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百一十:王恢

 陆一2 2017-11-16


 

王恢(?-前133年),西汉大臣,燕国人。边吏出身,后任大行令。他反对向匈奴和亲。

 

马邑之谋、马邑之败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奏告给汉武帝,武帝为此诏命群臣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这个建议,他认为高祖刘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围于平城达七日之久,何况兵马一动,天下骚动,胜负难料,不可轻率出兵。

 

王恢是燕人,曾长期在边郡为官,熟谙匈奴情况,在商议中他向汉武帝进言:“战国初年,代国虽小,北有强胡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

 

如今大汉强盛,海内一统,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每次与汉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

 

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汉武帝最终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设计伏击匈奴。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农历六月,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

 

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汉武帝同时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

 

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见匈奴军臣单于。聂壹欺骗军臣单于说,他有手下数百人,能斩杀马邑县令,举城而降,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兵。

 

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 ,并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进兵。聂壹随后返至马邑与县令密谋,杀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伪装为县令头颅,欺骗匈奴使者。

 

他又叫人把牛羊马都放到野外作为诱饵。可惜伪装得太过火了,单于一路抢劫到马邑一百里外,看见牛羊遍地,却不见一个人,就起了疑心。

 

于是匈奴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汉雁门尉史。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

 

军臣单于听后大惊之后继而大喜,说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真是上天所赐”。

 

于是封尉史为“天王”,下令立即撤军。

 

王恢、李息率领的3万大军已出代郡,准备袭击匈奴的辎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惊奇。

 

王恢自思自己的军队敌不过匈奴大军.只好退还。韩安国等率领大军分驻马邑境内埋伏,但好几天不见动静,遂改变原先的作战方案,率军出击,结果一无所获。

 

“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战争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廷尉判处王恢畏敌观望死刑。

 

王恢虽买通田蚡通过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求情,但仍无法平息汉武帝的愤怒,王恢被迫自杀谢罪。

 

 

那么汉武帝斩杀王恢是否就单单因为王恢”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呢?

 

在马邑之围之前,汉朝一直奉行的是和亲的屈辱政策,由于国力强盛,再加上汉武帝想做一个有为之君,所以他继位以后就想由和亲政策而改为征战政策。

 

但是这个时候反对和匈奴战争的声音很大,一是因为汉初尊崇无为而治,二是因为历次对匈奴的战争都是以失败告终,汉朝人心理有阴影,不敢对匈奴发动主动攻击。

 

而汉武帝就是想通过马邑之围来破除人们对匈奴的畏惧之心,所以这一次马邑之围关键不在于胜负,而在于汉军是否敢向匈奴军队发起主动攻击,这才是汉武帝的战略着眼点,汉武帝想通过此战来鼓舞士气与民心,可惜王恢没有理解汉武帝的真正意图。

 

王恢的畏敌让汉武帝感到很痛心,对于求战心切的汉武帝来说,任何畏敌心理都不不能存在呢。所以汉武帝非杀王恢不可,而王恢也非死不可。

 

马邑之围后,开始了汉匈长达40余年的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