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流量竖井旋流消能模型试验研究

 GXF360 2017-11-09

小流量竖井旋流消能模型试验研究

郭一萌1,宗 原2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6;2.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061)

[摘要]竖井旋流消能结构水力特性极其复杂,理论计算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小流量下,理论计算和体型设计是否可行,需要通过模型试验研究进行验证。文中采用1∶15大比尺整体模型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流量竖井旋流消能计算竖井直径时,半经验公式中,假定的=1.61偏小,r/R临界值需调整为0.60。

[关键词]小流量;竖井旋流消能;试验研究

1 研究背景

旋流式竖井作为水工结构最初是由Drioli(1947)提出的,后来Laushey和Mavis(1953)将其应用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并逐步得到推广。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学者对于大流量、高流速旋转水流的水力特性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2座水电站已成功应用与实践,泄流量分别为1 400 m3/s, 240 m3/s,而此次研究泄流量仅为4.4 m3/s。竖井旋流消能方式是否适用于小流量,采用半经验公式法进行体型设计是否可行,需要通过模型试验研究进行验证。

2 基于理论计算体型设计的试验研究

竖井旋流消能工程由常规的压力短进水口、进口引水段、竖井消能段、退水段组成。竖井消能段包括涡室段、竖井收缩段、竖井直段以及下部消力池。竖井段的过流量主要取决于竖井进口尺寸,此处断面直径的大小由不发生呛水的临界状态所决定,一般采用半经验公式法近似计算。

半经验法求竖井直径最早是在苏联MHCH的试验室中首先获得的,后美国IOWA大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也获得了同样的计算公式。

首先定义竖井进口处旋涡弗劳德数Fr:

式中:R为竖井半径;r为空腔半径;v为虚构的竖井轴向断面平均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取9.81。将Q=π(R 2-r2)V代入式(1)得:

式中:Q为流量。当Fr>1.61,/R>0.4时,竖井进口处不发生呛水现象。将临界值r=0.4R代入式(2)可得竖井直径:

工程基于已建立的大流量竖井旋流设计研究成果进行体型设计,半经验法确定竖井直径为1.62 m,采用1∶15的大比尺整体模型进行试验研究。

2.1 引水渐变段水流流态

根据试验观测,在计算体型下,引水渐变段水流较平稳,上部水流切向进入涡室起旋,底部水流无法起旋,垂直跌入竖井。可见,在半经验公式假定的弗劳德数临界值下,涡室入口的水流无法起旋。

2.2 涡室与竖井的水流流态

水流进入涡室后,水流紧贴涡室壁面运动,原水平方向速度转化为切向速度,沿螺旋轨迹进入竖井。水流旋转的同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加速,紧贴竖井壁面形成螺旋流,竖井中心形成比较稳定的、连通的空腔,水流具有自由表面,越往下流速越高,水层厚度越薄,空腔半径越大。水流进入竖井后,由于边壁摩擦力的作用,沿边壁切向的流速会越来越小,而沿竖井轴线方向的法向流速,则由于重力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水流流速越来越小,在竖井出口附近,水流不再旋转,垂直下泄。

根据试验观测,在理论计算体型下,表层水流起旋不够充分,部分水流直接跌入竖井中。起旋水流在涡室内旋转半周后,与轴线成近似45°角旋转,回转水流在涡室进口起旋水流下部通过,不发生对冲,在两股水流中间部分水流脱离边界。水流在通过渐变段后,在竖井内形成稳定的空腔。

3 适用于小流量竖井旋流消能的试验研究

从基于理论计算体型设计的试验研究来看,大流量的竖井旋流消能体型设计并不适用于小流量工程,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小流量工程的起旋流速较小,在涡室内不能充分起旋,导致在竖井中仅有部分旋流,部分水流直接跌落;另一方面,竖井直径较大,旋流沿程水头损失较大。

基于上述问题,对体型进行了调整,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收缩涡室进口断面宽度、增加引水渐变段底坡可有效改善渐变段出口跌流现象,特别是设置圆弧形底坡,坡度沿程增加,可改善渐变段出口由于束窄而引起的壅水现象。同时对减小竖井直径,将r/R的临界值调整为0.60。

对理论计算体型进行调整后,引水渐变段水面线沿程下降,水深变化不大,水流顺畅,没有壅水的现象,水流进入涡室后,回转水流与涡室内旋流相切,水流充分起旋,涡室内最高水位基本一致。

3.1 竖井空腔段水层厚度

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竖井空腔段水面波动不大;水层厚度在0.11~0.29 m之间,r/R>0.60。

从水层厚度的沿程分布可以看出,在竖井内部水层厚度梯度在上部较大,中部较小,在出口处达最大。

3.2 涡室及竖井内最大压力推算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涡室及竖井最大压力发生在涡室与竖井连接的渐变收缩段出口,由于引水渐变段为急变流,受涡室旋转水流的影响,在涡室进口发生水跃,流态比较复杂,假设涡室进口断面的切向流速等于该断面的平均流速,涡室进口断面同渐变收缩段出口断面,任意点的动量矩相等,即:

式中:r′,vvt——渐变收缩段出口断面旋转水层任意点半径、相应的切向流速;l——引水渐变段(涡室进口中轴线)与涡室中轴线的间距。

涡室内壁压力的积分表达式:

式中:r′——渐变收缩段出口断面空腔半径;R——竖井半径;P——涡室内壁压强;γ——重度。

将试验测得的渐变收缩段出口空腔半径r′= 0.39代入得 P/γ=2.80 m,最大压强为2.80× 9.81 kPa,试验测得最大压强为2.73×9.81 kPa,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适用于椭圆同涡室连接的相对空腔半径的经验公式为:

由式(9)计算可得,P/γ=7.57 m,最大压强为7.57×9.81 kPa,远大于试验最大压强为2.73×9.81 kPa。从式(8)计算,n=r/R≈4.2。而从试验结果来看,n=r/R≥0.6。可以看出,在经验公式中经验系数0.4偏小,若取为0.6,则式(9)计算结果为2.61 m,最大压强为2.61×9.81 kPa,与试验结果接近。

3.2 竖井直径复核计算

根据试验观测,涡室内未发生呛水,试验得的 r/R≥0.60大于经验值0.40。计算推荐方案Fr=2.18,则由式(2)推算,不呛水的最小直径为1.26 m,小于1.3 m。设计方案满足要求。

在小流量旋流竖井中,在一定流量下,水层厚度基本一致,r/R≥0.60。根据式(2),在已知Q,R,r的条件下,Fr表示为:

将Q=4.4 m3/s,R=0.75 m,r=0.6R=0.45 m代入,得2.26,略大于涡室进口弗劳德数2.18,与试验结果相符。

4 结论

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小流量旋流竖井中,半经验公式临界值Fr=1.61偏小。因为在小流量旋流竖井中,涡室进口流速较大流量条件下,流速要小很多,因此有可能发生跌流的现象。为了使水流充分起旋,涡室进口水流弗劳德数要更大,而在进口流速增加的情况下,竖井内空腔直径也相应增加,因此,需要将临界条件r/R由0.40修正为0.60。

[参考文献]

[1]宗原,王智,等.吉林松江河梯级双沟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工程水工模型试验报告[R].吉林: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D.L.VISCHER&W H.HAGER,Vortex Drops,Energy Dissipators,Hydraulic Structure Design Manual(9),IAHR,1995.

[3]赵灿华.竖井螺旋流水力学特性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3).

[4]董兴林,杨开林,冯宾春,等.旋流竖井式泄洪洞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6(5):37-40.

[中图分类号]TV139.16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识码]B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624(2017)09—0049—02

[收稿日期]2017-03-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