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存仅5把的清宫珐琅紫砂壶究竟是怎么诞生的?

 信天游9g2218rl 2017-11-17

清宫珐琅紫砂壶究竟是怎么诞生的?

文/砂海墨韵


紫砂珐彩是一种源于清朝的紫砂装饰工艺,其实一开始是由瓷器胎画珐琅演而来,但追根溯源起来,最早它还有个“洋老爸”。

 

康熙帝画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由来华的传教士带入广州进贡内廷。


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器,拥有精美的彩绘和华丽的装饰风格,因而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


在清朝为官的传教士


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也很感兴趣,并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于是下令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画珐琅,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才烧制成功。 


康熙 紫砂画珐琅四季花卉盖碗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烧制技术。


造办处珐琅作尝试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康熙 紫砂珐琅五彩三季花果茶碗


由于清代皇帝好饮茶以及对文房用品的讲究,紫砂制品深受清帝喜爱。既然瓷器可以做成瓷胎画珐琅,那或许紫砂也可以。


于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又被移加到紫砂壶制作中,但因紫砂很“吃”釉料之故,其技艺难度较瓷胎画珐琅更大。


康熙 紫砂胎珐琅五彩花卉茶壶 


因制作难度很高,所以宜兴胎珐琅彩紫砂的制作,都是由宫中造办处出样图,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


造办处珐琅作再根据御用画家的画稿画珐琅彩,康熙帝甚至亲自设计、御审、定型,然后用小炉窑烘烤而成。


 邵邦制款 珐琅彩花卉壶(残)


在当时受到设备限制,颜色可能会被“吃”,也因工匠对泥性不熟悉,容易让图案上出现明显的气孔和针孔。


另外,珐琅料来自欧洲,国内没有配方。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紫砂画珐琅如今存世很少。

 

邵邦制款 珐琅彩花卉壶(残)


据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珐琅玻璃器宜兴磁胎陈设档案》记载,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茶器仅20件存世。


其中紫砂画珐琅壶仅5件,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旷世珍宝。这5件珍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  紫砂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 


随着时代的发展,沟通与交通更加便捷,一些宜兴的艺术家来到景德镇学习在紫砂壶上绘珐琅。很多景德镇的艺术家也对这门手艺感兴趣,从原先的瓷胎绘珐琅转而尝试在紫砂上绘粉彩或是珐琅。

 

康熙 紫砂胎珐琅彩寿桃式茶壶


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可以把各种技法和颜色添加到紫砂壶上。为了达到鲜艳光亮的效果,需要经过五六次反复的施釉和加彩,稍有不慎,便是废品,报废率达百分之八十。

 

康熙 紫砂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海棠式壶


现在制作紫砂珐琅彩,是在将三百年前不可能做的事变成现实。


更是在色彩、主题、层次、技法上加以改进、设计,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从壶的制造到珐琅的工艺,已经是极品中的极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