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歆耕:与朱鹮对视

 圆角望 2017-11-16


 有生第一次,千里迢迢去远方,为的是探视一只鸟。她叫朱鹮。

    

此次旅行,不是文学界常说的“采风”,无人邀约,也无撰稿任务,当然也无一笔稿酬等你领取。差旅、食宿费用一切自理。所幸飞机落地汉中后,有老作家王蓬、文联贾连友、洋县作家叶平、艺术家王维果等诸先生引导相助,使得我能顺利地一睹朱鹮的“芳颜”,并受到汉中深厚人文古风的吹拂,收获超过预期。

    

提起朱鹮,我身边很多人不清楚。因此我通常要动用已有的一点微薄的知识做解读。未去汉中前,我对朱鹮的一点点感知,仅仅来自于数年前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导游的介绍和百度上搜索到的一点无法考证的素材。那次下渚湖之行,使得我初识朱鹮。她有一种特性:一旦雌雄配对后,便终身不渝,因此被誉为“爱情鸟”。她们的配对,应该也属自由恋爱,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该也无门当户对、才子佳人之类的人间俗念。天地皆属她们所有,天地又非她们所有。让我一直感到神秘不解的是,一只雄朱鹮与另一只雌朱鹮,是因了何种因缘会步入婚姻的“草窝”,然后卿卿我我,共同孵化幼鹮,且白头偕老?它们之间有过“山盟海誓、天长地久”的宣誓么?吾非“鸟人”,不解“鸟语”,岂敢妄下断语?

    

前些日在筹划一个《朱鹮之恋艺术展》时,我萌发了一定要去一趟陕西汉中洋县的念头,一定要亲眼目睹一下被尊称为鸟中仙子、君子的珍鸟。当然还因为那里是上世纪80年代,世界重新发现朱鹮的福地,朱鹮重获新生、繁衍、飞出国门的故里。

    

据史料记载,朱鹮曾长期生活在东亚一带,包括中国的中、南部,日本、前苏联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域。甚至早于人类就已经存在。中国对朱鹮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禽经》,别称“朱鹭”,民间又称“红鹤”,吉祥鸟寓意由此而来。如果碰巧遇上一只朱鹮从你头顶掠过,也许真的是“鸿运当头”,上苍要赐你珍贵的幸运了。唐人张藉曾有诗写道:“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浑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人们忽然发现经常可见优雅翅影的朱鹮,竟然稀少,难得一见了。渐渐地,至80年代初,朱鹮在其生活的东亚主要国家日本、前苏联、朝鲜半岛,皆已绝迹。此讯息令世界震惊,最为震惊的当属日本。因为朱鹮在日本被目为国鸟,朱鹮图饰被普遍应用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件中,乃至日本航空公司的图标也是朱鹮。朱鹮消失乃不祥之兆啊!

    

朱鹮濒临绝迹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人类无节制的滥捕滥杀;二是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

    

地球上还有朱鹮吗?

    

世界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希望获得来自中国的最后的准确信息。人们心怀忧戚,不知这最后的讯息是“希望”,还是“绝望”?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中国朱鹮专题考察小组”开启了艰难的寻找朱鹮的旅程。他们披荆斩棘,在朱鹮曾经生活过的山川丛林、江河苇荡间跋涉,在烈日高温、癫狂风雨间穿行,寻觅那个与人类相伴了数千年的飞翔的“红宝石”。三年、5万公里、17个省、260个曾有朱鹮生活的点……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终于,终于在1981年5月23日,科考队员在两位农民的配合下,在陕西汉中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的两棵青树上,发现了7只朱鹮。这7只朱鹮,后被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这一发现迅即传遍了世界,令世界为之惊喜。为何朱鹮的最后栖息地,会选择在中国西部汉中的洋县?让人信服的解释是,这里地处秦巴盆地秦岭的南坡,高耸的秦岭挡住了北方吹来的高寒冷空气,形成了雨水丰沛、四季气候温润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朱鹮生存提供了最优良的条件:高大的古树便于筑巢;一片片浅水稻田,可以找到朱鹮喜爱的美食泥鳅、小鱼、田螺等;散落的人居,让朱鹮有安全感;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由于这里交通不便,无人投资来开工厂,无工业污染……

    

随后,一系列保护朱鹮的行动和研究逐步展开,先是野外看护,农田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然后尝试人工繁殖,等长大后再放飞到野外生存。在朱鹮的孵化和幼鹮成长期有两个天敌:一是蛇,它会趁朱鹮离窝时,爬上树,吞食朱鹮生下的蛋;二是老鹰,它会趁成年朱鹮外出觅食时,袭击嗷嗷待哺的幼鹮。为了防止出现这类险情,保护人员在有朱鹮筑巢的树下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一有险情则立刻化解。他们在树干上捆绑了阻止蛇上爬的刀片,往朱鹮经常觅食的水田里投放泥鳅、田螺,农民则在遭逢病虫损害稻田时也坚持不喷洒农药。三十多年的艰难看护与人工繁殖,才使得朱鹮数量由最初的7只,增加到二千多只。虽然成果令人欣喜,但朱鹮仍未彻底脱离其濒危期。有关专家称,只有在朱鹮的种群数量超过5000只,有效雌性数量超过2600只,才算基本脱离濒危期。

    

拯救朱鹮的路已经拓宽,但要让朱鹮步入良性的自我成长期,仍丝毫不可懈怠。

    

 

洋县作家叶平赠我一册新著:长篇散文《中国朱鹮》。这是我洋县之行的一个重要收获。他长期专注于朱鹮的保护和生存,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文字,观其形,状其貌,定格朱鹮优雅飞翔的姿影,记载描述朱鹮巨细靡遗的各种习性。最让我为之惊诧的是,他在朱鹮飞翔的翅影上,穿越古今,翱翔天地,寄寓了无尽的对人与朱鹮、人与自然的形而上的人文思考。在他的笔下,朱鹮有无与伦比的高洁和善美;他对朱鹮命运的忧思,又何尝不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我与他怀有同样的希冀,期待更多的朱鹮飞翔在地球与蓝天之间,用她的翅膀擦拭混浊的空气和云翳上的污垢;期待有更多的青山绿水,成为适宜朱鹮生存的家园。这同时意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拯救朱鹮,其实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自身。

    

不知为何,对朱鹮的了解越深,而我的焦虑感却越重。朱鹮是鸟中仙子、君子,她们对人类和同类都友好和善,不具有任何的“攻击性”。在同一片水田里,她不会与别的鸟争食。也许她太仙子和君子了,她的心理承受和生存能力不够强大……但无论如何,我都要为朱鹮祈祷和祝福。

    

在洋县华阳古镇和洋县郊外的朱鹮保护站,我与伫立枝头,闪射着宁静、安详、慈善目光的朱鹮对视。此刻,如同遮盖新娘美丽容颜的红布头被揭开,喜庆而喧闹的婚礼该落幕了,而我的这篇关于朱鹮的文字也就此打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