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缘何越来越偏爱幼教市场
幼教行业在资本市场从未像现在这样受欢迎,许多一二线城市的优秀幼儿园先后与地产商、上市公司、基金讨论被收购事宜,还有些幼儿园在一年内被尽职调查了好几次。在幼教行业的收购中,玩家众多,热闹非凡。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第四次人口高峰,80年代末的回声婴儿潮带来了目前新一轮出生高峰,加上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预计未来几年每年将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 幼教行业的市场规模巨大。但目前幼儿园的数量还不能匹配快速增长的幼儿园适龄人口,优质的幼儿园更是炙手可热,幼儿园及相关产业即将迎来较大的发展,资本市场也看准时机啊,纷纷涉足幼教行业。 资本市场缘何越来越偏爱幼教市场 在此之前,教育行业并不很受关注,国内上市公司中以教育为主业的公司数量比较少。因为教育行业回报率低,不像TMT、医疗等行业那样拥有高回报率,而且教育培训行业的特点是预收款,不是确认收入。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原有的主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看不到未来增长空间。所以上市公司需要寻找新的概念或者业务保证其市值。但目前不论是TMT(电信、媒体和科技)行业、医疗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风口,而教育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小,现金流充足,这些特点,与以传统行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形成互补,投资教育与投资房产,所体现的企业情怀也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2016 年11月通过的民促法三审稿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意味着,在2017年9月1日之前,幼儿园还属于非营利性,而非营利性资产是不能装进上市公司的。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幼教服务公司,实现间接控制幼儿园,也是众多上市公司在收购幼教资产的操作手法。 各种产业基金也在收购幼儿园,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先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幼儿园,经过规范管理后再以较高价格向市场出售;另一种是在买入幼儿园后,统一管理, 扩大经营规模,并且发展幼儿园上下游业务,以期获取更多的业务收入,提升综合利润率,同时配合资本运作实现产融结合效益最大化。 资本市场两次介入幼教市场 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个条例明确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合法性。接下来,从1997-2007年,成为了中国幼教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内,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占比从13%提升到了60%。 资本市场也非常敏锐地嗅到,随着该条例的发布,民办教育的发展将迎来爆发,因此,他们提前委托国内咨询公司调查幼教行业。这是资本第一次在幼教门口蠢蠢欲动。 近几年来,资本市场的第二次介入明显来得更加猛烈、深入,投资方对幼教行业的态度,可以用“抢”来形容。投资方这两年将收购标的首先锁定在了一线城市,因 此,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幼儿园已经被“地毯式”搜索过了。一些好的幼儿园可能经过了好几次的尽职调查,资产持有人、私营业主已经很实战化了。幼儿园资产的持有人经过与资本两年的实战接触,一线城市的幼儿园标的还有,但是心理价位已经起来了。 幼教行业与资本市场各有挑战 关于幼儿园非营利性向营利性转变的细则,民促法三审稿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就目前而言,各地区的实施细则尚未公布,这就意味着每个地区的政策会不一样,幼儿园资产持有者对未来营利预期不明朗。 而随着公办园和普惠园的大量增加,也让民办中小幼儿园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为普惠园在办学用地、税收优惠、费用减免、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幼儿资助等方面享受着优惠,比单体幼儿园优势明显,所以很多单体幼儿园在近期选择出售。 对于投资方而言,幼儿园遍布全国各地,因为增加普惠园数量的方式除了新建之外,只能选择回收民办园,可能会有在某些地区收购的幼儿园面临着被政府回收为普惠园的风险。 幼儿园资产持有者选择出售幼儿园尚且面临困境,上市公司、产业资金则面临着,收购了几十家、上百家不同品牌、不同地区、不同理念的幼儿园,如何整合这个大难题。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政策困扰尚未完全消除,具体经营和实操层面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分类管理时代,民办教育机构如何做对? 资本时代,民办教育机构如何做大做强? 参加论坛告诉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