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填充。 ①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 蹑身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 ③ 且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④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舟遥遥以轻飏②木欣欣以向荣③乐琴书以消忧④请息交以绝游⑤问征夫以前路 ⑥农人告余以春及⑦眄庭柯以怡颜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16分)
(1)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甲)文看,契顺是一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的人。(2分) 【小题6】结合(甲)文和(乙)文,试分析苏轼为契顺书《归去来兮辞》的用意。(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上海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16分) (甲)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乙)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解释加点字:(4分) (1)诸子不闻余耗( ) (2)悟已往之不谏( ) (3)三径就荒( ) (4)或植杖而耘耔( ) 2.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黧面茧足以至惠州 B、明远载米以周之[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C、遗以尺书 D、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 3.下列选项中,句式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各以一子自随(《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D.宋人有得玉者(《<新序>二则》) 4.翻译句子:(4分) (1)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K]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文看,契顺是一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的人。(2分) 6.结合(甲)文和(乙)文,试分析苏轼为契顺书《归去来兮辞》的用意。(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K]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