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天9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天宇楼33 2017-11-10



不少人都听说过有句话叫“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吧。


还有不少人听说过“河南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


都在争第一第二,国家文物局看不下去了,搞了个“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把全国公立机构的藏品挨个儿数一遍,从五年前一直数到今年3月份,终于数得差不多了。


总共数出1.08亿件/套


翻开普查报告,排名第一的既不是山西陕西也不是河南,竟然是“北京”!


不奇怪啊,那么多“国”字号在那呢。但素,好像有点胜之不武哎。不算。


辣么,除却北京之外,文物第一大省到底花落哪家?


陕西!775万件!终于实至名归。


然鹅,第二名既不是山西也不是河南,以558万件屈居第二的竟然是,山东!


然后,终于轮到河南和山西了。河南收藏478万件,山西收藏322万件,分列第三和第四。

等等!陕西别高兴得太早,这只是数量上的排名,还要看藏品等级呢!

博物馆里的文物分为两大等级,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平均每17件文物中产生一件珍贵文物,竞争相当激烈。

珍贵文物还要进一步评级,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平均每18件珍贵文物当中,才能产生一件一级文物,称其为“国宝”绝不过分。

但一级文物仍不是终点。为确保一级文物中的极品不会有任何闪失,国家文物局列了一份清单,禁止极品宝宝们出国旅游,这就是著名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入选极品太困难了,平均每1123件一级文物中,才能产生一件极品!都是熊猫中的熊猫,国宝中的国宝,总数只有195件/套!(嗯,坑太太太太太深,写完第一批64件,绝对不写了。)

辣么,谁家极品宝宝最多呢?

第一依然是,北京。

还是胜之不武。不算不算。

然鹅,北京之下,拥有极品宝宝数量最多的仍然是陕西!23件。这下大家都没话说了吧。

再然后,依次是:湖南,12件;江苏,11件;湖北,10件。

(求山西和河南的心理阴影面积......)


嗯,今天的八件国宝,就有七件来自于陕西,可移动文物大省中稳坐头把交椅的陕西。



~~~~~~~~~~~~~~~~~~~~~~~~~~~~~~~~~~~~~~

37. 墙盘


属西周中期,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此盘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器形宏大,制造精良。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 深8.6厘米。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使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现藏陕西省周原扶风博物馆。


小如说~~~


窖藏出土。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墙为史官,这只盘又叫“史墙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铭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迹,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




~~~~~~~~~~~~~~~~~~~~~~~~~~~~~~~~~~

38. 淳化大鼎  


属西周早期,1979年陕西咸阳淳化县史家塬出土。淳化大鼎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小如说~~~


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它是迄今已知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比我们之前说过的大盂鼎和大克鼎都要重。


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是牛头蜴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



~~~~~~~~~~~~~~~~~~~~~~~~~~~~~~~~

39. 何尊 


属西周时期,1963年陕西宝鸡东北郊贾村出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现藏陕西宝鸡市博物馆。


小如说~~~


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的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这件废品收购站抢救出来的国宝,底部铭文中有122个字,其中两个字是--- “中国”。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这是“中国”二字首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距今已有 3000多年。所以有人说:何尊之后,从此有了中国。


当然,跟后面我们将要说到的另一件惊世国宝---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一样,这个“中国”还不等于今天的“中国”。周代文献中记载,“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京师,即首都;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中原地区;指国内、内陆;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何尊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这里的“中国”是方位的意思。



~~~~~~~~~~~~~~~~~~~~~~~~~~~~~~~

40. 茂陵石雕


西汉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作品风格凝重刚健,恢宏含蓄,是一批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厚气质的艺术瑰宝。现藏陕西茂陵博物馆。


小如说~~~


共16件。其中人和动物造型的石雕为“马踏匈奴”、“跃马”、“卧牛”、“卧马”、“伏虎”、“野猪”、“怪兽吃羊”、“人与熊”、“石人”、“卧象”、“蛙”、“鱼”(一对)、“蟾”等14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


趁机向两千多年前那位骁勇善战的天才军事家小霍献上花花~~




~~~~~~~~~~~~~~~~~~~~~~~~~~~~~~~

41. 河姆渡出土陶灶 


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夹砂灰陶,通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小如说~~~


用于生火做饭的陶灶。灶身看起来像个倒置的大头盔,呈簸箕形,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专用设备,而且此器型在河姆渡及其他遗址中均未发现,是世间独一无二的陶灶器型!


陶灶的火门开口很大,略微上翘。外壁两侧各有一半环形大耳,便于提携搬动。内壁横附有三个如同支架一般的乳丁,两个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与两耳连成一体,一个则位于后侧,用来承架陶釜。灶底有椭圆形圈足,有四个镂孔。陶灶设计别致、结构科学,在使用时,灶底、灶壁与陶釜之间留有空隙,便于通风、散烟和控制火候,可在木结构房屋内使用,使得河姆渡人不再担心因刮风雨雪等天气的出现而吃不上熟食。


从口径大小来看,陶灶可供一家老小生火做饭使用。


另有学者指出,这件陶灶应该是用于船上。灶的火门上翘,可以防止船体摇晃时灶火掉落到船上。圈足的四个镂空孔磨损严重,应该是用绳子将灶固定在船上所致。有了这种陶灶,以渔猎为主的河姆渡人可以长时间在水面停留,去更远的地方打鱼。



~~~~~~~~~~~~~~~~~~~~~~~~~~~~~~~

42.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陕西西安大秦寺遗物。西安碑林第二室里立着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著名石碑,由唐建中二年(781年)僧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小如说~~~


有跟小如一样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吗?马伯庸在书中对唐朝时景教在中国尤其是长安的情况有不少描述,还是比较接近史实的。


公元431年,早期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派别--聂斯托利派被罗马教廷斥为异端,受到排挤,转而向东方发展。在大唐王朝建立不久的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不过当时称作“景教”。开明自信的唐太宗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允许他们传教,建立教堂,翻译经书。其后唐王朝的数代君主,都对景教优容有加。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一时出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直到公元781年,也就是景教传入中国150年以后,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出资,在大秦寺中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详细记述了景教在中国的流传经历。景教在唐代中国存在了200余年。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景教也遭受沉重打击,从此销声匿迹。

景教碑是明天启五年(1625)在西安城西郊被发现的。自明朝万历年间起,天主教耶稣会士又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

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的最早见证物,也为我们揭示出了唐代长安城中第一所景教寺院的位置与发展情状,并见证了唐王朝对景教的宽容与支持的态度和对外国文化所取得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另外碑中的古叙利亚文,为研究当时东罗马传教所用文字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证价值,因而也为西方国家视作基督教的神圣之碑。

此碑和目前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及罗塞塔碑、巴黎卢浮宫的摩押碑和墨西哥城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的阿兹特克授时碑并称“世界四大名碑”。




~~~~~~~~~~~~~~~~~~~~~~~~~~~~~~~

43.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唐代窑藏出土。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足8.8×7.1厘 米。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小如说~~~


又一件曾经上过邮票的国宝。



大名鼎鼎的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华美的器物之一


何家村的位置在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证,这批文物王府中的财物,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邠王李守礼的后人所窖藏。但最后认识基本统一为:何家村窖藏的主人应该是唐代尚书租庸使刘震,窖藏埋藏年代应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泾原兵变时,也因兵乱保存到现代。租庸使的职责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财物。据《唐两京城坊考》和《无双传》记载,刘震有条件、有权力携带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宫廷珍宝逃跑。但城门守卫不敢开城门放行,刘震只得在难以出城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不返回家中,将这些珍宝埋藏起来。后刘震叛变,在唐军收复长安后被处斩。这批珍宝的下落从此再无人知,直到一千多年后被基建工人挖出。 



~~~~~~~~~~~~~~~~~~~~~~~~~~~~~~~

44. 兽首玛瑙杯    


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又称镶金兽首玛瑙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小如说~~~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工人挖出了一个高65厘米,腹径腹径60厘米的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银罐内装有一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



其中的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迄今所见唯一的一件唐代俏色玉雕,选用的材料是一整块世间罕有的带条纹状的红玛瑙。


玛瑙两侧为深红色,中间为浅红色,里面是略呈红润的乳白色夹心,色彩层次分明,鲜艳欲滴,本身就已是极为罕见的玉材。此杯为模仿兽角形状,口沿外部有两条凸起的弦纹,其余的装饰重心均集中于兽首部位。兽作牛首形,圆睁双目,眼部刻划得维妙维肖,炯炯有神,长长的双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双耳硕大,高高竖起。兽嘴作镶金处理,同时也是作为此杯的塞子,双唇闭合,两鼻鼓起,就连唇边的毛孔、胡髭也刻划得细微精确,显得十分生动。


这种角杯实际上源于一种被西方称为“来通”(rhyton)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艺美术中是十分常见的。因此,这件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对这批文物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买一本《花舞大唐春》看看,绝版了,但是某宝好像还能找到。






~~~TBC~~~




想看之前介绍的国宝故事?请翻这里:

逆天1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逆天2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逆天3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逆天4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逆天5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逆天6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逆天7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逆天8重宝 |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


~~~~~~前 饰 回 眸    今 生 如 意~~~~~~




公众微信号:ruyili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