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博考研笔记 | ​科技考古专题

 有个姑娘lmu338 2017-11-17

文博考研知识点整理小结

根据历年真题归纳所得

我们会不断完善

希望能对同学们的查漏补缺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补充,互帮互助~

今天带来的是公共考古学的相关内容

享用愉快~! o(*≧▽≦)ツ 


定义

科技考古学就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古代实物遗存的分析,获取这些遗存所包含的“潜”信息,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


内涵界定

严文明:科技考古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对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如冶金、陶瓷、纺织、造纸、天文历法、农业科学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上的应用,如各种测定年代的技术、探测技术、成分分析、制造工艺研究、保存科学研究、动植物遗存研究、孢粉分析和植硅石分析、环境考古等等


研究对象

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与考古学相同,即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所得的实物资料,“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即通常所说的遗迹、遗物。遗迹一般指形体较大或固定而不可移动的东西,如古代的房屋、城堡、墓葬、村落、矿坑、道路、沟渠、窑址、洞穴、作坊等等;遗物则一般指形体较小并且可以移动的遗存,既包括古代人制造的工具、武器、日用器、葬具、装饰品、艺术品等人为器物,又包括生物(动植物)遗骸、遗存


研究目标

科技考古学的最终目标同考古学一致,即“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既要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也要探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点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分类研究

1、遥感:遥感考古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在范围较大的区域内获取古代遗存(主要是地面遗存,或能影响地表植被生长的地下遗存)的各种数据,以研究古代遗存的分布范围、几何形状、平面布局和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是遥感科学、地学与考古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在实际操作中,多与地面勘探结合使用,以获取更为准确的信息

2、考古勘探:考古勘探包括考古物理勘探和化学勘探两种手段。考古物理勘探是利用勘探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探测、获取地下的各种遗迹、遗物的物理性质如电性、磁性等方面的信息,以研究其形状、位置、布、构成等方面特征的专门技术,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与考古学结合的产物,其探测的主要目标有城墙、房屋、道路、墓葬、雕像、砖瓦、陶瓷器、金属器等等。考古化学勘探所研究的是探测目标的化学性质,其根据勘探目标与其周围介质环境在某些元素含量上存在差异的原理,也就是所谓的地球化学异常来寻找勘察目标,目前主要利用土壤中的汞含量异常来探测地下的古墓

3、考古年代测定: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指它们的存在距今已有多少年。科技考古学中所说的年代测定指的是后者。目前可用于考古遗存绝对年代测定的方法很多,其原理各不相同,有生物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适用的样品范围也有很大区别,如竹木、骨骼和牙齿等生物样品、陶瓷器、石器等;年代范围同样也存在很大差异,从距今几百年到距今数百万年不止。目前使用最广的有碳十四法、热释光法、树木年轮法、钾—氩法、裂变径迹法、不平衡铀系法、氨基酸外消旋法等几种方法

4、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在科技考古学所有的研究领域中,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历史最为悠久。这一研究通过对文物的测定分析,从中提取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的信息,进而结合考古学背景,以探讨古代文物的生产、传播、贸易及其反映的文化交流等问题。其研究对象是出土或传世的遗物,主要是陶器、瓷器、青铜器,其它则包括玻璃、石器、颜料、其它金属器等。相对于其它研究领域和方向而言,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更多,研究周期较短,费用也不是太高,却能够得到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一直是科技考古学中的主流领域

5、古DNA研究:古DNA研究的对象是主要是古人类的骨骼和牙齿,以及一些古代动植物遗骸。通过对古人与现代人群体DNA序列进行比较,可以构建和复原古代人类的起源、进化及迁徙模式;通过对古代遗址/墓葬内人群的DNA分析,获取群体内部亲缘关系方面的信息,可以构建家庭谱系和家族结构,判断社会性质等问题;对不同遗址间人群DNA的对比分析,能够探讨不同族群间的关系。此外,古DNA技术还可用于古代先民食物结构、生业模式以及地域间文化的动态交流的探索。近年来,古DNA研究已成为科技考古学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6、古人类食谱研究:过去一般通过对古代生活、生产用具来推测当时的食物来源及加工方式,通过对考古发掘所得食物残余遗存来推测当时的食物种类,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这一研究主要是利用骨化学的方法,通过分析骨骼和牙齿的某些稳定同位素如C、N同位素,以及Sr、Ba、Ca等微量元素,借以推断古人的食物结构中动物和植物所占的比例,所食动物中海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哪种为主,以及所食植物中C3类植物(水稻、小麦等)和C4类植物(玉米、高粱等)所占比重如何。而在得到这些基本信息后,结合考古学证据和资料,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古人获取各种食物资源的途径,人类社会从采集、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转变,农业中畜牧、饲养业的地位,以及古代各部落、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人类的迁徙活动和古环境的变迁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7、动物考古:动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动物遗存。这些动物或是被人类利用改造即人工驯养的,或是被人类捕猎的野生动物。对动物遗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旧石器时代的存在和编年。旧石器时代出土的动物遗骸全是野生动物,“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种属与现代生存种属的比较和统计,可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划分地层”。而根据动物骨骼鉴定的种属,分析适合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可以确定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地域气候的变化。此外,根据动物骨骼部位的测量,统计其形体大小的变化、出现时间的早晚,并对其年龄或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最小个体数的方法算出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的比例,可以探讨某种家畜驯化的进程和发达程度

8、植物考古: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代植物遗存,既有经人类有意识种植的农作物、植被,也有野生植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获知了植物的种属及其分布范围,可对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能力做出判断。而利用植物考古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可探索农作物的起源与扩散、当时的农业技术、方式、系统,为研究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证据,进而可以探讨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模式。此外,通过植物考古的研究,还可以了解野生植物的可利用性与经济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9、冶金考古:金属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冶金考古因此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冶金考古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历代选矿、采矿到金属冶炼、器物制作、使用等全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有关遗迹和遗物。其研究目标是利用冶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金属器具及其他与金属有关的遗迹遗物进行分析,探讨金属的起源与传播,古代社会金属的生产情况、金属器具的制作技术和工艺,金属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以及金属产品对古代社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10、其他还有环境考古学、农业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病理研究


现存问题

1、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科技考古学至今未能形成一套令人信服的、特有的理论体系

2、专业研究人员匮乏

3、科研设备欠缺


意义

1、它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考古学新发展和新问题,为考古学理论的深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借助自然科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古代的遗迹和遗物中探讨人类生产发展的规律


应用实例

1、陕西汉中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因地方类型丰富,一直为考古学界高度重视,已有大量论著发表,但相关的科学分析研究却不多。 2009年,陈坤龙等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初步揭示出这批总数达700多件的青铜器的技术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青铜礼容器与具有地方类型特征的镰形器、璋形器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前者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有少量的铜锡二元合金,而后者以红铜为主体,并存在砷铜、锑铜以及镍砷铜等特殊合金。

2、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器代表了商代晚期青铜技术的水平,其分析研究意义重大。赵春燕曾对安阳殷墟出土的200余件青铜器进行系统的检测分析,发现从殷墟文化第一期到第四期,铜容器中锡含量明显下降,铅含量逐渐升高。 2008年,她与其合作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技术,对殷墟刘家庄北M 1046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化学组成分析,不仅证实了以前研究所得出的认识,而且指出三元合金尤其是高铅青铜的使用是殷墟第四期铜器的一大特点

3、刘煜等人对殷墟出土青铜礼器铸型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各种陶范,认为其原料应取自当地,经过精选、添加羼和料、练泥和陈腐等工序后即可用来制作陶范或铸型。李迎华等人通过模拟烧制一批添加不同含量草木灰的陶范,并与古代陶器和陶范进行比较,判定草木灰是古代陶范原料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

4、廉海萍等人研究了汉代铸钱铜范的性能与铸钱工艺,结果表明单直浇道阶梯浇注式是汉代铸钱金属范的主要铸型,金属范的尺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后又逐渐变小;西汉早期,金属范以两行钱币型腔为主,中期为两行或四行,西汉中晚期及王莽时期以六行钱币型腔为主,至东汉时期,金属范又转为以两行钱币型腔为主。对汉代金属制范盒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成分为以铜、锡、铅三元素为主。锡含量在4%— 6%之间,铅含量则在6%— 12%之间

5、在古代青瓷研究方面,凌雪等人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了耀州窑唐代、五代、北宋和金代青瓷的胎、釉以及胎釉之间白色的化妆土和中间层的化学组成,发现1期梅建军等:近两年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从唐代到金代,耀州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没有大的变化,而釉中助熔剂的含量有一定的波动;中间层中的Fe2O3、CaO、K2O等化学成分不同于化妆土。朱守梅等人利用波长色散X荧光光谱仪,对比了南宋低岭头窑青瓷样品、寺龙口传统越窑青瓷样品和北宋汝官窑瓷样品的胎釉成分,发现南宋低岭头窑烧制的青瓷胎体的原料取自当地,而釉的成分与汝瓷釉相近,很可能借用了汝瓷釉的配方。这一研究对认识汝瓷技术的南传有重要意义。彭勃等人也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对浙江龙泉大窑枫洞岩出土的一批明代青瓷进行了分析,并与以前测试的北宋、南宋龙泉大窑青瓷以及南宋官窑青瓷瓷片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对比,发现从北宋到明代龙泉青瓷釉中CaO含量显著下降,而K2O+Na2O的含量却逐渐增加


参考书

1、赵丛苍主编《科技考古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陈铁梅《科技考古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王蕙贞《文物保护学》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推荐阅读

1、王昌燧《科技考古进展》 科学出版社2013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 文物出版社2012年

3、陈铁梅 《定量考古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Carrado Pedeli, Stefano Pulga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201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 《科技考古》第四辑 科学出版社2015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 《科技考古》第三辑 科学出版社2011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 《科技考古》第二辑 科学出版社2007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 《科技考古》第一辑 科学出版社2005年

9、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文物科技研究》 第一辑至第八辑 科学出版社 2004-2012年

10、郭宏编著《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11、马清临等 《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12、Ioanna KakouⅢ Greek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From The Fourth to The First Century BC Archetype Publications, 2009


参考期刊

1、《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江汉考古》等期刊中的科技分析与文物保护板面

3、Archaeometr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参考网站

http://www.

http://www.ioa./conservation-program

http://www.

http://www./conservation/


科技考古学国内主要研究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室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14C测年实验室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科技史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