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

 魏征故乡人 2017-11-16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

对叶天士脾胃理论的探讨

中医脾胃学说发展到叶天士,已经成为一个比 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研究发现,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叶氏脾胃理论观点不但在脾胃门病证中有大量 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在外感病、内伤病,如肺系病 证、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以及各种虚 损病的治疗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有大量运用此理论 进行辨治的医案,说明叶天士对脾胃理论学术思想 的重视。 其应用之广泛,取效之灵验,已成为历代 中医学者追随的楷模。 其内在机理也值得我们进一 步探讨。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

脾胃阴阳升降相因完成消化吸收功能

人体有机整体中各脏腑在完成其各自的生理 功能的同时,各脏腑之间是紧密配合、协调完成人 体生命活动的。 脾胃同居中焦,两者在经络上是表 与里的关系,是脏与腑的阴阳升降对立而又统一的 整体, 它们共同发挥对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作用。 叶氏指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 降为和。 ”但是,脾胃阴阳升降的对立与统一,并不 能概括和代替脾胃本身各自的阴阳对立和统一。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

胃内阴阳充足协调才能完成其生理功能

胃气充足是受纳腐熟的基础,“胃以喜为补”是 扶助胃气的重要指导原则。 胃气中偏阴或偏阳的不 足均不能完成其生理功能。 叶氏临床发现“此胃汁 渐枯,已少有胃气下行之旨”,“胃中阳伤,不能传及 小肠……为胃气不主下行故也”, 都说明要保证胃 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健全机能及胃降则和的功能特 点,不仅需脾脏升运的密切配合,而且胃腑本身的 阴阳必须充足协调,即胃之纳降功能赖乎胃中阳气 之温运和胃阴之濡养,任何一方偏胜偏衰都会发生 病理改变。

胃阴与胃阳实各为胃气的一个方面,胃阴是胃气之滋养、濡润、下行的部分,胃阳是胃气之温煦、 动力的部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对胃之生理 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即在重视胃阴与胃阳共同作 用的同时,为了弥补东垣学说之不足,叶氏又重点突出阐发了胃阴的生理作用。 他结合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阳明燥土,得阴则 安”等著名的学术观点。 总之,叶氏认为胃阴虚应补 益,胃阳虚时“胃阳亦须扶护”。 甘凉濡润养胃阴,津 液来复能助胃气下行,降而不逆;辛甘温通胃阳亦 有同样作用。 胃中阴阳平衡协调,使胃功能得以正 常发挥,这应是叶氏的本意。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

结语

叶天士在东垣《脾胃论》基础上,提出脾胃分 治;重视脾阳气升发的同时,也重视胃阳的温通;对 胃腑生理和病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提出胃中 阴阳的不同治法;特别是胃阴学说的提出,开创了 医界之先河;而“胃以喜为补”的观点,成为后世调 护脾胃和日常养生的准则。 叶天士补充和完善了中 医脾胃学说,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拓宽 了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和从脾胃论治各种疾病的 临床思路,可以说这是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

目前, 中医从脾胃论治临床各科疾病应用极 广,且日益突显其优势,如治疗脾胃病、虚损性疾病、老年病、慢性病,以及用于肿瘤化疗后、术后患 者的调养。 他们大多表现出全身脏腑功能的衰弱, 尤其是脾胃功能的减退,出现胃纳差、消化力弱、机 体抵抗力低等。 临床可以运用叶氏脾胃理论,针对 脾胃阴阳盛衰来调治, 以提高患者的脏腑功能,改 善机体衰弱状态。 因此,进一步对叶氏脾胃理论加 以挖掘、整理和提高,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各科疾 病的辨治。

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安卓用户独享——双11超低价抄底VIP,限时抢购,不容错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