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宫廷名书画 飞入旅顺博物馆

 广东黄汉光 2017-11-11

  1

  2

  3

  4

  5

  6

闫建科

  9月28日至11月28日,作为旅顺博物馆建馆百年系列展的第八个展览,“御览之宝—东北流散清宫书画展”在旅顺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由旅顺博物馆联合辽宁省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共展出三馆珍藏多年、轻易不出库房的清宫旧藏历代书法名画40件。众多书画爱好者慕名来到旅顺博物馆,一睹百年前只有皇帝才能赏鉴的国宝,开展25天,观展人数已超过77000人次。这些难得一见的书法名画背后的传奇故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令人回味无穷。

  1.《夏景山口待渡图》(董源)

  2.《赤壁图》(仇英)

  3.《草书〈古诗四帖〉》(张旭)

  4.《草书〈论书帖〉》(怀素)

  5.《行书读欧阳修纵囚论》(弘历)

  6.《大士图》(金廷标)

  展览展出的40件珍品中,来自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藏品12件,多为清代宫廷院画,有浓郁的富贵气息。

  旅顺博物馆既有沈周、文徵明等名家名作,又有清代宫廷张若霭、董邦达等院画家作品,还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御笔;既有1924年前从清宫散出被罗振玉收藏的文物,又有1924年被溥仪盗出后来散佚的国宝,充分反映了清宫旧藏书画散佚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17件藏品均为历代书画大家的代表作,是本次展览的重头戏。出于保护国宝的目的,辽宁省博物馆的这17件书画分为两个阶段轮换展出。第一阶段展出9件作品,包括唐代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南宋陆游《行书〈自书诗〉》、明代王绂《湖山书屋图》、明代沈周《千人石夜游图》、明代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明代仇英《赤壁图》、明代董其昌《书画合璧》和清代王原祁《西岭云霞图》,展期为9月28日至10月28日;第二阶段展出8件作品,包括唐代怀素《草书〈论书帖〉》、北宋张激《白莲社图》、元赵孟頫《行书〈归去来兮辞〉》、明代戴进《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明代文徵明《桃源问津图》、明代唐寅《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明代董其昌《行书临褚遂良〈枯树赋〉》和马轼、李在、夏芷三人合作的《归去来辞图》,展期为10月29日到11月28日。

  汇集三馆珍品:轻易不出库房的清宫旧藏

  本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作品,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草书〈论书帖〉》。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以龙飞凤舞的草书录写前人旧诗,按顺序依次是北周庾信《步虚词》中的《东明九芝盖》、《北阙临丹水》两首诗,南朝刘宋谢灵运《王子晋赞》、《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所用纸为五色笺,在所有展品中特别引人注目。卷尾是明代书法家丰坊题跋两段和董其昌题跋一段。据说,张旭因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得草书三昧,遂有“草圣”之称。曾于酒后以头濡墨作字,醒来以为是神来之笔,世人因此又称其为“张颠”。

  怀素《草书〈论书帖〉》以草书写书法理论一段。素笺本。卷尾有元人张晏、赵孟頫、项元汴题跋,并有乾隆皇帝行书录写原文。怀素幼年事佛,好书法,广谒邬彤、颜真卿等名师,发奋习书,弃笔成冢,遂成大家。传说怀素因家贫无钱买纸,以蕉叶习书。又喜饮酒,一日九醉。

  张旭与怀素两人都善写草书,都喜欢饮酒后作书,追求书法创作无拘无束、狂放不羁的状态。因而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颠张醉素”。

  颠张醉素:年代最早的两件作品

  中国的山水画创作,最早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五代两宋时期,我国山水画真正发展起来,成为独立的画科。本次展览展出的五代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就是早期山水画真实再现大自然的不朽之作。他的绘画,描写的都是江南一带的真山真水,不妆巧趣,平淡天真,被北宋的米芾等人极度称颂,独步一时,影响深远。此后的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初四王等,莫不从董源发端,无愧于南方山水画派领袖的称号。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先生提醒说,现今有四件董源作品传世,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而《夏景山口待渡图》是其中唯一一件被公认毫无疑义的董源真迹,因而弥足珍贵。

  本次展览中,还展出了明代文徵明《桃源问津图》、董其昌《书画合璧》等作品。各家绘画风格虽然迥异,但究其根源,无不从董源发轫。

  江南山色:唯一公认毫无疑义的董源真迹

  描写前贤事迹、缅怀逸事遗风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题材。本次展览中,有数件展品与古代贤哲有关。如仇英《赤壁图》描绘苏子游赤壁,与客荡舟于危崖之下,船头小童取火烹茶,舟中客吹笙作乐。构图精巧,设色鲜丽,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卷前隶书“赤壁游”三字是文徵明手笔,非常罕见。明代书法家祝允明以端正的小楷敬写东坡记游短文九则,文精笔妙,赏心悦目。

  我国佛道两教,偶像崇拜的常见方式就是图画神佛菩萨的图像,或描绘其居住的生活环境,述说神佛事迹。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人物立轴是清代宫廷画师金廷标的《大士图》,图中观音大士有真人大小。画面钤有“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诸玺,表明其曾被乾隆皇帝披览,然而《秘殿珠林》中却未见收录。此件作品原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角落里的一方“宝蕴楼书画录”印文,表明其在民国初年曾被运到北京故宫,存于宝蕴楼,还可能在抗战时期随所有故宫文物南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拨回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件书画所经历的历史波折,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体会的。

  贤逸流风与宗教绘影:作品背后的历史波折

  帝王御笔:康熙乾隆临帖具笔意

  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适应统治需要,历代皇帝都重视对汉族文化艺术的学习。《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中著录了大量康、雍、乾诸帝抄录经书、临帖、御笔诗词的书法作品。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康熙皇帝玄烨《习字临字帖》,反映了康熙皇帝从26岁到43岁,长期临帖习字,努力学习汉族文化艺术的勤奋与敏锐。乾隆皇帝弘历受汉文化薰陶濡染,在临写前人名迹同时,也有大量或抒怀、或研究、或议论的作品传世。本次展览展出的弘历《草书临孙过庭〈书谱叙〉》虽是临帖,却具有自家笔意。《行书读欧阳修〈纵囚论〉》则是一篇议论古今人物政治得失的政论文章,观点鲜明,反映了一国之君的胸襟气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