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之生 源于笔墨——汤洪泉其人其画 文/于文江 水墨山水自唐末五代起便一直在中国画坛中占据主流位置,历经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总结道:“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中国画的变革至今为止远不止此,且每次变革都带给世人以具有崭新风格、面貌、形式的作品,为画坛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自20世纪以来,书画名家诸如黄宾虹先生,一扫前人因袭模仿的风气,虽也研习前人佳作,但也曾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岳岱,沿途的写生画稿达万余幅,自出机杼,化古为我,开拓了山水画创新之门径。黄宾虹先生的同籍后继者汤洪泉教授,亦是苦学传统,博采山川,对于传统,汤教授十分重视,广学先贤,收为己用;同时,汤教授遍访名川,特别是对于江南的景致,情有独钟,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他,对于艺术的新形式更是不断探索,为当今的水墨山水缔造了一种新的语言。 小品 34cm×34cm 小品 34cm×34cm 小品 34cm×34cm 汤教授从小便受到舅舅——著名版画家杜鸿年的影响,对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近年来,汤教授最为钟爱的还是水墨山水画的创作。版画的背景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研究,使汤教授的水墨山水画在形式上独具美感,细观汤教授的画作,不难发现,在点、线、面的构成方面借鉴了许多的版画元素;而在画作的构图上,虽多传统中国画的近、中、远三层组合,但多年环境设计的经验所体现出来的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的审美理想,加之娴熟的笔墨技巧,以及对画面节奏的把控,使其画作颇具韵律美。 古人的文人情怀源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外之读书修性自古以来便是作画者成就山水笔墨之源,作为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院长,汤教授博览群书,历代经典,书画史籍,如数家珍,十年间仅出版的书籍就达8本,30余篇论文在核心期刊或其他期刊发表。 小品 34cm×34cm 小品 34cm×34cm 《林荫清韵》 68cm×68 cm 若仅从画史画论中汲取灵感,单一地学习古人的笔墨与图式,笔墨技巧虽为纯熟,但绘画题材局限,且笔墨表现不够生动活泼,缺乏新意。通过过去二三十年长期的记游写生,汤教授累积了大量的铅笔速写和墨笔默记画稿,胸有千壑,作画时方能信手拈来。 昔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六法”之首,“气韵生动”则要求画家具有高深的修养,精妙的构思以及炉火纯青的笔墨技巧,而宾翁又有诗云:“沿皴作画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可见,气韵之生源于笔墨,而画家唯有持续创作,才能行笔自如,用墨神妙。汤教授每天都要腾出一定时间作画,不同于当今的一些职业画家,他的画不注重追求数量,不追求大场面,而是努力追求质量,注重切实的个性艺术追求,将艺术创作理想与科学创新紧密结合,将客观与主观彼此协调。 《山野幽居》 68cm×68cm 小品 34cm×34cm 小品 34cm×34cm 画作本身是画家最好的名片。仅在14-15年两年中,汤教授便创作了百余幅画作,而其中,他最为满意的一幅名作《烟江寒山秋》,构图平稳,境界闲静典雅,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刻画,而是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以黑白灰构筑形式节律,稍加淡色浅绛。江水平静,云雾缭绕,江中船夫撑一叶扁舟;峰峦起伏,林木清幽,点缀丛林亭台,让人不禁联想起了欧阳修得山水之乐的醉翁亭。 《峡谷秀峰》 68cm×136cm 《青翠山峦》 68cm×136cm 《青翠溪流》 68cm×136cm 汤洪泉教授不仅仅是一位深受学生及同行尊敬的教育工作者,他也一直活跃在艺术界,从1983年以来,汤教授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展览数不胜数,2014年的“大美墨韵——汤洪泉教授国画作品展”更是他画家身份的职业追求及素养的一种体现。在教育工作中,汤教授一直秉持着独立的品格及崇高的职业操守,在艺术领域,作为画家的他直抒“胸中逸气”,实为当今画坛的一股清流。让我们满怀期待,正值创作鼎盛期的汤洪泉教授有更多精彩的国画作品问世。 汤洪泉 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画学会理事、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87—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研修,1994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访问学者,2013年去德国考察学习。2014在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学习。 江苏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专业带头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常州市社科联研究项目、本院科研教研项目20多项。参加全国、省级美术作品展获奖20余次。出版书籍8本,30余篇论文在核心期刊或其他期刊发表,并获刘海粟大师赛金奖、江苏省精品教材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奖、中国民族文化创新成果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