位置重要的亲王内迁。 朱棣死后,后继者文弱,主动放弃大宁、河套,修建万里长城来被动防御。沿着长城,明朝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军事重镇不单单是一个城市,而是以长城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包含无数关隘。于是长城以北的地区,就被称为“关外”。 后金崛起后,山海关的军事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东北地区又开始被称为“关外”,山海关以南则被称为“关内”。由于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关外”与“关东”的说法并用。 |
|
来自: mickeychow805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