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分钟销售超1亿,淘宝第一美女网红为何这么牛?

 昵称41403275 2017-11-13


来源:管理智慧(ID:shzb2010)已获授权转载


这些年,罗振宇、孙继海、雷军通过对个人IP的打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除了他们也有更多的平凡人在网络上“走红”,让粉丝的关注度实现了商业价值,成就了普通人“逆袭”的奇迹。这就是个人IP的力量。那么,如何打造个人IP?


关于个人IP,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有一个人叫张大奕,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在2015年双11的时候,张大奕用她的“洪荒之力”将店铺卖到网红店铺中唯一挤进全平台女装排行榜的C店。

 

2016年的双11张大奕的店铺在开场4分钟已经冲进全平台(包括天猫、淘宝)女装类项目第一,销售超过一个亿。

 

后来她又做了一场店铺的直播,观看的人数达到了42万,点赞人数点赞数超过100万,店铺上新成交率达2000万左右,刷新了淘宝直播的销量纪录。后来她又上了一轮新货,5000多件衣服在2秒内全部被顾客秒杀。

 

一个普通的女孩通过做内容运营、社群互动、自媒体以及直播的方法,打造她的个人IP,完成了一个从服装模特到淘宝女装意见领袖的华丽转身。这就是坚持原创内容,坚持与粉丝互动,坚持采取全方位的自媒体来增强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从而获得用户信任,最终达到销售的转化,这就是个人IP的神奇的魅力。

 

当用户如此信任一个IP品牌的时候,接下来的消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与其说消费者来买的是衣服,不如说消费者是在消费张大奕的生活态度。她对女装的选择和推荐,对生活的态度,已经成为消费者瞬间下单购买的一个核心理由。

 

个人IP实际上就是个体人格的互联网化,也就是以小众对人格的认可来产生的一种可被高度识别的一种符号。当很多的符号强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这个人就很容易被记住。他就成为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网红”。网红只是目前个人IP所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作为一个创业者,有志于在商业领域里取得更大成功的人,都适合打造个人IP。即使你是做一个没有温度的产品,比如说地板、空调,照样可以打造超级个人IP。

 

那么,如何打造个人IP呢?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七大方法:


以内容形成消费依据


“一切商业皆内容,一切内容皆IP”。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多的产业最终都是一个内容产业,因为内容传播是最好的传播。要做内容,而不是广告,这是进入社区商务时代一个最重要的改变。

 

给大家分享一个“鲅鱼水饺”的案例。2016年8月10号,这个普普通通的淘宝店,在大概在10个小时之内卖出了6000多件水饺。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销售数字?因为在这个店里面,他们在做“鲅鱼水饺”的直播视频。他们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美食旅行最有效最直接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一下子激发出对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观的兴趣。当故事好看、东西好吃,美食也就不再难以感知的时候,销售已经形成了,这就是来源于个人IP的内容力量。

 

现在,消费者的注意力正在被稀释,对产品信息的触动感正在不断下降,从销售产品到传播内容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市场端的需求促使营销模式进行了深刻地变革,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之前我们是产品的推销员,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这个产品卖出去。现在发生了改变,已经变成通过内容的传播来形成对粉丝用户的吸附力,最终让用户自然下单。这就是内容为王的时代。

 

内容实际上就是个人IP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塑造自我个性及标签的一个根本性的载体。只有通过内容才能够打造非常明确的个性,才能打造非常鲜明的标签,才能把个人IP的影响力制造出来,才能把个人IP的传播力给打造出来;也只有通过内容,最终才能把个人IP的感召力体现出来。通过内容引起用户的共鸣、建立用户的信任,并带来传播效应,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以故事直达粉丝内心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农夫山泉曾拍摄了一系列的短片,用故事来讲述这个品牌。从搬运工到水质的检测员,从长白山到千岛湖,农夫山泉让员工成为视频的主角,最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农夫山泉的品质就是这些低调的普通员工制造出来的。


人类天生对故事就缺少抵抗力,如果只讲道理不讲故事,我们有可能达不到传递想法的目的。讲故事胜过讲一大套的道理,比如你给孩子讲故事他就愿意听,讲道理他就不喜欢听。通过故事,我们可以迅速建立品牌,迅速打动消费者。实际上故事才是消费者的真爱。


精准流量来构建一个粉丝社群


罗辑思维的早期曾发起过会员招募,在5小时之内,入账160万,完成了一次“依靠忠诚的粉丝带来了一次爱的供养”。在2014年6月,在90分钟时间内,罗辑思维售出了将近1万套的单价为499的一个图书礼包。为什么罗辑思维能够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因为它有社群,有粉丝,有精准流量,最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神话。

 

实际上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聚集已经在小范围内发生,后来有了社交软件,社群得到了一个最大化的传播,原来是朋友之间小圈子聚会,现在通过软件的应用,我们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聚会。

 

通过社交软件、社交平台和互联网的技术,可以让人们找到一种基于价值观认同感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回归。用户对产品、服务、品牌理念还有价值观感兴趣,都有可能形成一种社群。罗胖子“爱读书”的兴趣,帮助他成功的聚拢了一帮人,所以才有可能把499元的一个图书礼包瞬间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卖出了将近1万套。

 

人是一个群居动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为群体的一员,实际上是人性对社交需求的一个真实体现。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已经从大众的传播时代已经进入了一种圈层的分众时代,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当每一个人都笼罩在这种固有的圈层中成为一种群体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形成一种非常大的价值。

 

具有同样标签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拥有相同类型的价值观,所以就很容易形成“精准营销”。构成这个圈层的每个人都不需要鉴别,因为大家的价值观是相同的,身上的标签大多是吻合的,很容易让某类产品在这个圈层里面找到最适合它们的消费者,最终形成一个强大的购买力,瞬间引爆。


用口碑来形成裂变式的传播


前“国脚”孙继海在2016年的8月份创办了一个项目叫“秒嗨”,这个是一个短视频版的体育微博。这个产品上线以后迅速地聚拢了一大批KOL,包括现役的“国脚”、中超球员、世界冠军、体育明星、资深体育的媒体人还有潮流的运动玩家。通过KOL的自带流量,最终形成一种口碑传播。

 

其实这也是通过他的个人IP来形成的一种口碑传播。一下子聚拢了这么多的优质的注册用户,迅速的成为一个体育行业的一个优质IP,通过建立“秒嗨”社群孙继海把他所有的朋友都连在了一起。这也就是说,当个人IP成为品牌会带来一定的势能,最终形成这个品牌的裂变式传播。这种传播不需要投入,完全自发地完成。

 

这种传播不仅具备扩张零成本的特点,同时还具备一种品牌跨界的属性。孙继海几十年职业生涯的努力和成就产生的势能,通过他这个超级个人IP,最终实现了一个流量的喷涌,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社群,并通过社群的裂变实现了有效的扩张。个人IP是可以实现品牌扩张的核心动力。


用参与感来满足用户的一个精神体验


小米从诞生开始,每一步的系统更新都有用户的参与。系统升级换代的过程就是粉丝用户不断参与迭代的过程。用户参与了整个研发过程中,到最后出现了产品即使有瑕疵,他们也不会抱怨,反而提出更好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促进系统更加完善。正是通过“参与感”形成了品牌的依附力和聚合力,小米实现了它的神话。

 

再看一个案例。好妹妹乐队在出名前只能算是18线的艺人,但是最终他们把演唱会开到了北京工人体育场。在娱乐圈中,能够到工体开演唱会是一个艺人实力的体现。好妹妹乐队和他的8000名粉丝通过京东众筹,刚出道三年的时候被登上工体的舞台,众筹门票最终得到236万,37000张门票在演出前半个月就全部卖光。

 

这种成就源于对个人IP的参与感。好妹妹乐队的粉丝群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乐队成员却是非科班出身,在没有唱片公司和媒体的助推下,玩着玩着就把音乐梦想实现了。这样的一个经历给了也是同样是带有“北漂”属性的年轻人一个通过奋斗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案例,所以他们身上聚合了很多人的希望。这也是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好妹妹乐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与感的出现让产品具备了人格化属性。产品带来了一种个性化的温度,它已经区别于冷冰冰的商品,变成有温度的产品。它更多蕴含了用户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一种寄托,体现了用户对产品的主权人格,最终实现了用户从“需要到想要”的一个转变,引发用户在一瞬间下单的冲动。


以信任形成购买理由


黎贝卡是一个时尚类的公众号,它的粉丝量大概在45万左右。他们曾经在公众号上推广了一款围巾,文章发布大概一分钟,销售这款围巾的网站就崩溃了。后来黎贝卡又写了一篇关于某一个品牌包的文案,一夜之间就接到了1000多份订单,几个小时之内直接断货,那个设计师得到最多评论的就是“我看了黎贝卡的推荐来的”。

 

后来又黎贝卡推荐了一款手账本,不到4个小时,1万册手账本就被卖光,这就是黎贝卡的能量。需求是用户购买的驱动力,信任却带来了用户对消费的选择,如果没有信任,就不会有任何的商业表达,用户形不成下单的冲动,最终也就形不成销售的行为的实现。

 

相对于媒体的广告,还有网络上的一些繁杂的信息,用户粉丝更愿意相信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样是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这样一种高度信任,最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影响力,最终形成了一种个人IP。


用人格化的品牌来占据客户的心智资源


同道大叔是刚开始是在微博上发家,为粉丝画像,后来又转到微信自媒体。最终开始做星座吐槽,成为一种星座主题,又做星座主题的一种短视频,聚拢了3000万粉丝。在2016年上半年,他的营业收入是2400多万,最终的净利润是617万。


仅仅是做星座,一个人每年获得2400多万的收入,最终被上市公司2个多亿并购,自己套现1.7亿。这是一个在资本时代的神话,也是一个自媒体时代的神话,也是一个超级个人IP时代的神话。


只有你的产品和内容抢占了用户的心智,才能形成购买抉择时最后一瞬间下单的原始冲动。


当我们的社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时候,我们最终会把特定的产品属性辐射到一个强大的社群生态圈,把产品的价值观和理念成功地传递出去。消费者用“最终促进他们下单的一瞬间”来柔化了我们的品牌的边界,从而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商业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