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hzpzy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湿疹的中医诊治
2017-11-18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第8卷第4期

湿疹的中医诊治

白彦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关键词:湿疹;中医疗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709(2009)04-0259-03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过敏性疾病,易诊难治,

其病因多,病理过程复杂.现介绍本病的中医诊治情况。

1湿疹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识湿疹由来已久。古籍书记载很多。本病的急性

期一般认为是“疮”,慢性期认为是“癣”。《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就有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记

载,认识到脏腑病变与皮损发病存在密切关系。《诸病源候

论·疮候》记载“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乎血气,结聚所

生。……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搔抓成疮,黄汁出,浸淫

生长,折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湿癣者,亦

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

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清代《医宗金鉴.夕r科心法要

诀》中记载浸淫疮:“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

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黄水疮:“此证初

生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

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由此可见,前贤对本病的病因

病机有一定的认识.并积累了一些治疗经验,但尚无明确的

诊断、辨证以及治疗标准。

2湿疹的中医名称

中医对湿疹的命名.大致可分为局限和泛发两大类。例

如泛发全身,浸淫遍体。渗水极多者名“浸淫疮”;周身遍起红

粟。瘙痒极甚为“粟疮”:抓之出血者名“血风疮”;若局限于一

处,称为“湿毒疮”。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发

于耳廓者称“旋耳疮”:发于手背者称“疮”;发于小腿者称“湿

臁疮”;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胞漏疮”;发于脸部之脂溢

性湿疹称“面游风”等。此外婴幼儿湿疹称“胎疮”、“奶癣”等。

3湿疹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湿疹乃因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

或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稽留,以致血虚风燥,风燥湿

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湿疹急性发作多责之于心,亚急性、

慢性期多责之于脾、肝。本病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症状表现不

同,其病机亦有改变。发病初起为风湿热邪客于肌肤;病情进

展。湿热蕴结于内,熏蒸于外。或血中毒热,此时多与心、肝有

关:病期迁延。湿热留恋。湿阻成瘀,和血热搏结成瘀,致风湿

热瘀并重之势;本病后期.风热伤阴化燥,瘀阻经络,血不营

肤或气阴两虚或血虚风燥。

4湿疹的临床表现

4.1急性湿疹皮疹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

·259·

·继续医学教育·

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顶

端搔破后,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浆液不断渗出。病变

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嗣又有散在丘疹、丘疱

疹,故境界不清。当合并有感染时,则炎症可更加明显。并形

成脓疱,脓液渗出或结黄绿色或污褐色痂。还可合并毛囊炎、

疖、局部淋巴结炎等。

急性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常见于

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露出部位及阴囊、女阴、肛门等

处。自觉瘙痒剧烈。饮酒、搔抓、肥皂洗、热水烫等均可使皮损

加重。痒感增剧,重者影响睡眠。

4.2亚急性湿疹当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或急性期未及

时适当处理,拖延时间较久而发生亚急性湿疹。皮损以小丘

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烂。亦可

有轻度浸润。自觉仍有剧烈瘙痒。

4.3慢性湿疹可因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

性湿疹,亦可一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

浸润.棕红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糠秕

样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个别有不同程度的苔癣样变,具局

限性,边缘亦较清楚,外围亦可有丘疹、丘疱疹散在,当急性

发作时可有明显的渗出。自觉症状亦有明显的瘙痒.常呈阵

发。在手、手指、足趾、足跟及关节等处,因皮肤失去正常弹性

加上活动较多,可产生皲裂而致皮损部有疼痛感。

慢性湿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小腿、手、足、

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4.4特定部位湿疹湿疹虽有上述的共同表现。但由于某些

特定的环境或某些特殊的致病条件。临床可有一定的特异

性。常见的特定部位湿疹如下。

4.4.1耳部湿疹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表现为红斑、渗液,

有皲裂及结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外耳道湿疹可

由污染的真菌刺激引起,或由于中耳炎引起的继发性传染性

湿疹。

4.4.2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的妇女。发生于乳头、乳晕及

其周围.境界清楚。皮损呈棕红色,糜烂明显,间覆以鳞屑或

薄痂,有浸润时可发生皲裂。自觉瘙痒兼有疼痛。停止哺乳后

多易治愈。如顽固不愈或一侧发生者,应注意排除湿疹样癌。

4.4.3脐窝湿疹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斑,有渗液及结痂,

表面湿润,边缘清楚,很少波及脐周皮肤,病程慢性。

4.4.4阴囊湿疹为湿疹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

万方数据

·260·

有时延及肛门周围,少数可延至阴茎。临床表现多呈慢性湿

疹症状。皮肤皱纹深阔.浸润肥厚,大多干燥,有薄痂和鳞屑,

色素增加,间或有部分色素脱失。有渗出时,则阴囊皮肤水肿

性肿胀、结痂及皲裂。自觉剧痒故经常搔抓。慢性经过,常多

年不愈。本病需与核黄素缺乏性阴囊炎相鉴别,后者病程短,

无明显浸润肥厚.常伴有舌炎,内服核黄素后一周左右见效。

4.4.5女阴湿疹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湿疹。累及大小阴唇及

其附近皮肤。患处浸润肥厚,境界清楚,因奇痒而经常搔抓,

可见糜烂抓痕。有时呈水肿性。月经及分泌物的刺激可使病

程慢性难愈。本病可继发色素减退,易被误诊为女阴白斑,应

予注意。

4.4.6肛门湿疹局限于肛门,少数可累及附近皮肤及会阴

部.奇痒难忍。常潮湿.皮肤浸润肥厚,可发生皲裂。

4.4.7手部湿疹皮损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表现,多发生于

指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境界不清或呈小

片状皮损.至慢性时有浸润肥厚,因手指活动而有皲裂。甲周

皮肤肿胀,指甲可变厚不规则。手部湿疹亦可发生于掌侧,有

局限性,但边缘可不甚鲜明,多粗燥,有小丘疱疹、疱疹及浸

润肥厚,冬季常发生皲裂。因手部经常要接触各种外界物质,

不断受刺激.因而较顽固难治。

4.4.8小腿湿疹多发生于胫前或侧面,常对称性,呈亚急

性或慢性湿疹表现.有些小腿湿疹常并发于静脉曲张。由于

静脉曲张而致下肢静脉循环障碍,慢性瘀血,故多发生在小

腿下1/3处。呈局限性棕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

渗出、皮肤肥厚、色素沉着。因此处皮下组织较少,久之在接

近踝部发生营养障碍性溃疡。湿疹的小片皮损亦可沿皮下静

脉曲张方向分布.有色素沉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如处理不

当易引起全身泛发。

5湿疹的治疗

5.1内治法包括辨证分型和中成药治疗。辨证分型方法

很多。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下列分型比较实用。

5.1.1湿热型

主证: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

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极

甚,黄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蜕皮。大便于,小便

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法:利湿清热。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99,黄芩99,黜栀99,生地309,牡丹皮99,赤

芍9g,茯苓皮9g,泽泻9g,木通69,车前子9g(包),六一散

9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9,全银花99,连翘990

如发于下肢的湿疹.亦可用革裤渗湿汤。

5.1.2脾湿型

主证:由于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

性湿疹或泛发性湿疹。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瘙痒出水。

或有胃脘痛,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尿微黄

等。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法:健脾除湿。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药:苍术9g,陈皮9g,川厚朴99,猪苓99,茯苓9g,泽

泻99,六一散9g(包),白鲜皮9g,地肤子9g。

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g,佩兰9g,以芳香化湿。

5.1.3血热型

主证: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丘疹

性湿疹。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

血风疮。舌质红,苔薄自,脉弦滑。

治法:凉血清热,祛风除湿。

方用:凉血除湿汤加减。

方药:生地309,牡丹皮99,赤芍9g,旆莶草9g,海桐皮

9g,苦参9g,白鲜皮9g,地肤子9g,六一散9g(包)。

5.1.4阴伤型

主证:由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

性、泛发性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

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法: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方用:滋阴除湿汤。

方药:生地30g,玄参9g,当归9g,丹参12g,茯苓9g,

泽泻9g,白鲜皮69,蛇床子9g。

本方用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之证.生地、玄参、当归、丹

参滋阴养血不致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

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疗效较好。

5.1.5湿瘀互结型

主证:原患下肢静脉曲张处发生瘀滞性紫斑,日久引起

湿疹样改变,伴有下肢溃疡、皮肤乌黑、肥厚、苔藓样外观,病

情时好时坏,缠绵数十年不愈。舌质暗红,苔薄白或少苔,脉

沉涩。

治法:化瘀渗湿。

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减。

方药:桃仁6g,炒枳实6g,苏木6g,柴胡6g,桂枝6g,

青皮10g.赤芍109,白芍109,当归10g,酒大黄109,汉防

己129,泽泻129,丹参129,赤小豆15-309。

局部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祛湿止痒;局部疼痛明显

者]JU)ll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5.1.6肝肾阴虚型

主证:皮疹泛发全身,其中以肘窝、胭窝最为明显:有的

是局限性肥厚与轻度糜烂渗出交替出现;有的为扁平丘疹,

高出表皮,常因剧烈发痒而搔抓,使之皮肤干燥似皮革,纹理

加深。肤色暗红。舌质红或微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

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方药:何首乌12g,熟地黄129,钩藤129,当归129,炒

白芍10g,茯苓10g,炒牡丹皮10g,枸杞子109,泽泻10g,

地骨皮10g,炒杜仲109,续断10g,酸枣仁10g,山药15g,

薏苡仁15g。

痒剧者以牡蛎重镇安神,熄风止痒。

5.1.7特殊部位的辨治局限于不同部位湿疹的论治,应注

意经络循行部位及脏腑开窍所主部位的不同。脾开窍于口。

万方数据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第8卷第4期

其荣在唇,足阳明胃经循口绕唇,I=l唇湿疹、口周皮炎可从脾

胃论治.属湿热者用泻黄散加减。寒湿者用理中汤加味。耳部

湿疹属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少阳主火,火动肝风,治宜条达

肝胆。清解风火,可用清肝饮、龙胆泻肝汤。乳部湿疹,乳头属

肝.乳晕属胃.肝胃失和,肝经疏泄失职,胃经水湿停蓄,治以

条达肝郁,分消水湿,实证用柴胡疏肝散,虚证用逍遥散,俱

加分清水湿之品。阴囊属足厥阴肝经循行所及,肾开窍于二

阴,阴囊湿疹从肝肾论治。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虚证应滋补肝

肾。用加减地黄汤。

5.1.8中成药急性期热毒壅盛的湿疹可用连翘败毒丸,表

里双解用防风通圣丸,湿热内蕴的湿疹可用龙胆泻肝丸。湿

热下注发生于下肢的湿疹用二妙丸,慢性湿疹脾虚湿盛的可

用参苓自术丸,气血两虚的慢性湿疹可用八珍冲剂,血虚夹

瘀肌肤甲错的慢性肥厚性损害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大黄

蜜虫丸。发生于乳房部位的湿疹可用加味逍遥丸,肝肾不足

的慢性湿疹可用知柏地黄丸等。

5.2外治法

5.2.1中药根据不同皮损的中医辨证,选择性味功能相适

应的中药外用。并需按皮损急慢性不同性质及阶段选择适合

的剂型。

急性红肿糜烂渗出时宜用中药湿敷(溻渍法),此时热毒

俱盛宜选清热解毒药,如马齿苋、黄柏、蒲公英、龙胆草,单味

或数味合煎(煎液应保持适当浓度,过浓对急性皮损有刺

激),煎液作冷湿敷。湿敷后可用甘草油或紫草油调清热解毒

类粉剂外敷,复方药可选祛湿散、新三妙散等。

如仅有潮红、丘疹而无渗出,可直接用上述单复方清热

解毒粉剂外扑,或水调敷。痒重时方内可加少量止痒药,如滑

·261·

石粉20g,黄连粉10g,寒水石粉10g、冰片粉2g,混匀外

用。

急性后期出现落屑时,应选无刺激外用中药膏,保护皮

损,避免外界刺激。可用黄连膏、清凉膏之类。此时如处理不

当易致病程迁延复发.或转为慢性不愈。

亚急性期除用上述无刺激中药软膏外,尚可加入低浓度

中药馏油如黑豆馏油、核桃仁焦油等,20%蛇床子膏。

慢性期软膏中药馏油的浓度可稍增。可用一些活血软坚

润肤药或大枫子油。可用中药硬膏,如赵炳南研制的稀释拔

膏、黑色拔膏棍等。

5.2.2其他方法针刺法最为实用和广泛而且效果好。一般

用辨证取穴法。

取尺泽、合谷治疗湿疹,对于脾虚湿盛者,加取三阴交、

公孙、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胃热者,加取足三里、中

脘、内关穴,用泻法;肺热,加取太渊、列缺穴,用泻法;肝火亢

盛者,加取太冲、行间、三阴交穴,用泻法;肾水不足者,加取

太溪、肾俞穴,用补法。手部湿疹取双侧曲池、血海效果好。梅

花针加药物外敷配合照射TDP等治疗湿疹有效。

测试题:(多选题)

1.慢性湿疹常见部位有:

a.,J、腿b.肛门c.肘窝d.面部

2.特定部位湿疹有:

a.耳部湿疹b.脐窝湿疹

c朋囊湿疹d勇区干湿疹

3.湿疹的辨证分型有:

a.脾湿型b.肝肾阴虚型

Co湿热型d.营卫不和型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

暨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征文通知

·消。息·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拟于2009年10

月中下旬联合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及赵炳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欢

迎各位同道积极投稿并参会,稿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99skin@163.tom。详情请登陆北京中医医院网站:http://www.bjzhongyi.

com联系人:张广中、陶毅,联系电话:010-52176857,15901132668。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hzpz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