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 从此不再分居人类认知的两端 上个星期超模君讲了下极限,没想到各位模友反应如此热烈!受宠若惊之余,超模君决定,今天来讲讲一个同样让人爱恨交加的名词——解析几何的故事。 提到解析几何,估计大家脑袋里想起的都是这些表达式: (x-a)^2+(y-b)^2=r^2 x^2/a^2+y^2/b^2=1(a>b>0) x^2/a^2-y^2/b^2=1(a>0,b>0) (分别对应的几何图形为圆、椭圆和双曲线) 以及被这些表达式支配的恐惧……(超模君当年也没少被折腾) 饱受折腾之余,或许大家还会有一个疑问:好好的几何图形,为什么非要和代数凑在一起,弄出这些折腾人的玩意儿? 其实,解析几何的出现,并非是某些数学家一时的“异想天开”,而是一种必然——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 解析几何诞生的时间是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17世纪。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天神的宫殿已然倒塌,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一些原本已经发展成熟的学科,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面临新的挑战。 以欧氏几何为主要内容的几何学,就是其中之一。 欧氏几何创始人:欧几里得 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使得人们着迷于认识天体的运动轨迹和规律。而当时的几何学,只能够帮助人们“静态”地认识天体的运动轨迹——即知道天体运动出来的轨迹大概是个什么图形。 比如说,人们只知道地球运动的轨迹只是一个椭圆,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太阳在地球运行轨道的哪个点上等等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 只知道轨迹的图形,很难谈得上认识天体的运动规律。于是,一种不同于欧氏几何的、能够以“动态”的视点描述几何图形的几何学,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设想中。 欧几里得:帮不上忙怪我咯…… 可是光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要知道,现在我们熟悉的解析几何,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代数就是其中之一。缺少了代数,解析几何就无从谈起。 万幸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从来不缺乏令人惊喜的创造。 在欧氏几何显现出局限性的同时,代数却在文艺复兴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在代数运算中系统地使用字母。他不仅把字母用来表示未知数(这个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做了),而且还用来表示已知数,包括方程中的系数和常数。 韦达:创立解析几何的小伙子们,是不是应该谢谢我 如此一来,一种用“动态”视点来描述几何图形的几何学的创立方向似乎已经有了:以方程的形式,将变量和常量结合起来。变量的任意性,就是这种几何学“动态”视点的体现。 只是,到底该如何用一个方程来表示一个图形? 对于这个问题,率先给出答案的,并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是一个业余数学爱好者。(估计有人已经猜到是谁了……) 费马(没错又是他)在1630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字叫《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在这本书里,费马建立了一个坐标系——后来被称为“费马坐标系”,将几种几何图形“翻译”成了代数的语言——方程。 费马:不好意思又是我 费马的坐标系跟后来笛卡尔的直角坐标系略微有点不一样,它是一个斜坐标,而且没有Y轴。
费马创立的坐标系示意图 而在费马给出答案7年以后,笛卡尔正式提出沿用至今的“直角坐标系”(又称笛卡尔坐标系)。这个将几何图形和代数方程联系在一起的创造,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笛卡尔:不管你信不信这个故事,反正我是不太信的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流传的轶事,真实性有待验证。不过笛卡尔本人在正式提出“直角坐标系”的著作《几何》中,提到了自己这项创造的灵感来源——一个由数学家帕普斯提出的问题。 帕普斯的问题是这样的:
笛卡尔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写到:
这里将AB设为x,BC设为y,并以此来作为其余线段的参照的做法,恰恰是解析几何中用坐标系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雏形。 然而真正让笛卡尔“闻名世界”的,并非是他创立的直角坐标系,而是与另一个坐标系有关的“旖旎情事”。
笛卡尔的“心形曲线” 聪明的模友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被人编出来的谣言。而实际上,这个故事里面出现的另一个坐标系——极坐标系,也并非笛卡尔所创。一般认为极坐标系的创始人为格雷瓜·德·圣-万桑特和博纳文图拉·卡瓦列里,这两个人分别独立地创立了极坐标系。 而第一个将极坐标系用于确定平面上任意一点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牛顿——他还“顺手”验证了极坐标系和其他坐标系的转换关系。(有兴趣的模友可以去自行了解一下) 可以看到,在解析几何的创建过程中,坐标系的建立尤为重要。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坐标系,那么代数与图形,依旧是被分隔开来的状态,更不用谈什么用方程来描述几何图形了。 至于笛卡尔等人的努力,我们也必须感激。或许解析几何出现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现在,也许只能看着头顶上的星星,想象着它们应该是怎么运动,而不是真真正正地对它们的轨迹,了然于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