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太极图》的渊源

 太阳当空照917 2017-11-12
对《太极图》渊源的考证,实质上是对周敦颐著作另一种 形式的真伪有无之争。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三种主张,一是 因袭说,二是自创说,三是加工改造说。因袭说认为《太极图》 完全出自陈抟的《先天图》,朱震首倡其说。自创说认为《太极 图》是周敦颐一手自创,并无师承,朱熹首倡其说。加工改造说 则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并非自创,是有渊源的;亦非因袭, 是通过改造和加工的,黄宗炎、毛奇龄力主其说。即便同属加 工改造,又因原作来源和加工程度的不同而各有其说。因此, 对《太极图》渊源的探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一、朱震、朱熹之说
最初对《太极图》的渊源进行系统考证的是号称“经学深 醇”的朱震。他在《汉上易解》中说: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 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 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朱震说的这个传授体系表面看来上下衔接,授受有人,实际上是不无矛盾的。朱震上句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 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而再下句却说“穆修以《太极 图》传周敦颐”,这样,陈抟的《先天图》至穆修手中分而为二, 由李之才传邵雍的是《先天图》,而直接传给周敦颐的是《太极 图》。实际上,邵雍的《先天图》与周敦颐的《太极图》不仅名称 不同,内容也完全不一样。邵雍的《先天图》也叫《先天卦位 图》,可方可圆,可繁可简,是一种单体而又多变的组图,以八卦为象。明儒归有光于(〈先天图辩》中概括其特点说:
列横图于前,又规而圆之,左顺右逆以象天;填而方之,交加八卦以象地,谓出乎伏羲。
据黄百家的考证,《先天卦位图》即是陈抟的《先天图》。黄百家 曾在《百源学案》的邵雍小传后加注说:
考其初,《先天卦图》传自陈抟,抟以授种放,放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以授先生。顾先生之教虽受于之才,其学实本于自得。

和邵雍的《先天卦位图》相反,周敦颐的《太极图》则是一 种多体相联而固定不变的图式,以圆圈为象。这样两种完全不 同的图式怎么会出自陈抟一人所传呢?即便出自一人,为什么 在穆修这个中间环节上又突然改易图名呢?这是无法自圆其 说的。因此,说周敦颐的《太极图》完全出于陈抟所传,是不合 实际的。那末,是否通过穆修改造之后再传给周敦颐的呢?穆修其人,《宋史、文苑》记载:
'穆修字伯长,郓州(今山东郓城 县)人。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司理参军。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中 道亡至京师,叩登闻鼓诉冤,不报。居贬所岁余,遇赦得释,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久之,补颍州(今安徽阜阳)文学 参军,徙蔡州(今河南新蔡县)。明道中卒。
明道是仁宗赵祯 的年号,公元1032—1033年,其时周敦颐仅16岁,刚随其母 进京师。一个新进京城的孩子,又住在龙图阁学士的府第,能 否有机会随穆修学《太极图》,委实难说。
也可能别有穆修其人。据《东轩笔录》记载,有穆修者,性 格乖傲,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参军,气凌通判,被 削籍配他州。后虽遇赦,经常衣食无着。“晚年得《柳宗元集》, 募工镂板,印数百部,携入京相国寺,设肆鬻之。’但因不许别人翻阅,又随便轻侮买书的儒生,以至“终年不售一部。”®这 也许就是《宋史》所载的穆修,因为他们的身世,遭遇大体相 象。又据欧阳修《苏氏文集序》记载,说穆修与苏子美等“作为 古诗歌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他们竟不屑一顾,颇有唐时 韩、李之风,这明显说的是《宋史》所载的穆修,因《宋史》有“修 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的话。根据这些史 料分析,周敦颐从穆修学《太极图》不太可能。
朱熹是相信《太极图》为周敦颐所自创的,但证据不足,仅 凭潘志中的一个“作”字,再加上自己“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 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的主观推断。惟其证 据不足,以至朱熹自己有时也不得不怀疑。据刘静修考证:“朱子见潘志,知图为周子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也,于乾道己 丑叙于《通书》之后矣。后八年记书堂,则亦曰'不由师传,默契 道体,实天之所畀也’。又十年,因见张咏事有阴阳之语,与《图 说》意颇合,以咏学于希夷者也,故谓'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 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 尔’。又八年而为《图》、《书》注释,则复云'莫或知其师传之所 自’。盖前之为说者,乃复疑而未定矣。”@既然朱熹本人也犹 疑不决,可知“不由师传”,“果先生之所自作”之不足为据了。
二、黄宗炎的创自河上公说
在无极太极之辩的问题上,黄宗炎是陆说的支持者,他的基本观点是:“周子之《通书》,固纯白无瑕,不若《图说》之儒非 儒、老非老、释非释也。”为了证明他的观点,特作《太极图辩》, 对《太极图》的渊源进行了考证.他说:
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 也,实与老、庄之长生久视,又属旁门。老、庄以虚无 为宗,无事为用。方士以逆成丹,多所造作,去致虛静 笃远矣。周子更为《太极S》,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 谓拾瓦砾而得精蕴。但缀《说》于《图》,而又冒为 《易》之太极,则不侔矣
黄宗炎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来源于河上公,而河上公的是 方士修炼之术,属老、庄之学的旁门左道。周敦颐把它改造成 《太极图》体现了老、庄的根本理论,是一大发展,但因《图》作《说》,冒称《易传》的太极,颇不应当。不难看出,黄宗炎是肯定 《太极图》既有师传,又经过周敦颐加工改造的。那末,其中的 传授关系又怎样呢?黄宗炎说:
考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杈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同 隐华山,而以授陈,陈刻之华山石壁。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尧夫。修以《无极图》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

黄说较之朱震说,确实复杂多了。它不是单纯的直线相 传,穿插着两次彼此的交叉。一是陈抟的交叉。陈抟既得魏伯 阳的《参同契》于吕洞宾,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二是周敦 顾的交叉。周敦颐既得穆修传的《无极图》,又得寿涯的先天地之偈。这第二次交叉,意在说明周敦颐的《太极图》不仅出自道 家,同时也来自释家,使之与最后“儒非儒,道非道,释非释”的结论相一致。至于源于河上公的《无极图》,黄宗炎播述得极其 详尽。他说:

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于是提 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絡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孕。又其上之中分黑白 两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还于无始,而为最上之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
 

按照黄宗炎的描述,其图式如图4.1。这个图式与周敦颐的《太极图》,除了标注以外,毫无差别。于是黄宗炎接着描述了周敦颐的改造。他说:

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太虚无有,有必本无,乃更最上图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 名曰'无极而太极’。
太虚之中,脉络分辨,指之为理,乃更其次圈'取坎填离’之名曰'阳动阴静’。
气生于理,名为气质之性,乃更第三圈'五气朝元’之名曰 '五行各一性’
理气既具而形质呈,得其全灵者为人,人有男女,乃更第四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 名曰'乾遒成男,坤道成女’。
得其偏者蠢者为万物,乃更最下圈'玄牝之门’为'万物化生。

以上是黄宗炎说的全部内容。描述细致,极有条理。既有授受渊源,又有周敦颐的加工改造,(尽管他对图意的解释几乎全不符合周子原意),似乎很合情理,但实际上应该说是黄 宗炎的主观臆造,因为在周敦颐作《太极图》之前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此完备的蓝本。且不必问河上公的《无极图》,也不必问 根据魏伯阳《参同契》制作的诸图,即使是宋绍兴年间朱震所 进的《周子太极原图》,乾道间朱熹所传的《周子濂溪太极新图》,也不如黄宗炎所描述的完备。据清懾毛奇龄的考证,朱震所进的《周子太极原图》(如图4. 2),不仅标名位置不符,图式 也不一样3朱熹于乾道间所传的《周子濂溪太极新图》(如图4.3),图式虽然相同,但标注的位置也不一致。连在时间上与 周敦颐相去并不太远的朱熹早年所传之图尚有如此大的出入,晚在清代的黄宗炎从何处获得如此完备资料?假若果真如 此,在时间上更加接近周敦颐的朱震为什么还会走那样的弯 路?黄宗炎议论虽详,但闭口不谈他材料的来源,可见黄说并无根据。
 
 
 

三、毛奇龄的“本之二氏”说
在《太极图》的渊源诸说中,毛奇龄是考证比较深入的一家,他的基本观点是“太极无所为图,其所以为图,则皆释道二氏之传。”他说:
《太极图》,一传自陈抟,一传自僧寿涯。或云陈 抟师麻衣,麻衣即寿涯也。则时稍相去,濂溪或不能从学,然其说则从来有之。
毛奇龄虽然一开始就摆开了两条并列的传授线:一自陈抟,一自僧寿涯。但接着又否定了后一条线:“时稍相去,濂溪 或不能从学。”什么叫“或不能从学”呢?因为根据“从来有之” 的说法,寿涯即是麻衣,如果真是这样,则麻衣既是陈抟之师,又是周敦颐之师。陈抟死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距 周敦颐出生28年。寿涯是润州鹤林寺的僧人,而周敦颐去鹤林寺在景祐四年,年已21岁。则自陈抟死至周敦颐与寿涯相 遇,中间的距离至少49年。陈抟生于何时,史无可考。但据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宗于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召见陈 抟时对宋琪等说:“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 在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当百岁。”陈抟成名甚早,断不至晚 年再向寿涯求教,至少当上推三四十年。这样,就成了寿涯80 年前是陈抟的老师,80年后又成了周敦颐的老师,所以毛奇龄说:“时稍相去,濂溪或不能从学。”如此,“一传自僧寿涯”之 说,也就自然否定了。其实,麻衣道者是否就是寿涯,亦无材料 可以证实。其所以要如此牵扯,无非是要说明周敦颐的《太极图》“实本之二氏之所传”。
毛奇龄的考证,重点不在何人所传,而在所传的内容。他 在简单地交代了“一传自陈抟,一传自僧寿涯”之后接着便说:
乃其所传者则又窃取魏伯阳《参同契》中《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两图而合为一图。
毛奇龄的说法较之黄宗炎,具体多了,传的不是什么河上公的《无极图》,也不是整本《参同契》,而是《参同契》中的两个图。《参同契》为后汉魏伯阳所作。晋葛洪作《神仙传·魏伯阳传》,说他是吴人,高门子弟,好道术而不肯仕宦,闭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 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所以严格地说《参同契》并不属于《易》的范畴。朱熹作《参同契考异》:“以其词韵 皆古,奥雅难懂,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可见 它又是一种极为难读的书。今传多为后蜀彭晓注释本。彭分全文为九十章,另附《鼎器歌》于后,并作图八幅,谓之《明镜 图》。但《参同契》本身并无图式。所有各图,诸如《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斗建子午图》、《将指天罡图》、《九宫八卦图》、《三五归一图》、《地承天气图》、《月受日光图》,都是后来方士根据《参同契》的文意绘制而成的。

四、《太极图》与《参同契》
毛奇龄说“所传者则取魏伯阳《参同契》中《水火匡廊》与 《三五至精》两图合而为一图”,意思是跑太极闬》的心郃^ 来自《参同契》,说具体一点,来自 某些方士根据《参同契》文意绘制 的《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 图》。这个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水火匡廓图》(图4. 4)是根 据《参同契》上篇第一章“坎离匡廓,运毂正轴”两句绘制的。什么 叫“匡廓”?匡指的是一种容器。
《说文》:“匡,饭器,笞也。”段玉裁 注:“谓即笤也。竹部曰:笤,擠也。籀一曰饭器,容五升。籀有三义,而莒匡取此一义耳。匡不专于盛饭,故《诗》采卷耳以倾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假借为 匡正。”廓是对匡的性状形容。《说文》:“廓,空也。”《尔雅释 诂》:“廓,大也。”可知匡廓即是一种又空又大的容器。水火是 《坎》、《离》二卦的卦象,坎水离火。“水火匡廓”也即是“坎离匡廓”,由《坎》、《离》二卦组成的匡廓。
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何谓坎离匡廓?盖阳乘阴,则乾中虚而为离;阴乘阳, 则坤腹实而为坎。(按:即两白一黑与两黑一白之象)。故坎离 继乾坤之体,而为阴阳之匡廓。”按照陈致虚的解释,坎离匡廓就是通过《坎》《离》的卦画以体现阴阳运行的匡廓。道家是根据自然法则来研究养生之术的(尽管他们的认识不够准确), 故俞琰解释“坎离匡廓,运毂正轴”一语说:
夫人之一身,法天象地,与天地同一阴阳也。人 知此身与天地同一阴阳,则可与论还丹之道矣。坎,月也;离,曰也。曰月行于黄遒,昼夜往来,循环无穷, 如匡廓之周遭也。毂,犹身也;轴,犹心也。欲毂之运, 必正其轴。修还丹者,运吾身中之同,以与天地碑 化同途,不正其心可乎?
 
 
这个取象宇宙大匡廓来说明 人身小匡廓的《水火匡廓图》,用它来说明宇宙自身运行的基本规律,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所以这个“窃取”者本身就是一种发明。
《三五至精图》(图1. 5)是根据《参同契》中篇六十八章“三五与一,天地至精”一语绘制成的。 何谓“三五”,各家解释不同。董得宁引《悟真篇》解释说:
《悟真篇》以木三,火二合为五,水一、金四合为五,土自为五,乃是三个五,并婴儿之一气,亦谓之三五一也。
《悟真篇》解释的依据是《易传·系辞》的“天一地二,天三地 四,天五地六”,以及《尚书·洪范》的“ 一■曰水,二曰火,二曰 木,四曰金,五曰土”。图从左边看起,火二木三,合为一五;中 间是土,自成一五;右边水一金四,合为一五,故曰三五。但也 有横着看,“水一火二为三,土为五”的,有说“金生水,一五;木 生火,一五;土居中央,自为一五”的,不一而足。如结合上下文 意看,俞琰的解释似乎比较贴切。他说:
三者,水一火二合而成三也。五者,土也。三五 为一者,水、火、土相与混融,化为一气也。斯时也,玄 黄相杂,清浊未分,犹如天地浑沌之初。少焉,时至气 化,无中生有,则窈窈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结成团,
而天地之至精孕于其中矣。②
俞琰没有直接说木,说金,但他的前提是“木与火侣,火反 生木;金与水合处,水反生金”,木、金分别包括在水、火之中。 俞琰说得很玄,也很生动。什么“时至气化,无中生有,窈窈冥 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结成团,而天地之至精孕于其中矣”,仿佛 真有其事。这个“天地之至精”究竟是什么,我们无由知道,也 无需知道,因为《参同契》本有如此艰深神秘,朱熹称它“以为
①董得宁《周易参同契正义》。
②《周易参同契发挥》。
欲明¥之恐泄天机,欲不说来却又可惜”®,这是不错的。不仅 《参同契》如此,即便各家注文,亦有此弊。如(〈灵源大道歌》解 本章开头“太阳流珠,常欲去人”两句说:“此物何曾有定泣,随 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则为汗,在鼻成H则为涕。在肾感合 则为精,在眼感悲则为泪。”文7·通俗鉍憧,但所指却不知何 物.甚节是指药.还是指气,也无从判断。我们尽管无法了解 “大地之至精”为何物,但却可从巾领会出“二iL?—. 7;地至 精”两句的大体含义,从而也就比较容易埋解周敦頤为何要借 这个《气五至精图》来表示本难用图象表示的万物生成的过程 了《
五、《太极图》与《太极先天图》
据毛奇龄的考证,《太极图》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之一的《太极先天之图》存在着更加密切的渊源关系。他说:
或云其S在隋唐之间嗬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 其S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 始。且其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初亦疑 之,及观其图(4. 6 ),则述与南禾绍兴间未内输震 所进ffl合.……在此赵宋以前.六季以后,实窃参同 为太极先天一 S,而抟复取而转分之。然且分之未 净,故在周子所传则尚列明阳上下=■盖方士指画,原 未检点,且或另有秘旨。而其沿儒者传之,I必另加
II-饰,戈其无弊。无弊 於兮.c S 了知失t 本禾玲益_t,告 #能j|人以^不J 乜。大嘀;3#术,不? 校i;方士亘于前,1^ 臣逬于S,不布i某也; 一 入道藏,一入纶馆,又未尝相通也,而两图踪迹,合若一辙,谁为之者?
闻之汉上所进图,在高宗绍兴甲寅,而亲见其图而摩画之则在徽宗政和之丙申,期间游仕西洛,搜讨遗文,质疑请益。寝食不舍者一十六年,然后著成《易传》九卷,《易图》五卷,岂复有一切于其间者?况其图后注云:右《太极图》,周惇实茂叔传二程先生。其称惇实,则犹在英宗以前,未经避讳改名之际,其图之最真而最先,已了然矣。濂溪达人,不假移易,且亦所谓非其至者,而后之人必从而回护之,何也?则必隋唐先有其图.而抟又从而转窃之。然且分图为二,一曰《先天》,一曰《太极》。


毛奸龄的结论足极图》和欠极先灭闺;:同出丁'<参问 在隋拆时本是一个阐,至陈抟I分时为:.“一H先允,一 H太极'理由记《太极先天图》与朱霞绍,甲寅所进之 图荇合__辙:甲寅是绍X叫年,即么、j I:〗]:]4年,距周敢酎大-世 才fil年。为了进一步说明朱忐听进之罔的彳靠性.&奇龄作 nit -步的考证。他说:“亲见其图而摩画之,则fr:徽:^政和之 内申。’’丙申是政和六年,公元Ills年,去同敦颐辟仕仅43 年,t奇龄觉得这还不够,继续将时间汴上推:“其你淳实,则 犹在英宗以前英宗f公允1064年继位.其时周敦颐47岁, 止做虔州通判。就足说,朱震所进《太极間)■的底本系周敦颐本 人在tit时通过….程传世的-f·抄本,时这个抄本乂鬯为朱震所 亲阽,并且亲手摩岡„这样,朱本之应为周攻颐所传的《太极 图^也似乎是至信无疑的了„
然时毛论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其一是关于图式问题, £奇齡说《太极罔》与《太极先X之图》“合若·辙”,其实它们 的主要部分并不相同。《太极間》的笫二圆为■(〈水火EW图*.,第 _-:圆m三五至精图》,而《太极先天之im则都不玷。《太极先 天之图》的第二圆虽然也足轮轴形,e次也样,fu+足左右 相反的黑A相间。体现不出陈致虚注《参同契r阳乘阴.则乾 中虚时为离;阴乘阳,则坤腹实而为坎”的特点,更无从体现周 敦颐《太极图说y' ·动.·静,万.为其根”的寓意。也就娃说,《太 极先天之图}的笫二网并非《坎k《离》二卦的组合,丙〖I:就构
不成《水火匡廓图》。《太极先天之图》的第三圆也并非《三五至 精图》。《参同契》《三五至精图》将木、火、水、金、土各作一小圆 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均匀散布,木、金之下另加一小 圆,清楚地体现出“三五与一”的寓意。《太极先天之图》的第三 圆虽然也有木、火、水、金、土按东、南、西、北、中分布,但土上 多了一个标注为“阳动”的小圆,影响了“三五与一”含义的体 现。
其二是关于传授问题。《太极先天之图》是《上方大洞真元 妙经图》的十二图之一,前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序,李隆基写序 定然读过经看过图,毛奇龄说它出于隋唐之间是有道理的。既 然隋唐之际就有了《太极先天之图》,而且已“入《道藏》”(毛奇 龄语),何以于200年后还需烦陈抟传授呢?可知毛奇龄在自 己考证的同时兼取了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的旧说。 所不同的是:朱震说的《先天图》是传至邵雍的《先天卦位图》, 而邵雍的《先天卦位图》根本与《太极图》无关,已于上说。毛奇 龄则说《先天图》和《太极图》就是《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的 《太极先天之图》,是陈抟“从而转窃”,并且“分图为二,一曰先 天,一曰太极”。我们姑且不说《太极图》,即就两个《先天图》而 论,一为《先天卦位图》,一为《太极先天之图》,两图名目各异, 内容无关,风马牛不相及,而竟说成同出一源,毛奇龄想要解 决的矛盾反而愈来愈扩大了。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肯定周敦颐《太极图》的来源,但 无法肯定它具体的传授关系。《太极图》的来源是两个方面,就 其主要部分,即图的第二圆和第三圆,来自《参同契》的《水火 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就图的整个结构,则来源于《太极先 天之图》。两图对照(图4. 7:太极先天之图,图4. 8:太极图)可

 
 
①《太极图》的名称系《太极先天之图》的简化
②《太极图》五个层次的安排,系《太极先天之图》的移植。
③《太极图》第二圆的“阴静阳动”,是活用《太极先天之 图》第一圆的“阴静”和第二圆下面小圆内的“阳动”。
①《太极图》第四圆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即《太极先 天之图》木火水金土两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下移。
⑤《太极图》移《太极先天之图》第四圆的“万物化生”至第 五圆。 -
《太极图》何以有这样的结构改变,毛奇龄解释说:“盖方士指画原未检点,或另有秘旨,而其后儒者传之,则必另加修饰,使其无弊。”毛奇龄以为原因是方士未加检点地随便画的, 或者有什么人们无法理解的“秘旨”,所以儒者在传授过程中 作了修饰。但这种修饰究竟出于什么目的,是追求文字的典 雅,还是为了图式上的美观呢?从“修饰”后的《太极图》与“修 饰”前的《太极先天之图》的比较中得不到回答。也就是说,毛 奇龄说的儒者为了使其无弊而另加修饰的理论本身不足以回 答。那末,怎样解释《太极图》在结构上要对《太极先天之图》作 如此重大的调整呢?这个调整的“儒者”又该是谁呢?我们只 有将《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悟出其 中的奥妙。
下面就《图》和《图说》的各层作一简单的对照分析: 《太极图》第一圆只是一个单独的白圆圈,旁边并无文字 标注。《太极图说》则有“无极而太极”。“太极”是阴阳未分之 前,“无极”则是更加遥远的过去。对于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问 题如何用简单的图式来表示呢?作者沿用了《太极先天之图》 的第一圆,但如照样标注“阴静”二字,就与“无极而太极”的意 旨不合了。于是什么也不标注(有些图把无极而太极五字移注 于上)。
《太极图》的第二圆是借用《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意 在说明阴阳的运行,于是将《太极先天之图》第一圆的“阴静” 与第:三圆的“阳动”移至于此,正好说明阴阳运行过程中的交 五作用。《太极图说》则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 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议立焉, 《图说》正好与图象相吻合。表面看来,旁边标注的“阴静”、“阳 动”四字,移自原图的上下两端,十分方便,但如联系《图说》的 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项关于宇宙生成理论研究 的重大成果,而绝不是几个文字的安放和位移。
《太极图》的第三圆借用《参同契》、《三五至精图》。原图据 “三五与一,天地至精”的文意绘制而成,图式比较复杂,本身就体现了水、火、木、金、土五气互相联系、互相变合的关系,所 以图旁无需再作标注,也不好标注。如留用《太极先天之图》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又和宇宙万物的生成序列不合,所以 不取。《太极图说》则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 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这样,宇宙生成由无极而太极,由太 极而阴阳,由阴阳而至五行的大体轮廓,也就比较清楚了。
《太极图》的第四圆,即《太极先天之图》的“万物化生”。 《太极图》的作者认为,从“五气顺布”到“万物化生”,就生物来说,应该有一个性的分工问题,也就是《易》的乾道和坤道。于 是借用了原图置干水火木金土两旁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的标注,而于《太极图说》则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 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宇宙万物生成已经到了生物就将出现的前夕,借用“男女”的成说来表示“阴阳”二性在生物起源 中的作用,这也算是一种创造。
《太极图》的最后一圆,沿用了《太极先天之图》的最后一圆,只是将上一圆的“万物化生”移至最下,说明宇宙生成发展 到了物种起源的阶段。《太极图说》也只说:“二气交感,化生万 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从上面五个层次看,《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互相吻合 的,而这个吻合,是由于借用了《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三 五到精图》和移易了《太极先天之图》标注的结果。我们只需稍 作分析就可发现,原标注的任何一处不作移动,就会使《图》和 《图说》发生抵捂。我们能说这是偶然的吗?能说这是“儒者” 在传授时作的'修饰’吗?不是。这不是修饰,是对宇宙生成理 伦的研究成果,而且绝不因它借用了《参同契》的两图,沿袭了 《太极先天之图》的结构并活用了图旁的标注而降低其价值。 那末,这项成果应该属于谁呢?用毛奇龄的话说,这位“修饰” 的“儒者”究竟是谁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最后完成《太极图》标注,也就是移易《太极先天之图》原 标注的“儒者”应该就是《太极图说》的作者,因为只有他才能 在思想体系的构思上使《图》和《图说》有完全一致的总体设 想,才能站在纵观宇宙万物生成序列的高度来考虑《图》的各 个层次和标注,使《图》起到;^《图说》“立象”的作用。《图说》的 作者是周敦颐,完成《图》的k道“工序”的自然也应该是周敦 颐。朱震的《易上图说》为此提供了反证。他的《太极原图》竟 和《太极先天之图》“若合一辙”,而且注明“右《太极图》周f享 实茂叔传二程先生”。按照朱震所说,周敦颐当时完全因袭《太 极先天之图》,并无改动。毛奇龄还说了不改动的理由:“濂溪 达人,不假移易。”就是说,以周敦颐的品德修养,别人的东西 就是别人东西,不会轻意改动。如果真是这样,那《太极图》又 如何为《太极图说》起“立象”作用呢?周敦颐借用《太极先天之 图》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这就很难理解了。如果我们要推 翻朱震的说法.同时又涉及另一个问题。据毛奇龄考证·朱舍 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所传的《太极新图》,图式基本与朱 震的《太极原图》一致,只是将第三图中的“阳动”移至第一圆 的左旁。之所以标为“新图”,大概也是取这点小小的易动。然 而并未“新”到与《太极图说》相一致的程度,说明朱熹对《太极 图》与《太极图说》的关系正在琢磨,还未达到精通透彻的程 度。淳熙十四年(公元〗187年),朱熹为《太极图》、《通书》作 注,以后所传各本《太极图》便成了今日见到的模样。这样我们 就有理由推测:《太极图》的最后改定可能是由朱熹在作《太极 图解》时同时完成的。朱熹觉得原图立意与《图说》相抵梧,以 至在作《图解》时不能自圆其说,于是作了相应的修改。这种可 能性是存在的。但毛奇龄未作这种推测,究其原因,也许是因 为《太极图》来自道藏,非儒家正宗,加在朱子头上,有伤道统。 也惟其如此,所以毛奇龄要为周敦颐“开脱濂溪达人,不假 移易
以上两种可能性以何种为大呢?是否还有第三种呢?我 们认为,周敦颐亲手改定的可能性为大,只有这样,才能解释 他借用道家诸图的理由,才能解释潘志为何有“作《太极图》” 一语。因为潘兴嗣必定见过《太极图》,如果《太极图》确是(〈太 极先天之图》,便不值一提,更何况选用“作”字?至于朱震所进 的《太极原图》及朱熹乾道年间所传的《太极新图》,均非周敦 顾的原作,原作是以后才发现的,惜无可考。
六、《太极图说》与道家的关系
毛奇龄继承了朱、陆无极太极之辨以来的传统观点,认为 《太极图说》的“无极”源于“二氏”,但他有自己的看法,认为 《图说》是发“二氏”之所不曾发,为“二氏”之所不敢为。当然他是从反对的角度说的,所以在《太极图说遗议》中十分惋惜地 说:
彼二氏平时皆以儒说为未精必歆有所加于太极之上,而或引而不发,或不敢实予之以加之之名,而 不意《图说》为之加之。
什么叫“引而不发”,毛奇龄举出了《庄子》“在太极之先而 不为高”,《淮南子》“引类于太极之上”等例子。既然说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太极自然就不是最早之物,只是没有直接说出 罢了。至于“发而不敢实予之以加之之名”,则举了自《老子》直 至唐玄宗李隆基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序》的大量例子,其 中有些提无极而未曾提太极,《易纬·钩命诀》在“太极”之前 接连加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把“太极”降至第五 位,但前头并未加“无极”。唐玄宗的《御制序》,是靠《太极先天 之图》最近的作品,也只以无极做为某个天尊的宝号。所有这 些现象,在毛奇龄看来,都是“发而不敢实予之以加之之名”的 表现。但既然已“发”,也就离“实予之以加之之名”不远了。故 毛奇龄接着说:
则是以无为极,以极为无,无在极前与极在无 后,二氏所言亦既新龢焉无所不至,而特未尝以现 成无极二字显加之太极之上,而《图说》加之。
毛奇龄完全肯定了《太极图说》对“无极”这一范畴的首创性, 并使其与《老子》以来诸家所说的“无极”相区别,这是很有见 地的。虽然他并不同意这个提法。由此可见,《太极图说》中关 于“无极”的思想虽然源自道家,但“以现成无极二字显加之太极之上”的却是《太极图说》。也就是说,《太极图说》最后完成了道家弟子千数百年来对宇宙本体的探索,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著名命题,将我国传统的宇宙本原学说推向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