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7-11-09

皮肤病症状一般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种。其中瘙痒在主观感觉 症状里最 为多见, 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 如湿疹 、牛皮癣、 荨麻疹、 神经性皮炎等表现的皮肤痉痒 , 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 , 如瘙痒症 。 因此 , 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皮肤痉痒机理和病因

正常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 为 3 种 , 即游离神经末梢、毛囊周围末梢神经 网和特殊形状的囊状感受器 。 皮肤痉痒 (痒觉) 的最强部位在表皮与真皮连接处 , 表皮中部 的某些痒点亦可发生皮肤 痉痒 。 组胺、 血小板激活因子、 胰蛋 白酶、 血管舒 缓素等都是引起剧烈瘙痒 的主要介质 , 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 内皮细胞等皮肤细胞中 。 不 同的痒觉感受器与来源不 同的配体特异结合后 , 传 递冲动导致皮肤痉痒 , 但详细 的发病机制目前 尚不完全清楚。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皮肤瘙痒的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 尿毒症;阻塞性肝胆疾病的胆 汁性肝硬化 、 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等引起的胆汁淤积 ; 某些血液病, 如 肥大细 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多症 ; 恶性肿瘤 ; 内分泌疾病 中的糖尿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梗死 、 脑动脉硬化 、 脑肿瘤 ; 感染性疾病中的艾滋病 、 蛔虫病、 旋毛虫病 ; 自身免疫病 中的干燥综合征 、皮肌炎等。

外因包括 : 季节 、 气温 、 湿度、 地域的变化; 有些不 良的生活 习惯 , 如使用强碱性的洗涤用品 , 穿化纤或伪劣染色的衣物 ; 某些昆虫或微生物 , 如蚊虫叮咬、 疥虫、 阴虱、 真菌 ; 小儿尿布及粪便残留物的刺激等。 此外, 皮肤的健康与 否、年龄大小、 饮食的偏嗜、 睡眠 的好坏 、 大便干燥 , 以及精神紧张、 激动、 抑郁 、 焦虑等均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痉痒 。

中医学在皮肤瘙痒的病 因病机方 面 也 有相 关认识 , 如《素 问 · 至真要大论篇》 认为 “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外科大 成 · 诸痒》 强调 “ 风盛则痒” 等。

辨证论治分实证、虚证、 虚实夹杂

实证

风痒

发病急, 变化快 , 游走性强, 痒无定处 , 时作时休 , 多见于荨麻疹、 瘙痒症等皮肤病 , 伴有恶风, 微 发热 , 头疼咽痒等症 , 苔薄 白, 脉浮缓 , 乃外感风邪所致, 治宜疏风解表 ,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 风痒有风寒和风热的区别 。 风寒证多由外感风 寒引起或加 重, 得暖则减轻 , 皮疹颜色淡或白, 口不渴 , 舌质稍淡, 苔薄 白, 脉浮缓 , 乃 风寒束表 , 治宜疏风散寒 , 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 风热证见瘙痒难忍 , 由外感风热 引起或加 重, 得冷则缓 , 皮疹色 红 , 微热恶 风 , 心烦 口 渴 , 舌质红 , 脉浮 数, 证属风热外袭, 治宜疏风清热 , 可用荆防方加减 。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湿痒和热痒

两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 痉痒类型 , 可单独 出现 , 也可 同时存在 , 多发生于湿疹、 银屑病 、 药疹 、 神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 、 血管炎等皮肤病 , 以及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 亢进、 肝胆 结石等疾病 。 湿痒持续 时间长 , 缠绵不 愈 , 浸淫四窜, 可伴有水疤 、 糜烂 、 渗出 , 皮疹色淡 , 头重如 裹, 四肢困倦, 食欲不振, 舌苔 白腻 , 脉滑。 证属湿浊 内阻 , 治宜祛湿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 热痒可见瘙痒难耐 、 剧 烈 , 伴有皮疹 潮红 、 灼热 , 甚至肿痛 , 大便干 , 小便黄, 口 渴喜冷饮 , 心 烦发热 , 舌质红 , 苔黄腻 , 脉弦数。 证属热入营血 , 治宜清热凉血 , 方用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 丸加减 。 湿热痒表现为瘙痒时间长 , 搔抓不止 , 伴有糜烂 , 头困重 , 小便黄 , 口 有异 味 , 舌 苔 白厚腻 ,脉滑数 。 证属湿热壅滞, 治宜清热燥湿 , 方用清热除湿汤加 减。 在辨治过程 中要注 意, 湿痒和热痒 能互相转化 , 如湿痒 日久化为湿热痒或热痒, 热痒经过治疗转为湿热痒或湿痒 。 临证还应 结合三焦辨证进行分析 , 若上焦湿热 , 可选三仁 汤和藿朴夏苓汤 加减 ; 中焦湿热 , 可选连朴饮加减 ; 下焦湿热 , 可选草薢渗湿汤加减 。 另外, 根据脏腑辨证 , 属肝胆湿热证者, 选龙胆泻肝汤 加 减; 属湿热蕴脾证者 , 可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虫痒

皮肤 痉痒有匡 , 痒若虫行, 夜间或遇热加 重, 多 见 于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 如疥疮 、 蚊叮咬、 蜂蛰伤、 虱病等。常 因动物分泌物的刺激, 出现皮肤红肿热痛和痉痒的症状 , 辨证要把外感毒邪放在首位, 治宜清热解毒 , 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其次, 根据伴随的不同临床表现 , 灵活治疗。若湿重 , 宜祛湿止痒 , 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 ; 若湿热并重, 宜清热燥湿 , 方选清热 除湿汤加减 ; 若热重, 宜清热凉血, 可选犀角地黄丸加减 。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下一篇: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虚证与虚实夹杂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