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阴阳五行 (金、木、水、火、土) 2、学习五脏六腑 (心、肝、脾、肺、肾) 3、熟记经络走向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 4、学习病因病理 (望、闻、切、诊) 5、学习八纲辩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6、学习预防与治则 (无病先防、治病求本) 学针灸需要知道的 黄帝内经——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中国最早的古典著作。 本草纲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一本著作。 针灸甲乙经——晋代著名著名名医皇甫谧编集一本针灸著作。 针灸大成——明代医学家杨继洲的著作,也是针灸最全的一本奇书。 伤寒论——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也是病理病症辨别之著作。 金匾要略——中医药方学之基础根本著作。
人体是有机整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走向、刺激穴位而引起作用。如: 1、肝于胆——相合——主筋——开窍于目 2、心于小肠——相合——主血脉——开窍于舌 3、脾于胃——相合——主肌肉——开窍于口 4、肺于大肠——相合——主皮毛——开窍于鼻 5、肾于膀胱——相合——主骨——开窍于耳 一脏有病可转化其他脏,五脏有病可转化到六腑;六腑有病可连累到五脏 。 人与自然,按古人认为天时为自然、地利为条件、人和为配合。四季变化顺其自然,息息相关。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表,皮肤松弛、多汗,宜针。 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于里,皮肤紧密、少汗,宜灸。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足三里→腹痛、腹泻、胃、肠疾病。 委中→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 列缺→项痛、落枕、颈项部疾病。 合谷→牙痛、口病、面部疾病。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 口面合谷收。 1.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十二经五俞学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称“络”。如肺经络穴——列缺。 4.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如肺经郄穴——孔最。 5.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如“肾俞”穴。 6.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如肝的募穴——期门。 7.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的上下。如“列缺”穴。 8.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疗与交会经有关的病证。 器具 进针手法 |
|
来自: 冷暖自知wqpy0o > 《针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