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学宝:新高考背景下浙江高中课改的经验与反思|新高考试点省的实践经验

 辛多 2017-11-20


本文聚焦高考新政下浙江省课程改革推进的实践与探索,探讨新高考背景下浙江省学校教育变革行动的基本做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路,为各地基于高考新政的高中课程改革和选课走班教学等育人模式创新提供实践案例。

浙江省高中课改推进的总体情况

实施高中课改以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在理念、路径和策略上对推进课程改革都做了系统规划,全面加强了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以“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为育人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一手抓课程改革,一手优化育人机制,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全面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实践表明,浙江省高中课改推进态势整体良好。

1学生对改革的了解和认同度高

据2016年9月浙江省教研室对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学生对课程改革方案及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认同度和了解度比较高(图1)。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我们也让教师对学生在上述问题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学生问卷基本一致(假设检验p<0.01)。证明问卷可靠性的同时,也表明一线教学中师生已经在新高考方案认同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此外,在观念态度上,调研所及学校均有较好表现,从初步了解到理念认同,再到积极推进课改和考改,说明以选择性为核心理念的课改和高考改革已深入到每一位参与者之中。

2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充分落实与尊重

选什么科目学习?哪个时间学?选什么方式进行考试?哪个时间考试?考几次?浙江省的高考新政释放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从在校学生的“七选三”情况看,各个科目均有学生选择,有78%的学生突破了原来的文综、理综三科组合。通过扩大选课选考,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由相同科目的竞争转换为特长科目的竞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可以选其所好,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3走班教学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的“新常态”

高考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走班教学行列,“必修分层、选修分类和体艺分项”已成为浙江省普通高中走班教学的基本举措,各校还积极探索学校变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的双轨管理。在选择意愿上,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主选择权。多数学校在高一年级段至少有三轮宣传学习与摸底的调查,指导学生与家长参与和重视选择,逐步清晰学考选考意向。抽样调查显示,超过90%的教师和学生认同减必修增选修的改革,90%以上的学生赞同自主选择课程,85%以上的学生喜欢走班上课。

4“多样化、特色化”成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


当前的高考改革体现出三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彰显选择性,解决了共性淹没个性的问题,利于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突出综合性,解决唯分数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过程性,用评价的长度配合评价的宽度,使评价更真实、更完整,解决了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弱化升学竞争”。基于选择性、综合性和过程性理念的高考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中课改的深化。我们欣喜地发现浙江省“一校一方案、一生一课表”的局面已经形成,“多样化、特色化”成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

浙江省高中课改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实施高考新政后,浙江省已顺利推进五次考试,实现了平静、淡定应考的考试新常态。这不仅是新高考改革的趋势,也彰显出浙江省高中课改的积极成效。近年来浙江省高中课改在以下五个方面有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课程创新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地,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高中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育人机制和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学校多元特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顶层设计引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学校“开好课”是学生“选好课”的前提与关键。根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学校普遍从学校定位、师资实际和生源特点出发,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比如杭州第十四中学“把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围绕多元资质和人格养成开发了‘三层七类’(纵向三个层次分层分类推进,横向七个类型的课程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璀璨钻石’课程模型,以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和谐发展,最终成为各种各样的璀璨钻石”。(图2)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群建设彰显办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课程修习中养成。浙江省许多普通高中学校以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总结和反思为基础,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群建设”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实践。比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校办学实际的特色课程群建设:架构以“自我认知和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群;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重构以“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完善以“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统整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

3.学科方案建设实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融合。这几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进行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有机融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建设系列化、精品化与连续性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镇海中学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开拓了物理学科的通识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创新特色课程和学科特长课程等选修课程群(表1),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除了各普通高中“点”上的积极探索,浙江省还有两个“面”上的创新做法。针对选修课程盲目追求数量、呈现“碎片化”倾向的问题,浙江省教研室协同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提出根据办学理念目标、办学特色,以学科为轴心分层分类建设选修课程群。针对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及城镇薄弱学校课程资源匮乏和条件不足等问题,浙江省教育厅采取了面向全省征集网络课程的办法,在浙江教育资源网建立了“高中选修课平台”,供全省普通高中免费下载使用,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目前平台已有1073门网络课程,总访问量超过817万人次。

与此同时,为了典型引路,浙江省教研室分两批对全省99个学科基地进行培育,积极指导这些基地学校做好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和学科专业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各学科基地学校的互动交流。我们通过学科基地培育,以点带面进行研究和引领,期望给全省的普通高中提供课堂教学范式,并为课程改革实验、教师成长培训、教科研成果孵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2统筹规划三年课程修习安排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改变了“千校一面”的教学安排。能否统筹好高中三年教学计划安排,是决定教学是否有序的关键。浙江省多数普通高中课程的安排在确保课程学习的完整性、均衡性、连续性和选择性的同时,突出以减轻考试压力为导向,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课程修习和考试安排。具体的课程和考试安排上,浙江省高中学校的普遍做法如下:

首先,控制必修课程并开科目。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原则安排必修课程,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控制并开课程,控制并开学考科目课程不超过8门;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学科三年连续安排;控制语文、数学、外语的周课时数,保证体育、艺术的周课时数;其余学科必修课程可相对集中开课,在一年或两年内连续安排。

其次,合理安排三年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到不随意增课时赶进度,不挤压选修课程课时比例(20%)的前提下,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三年课程修习的统筹安排。多数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按语数外音体美、选考7科和校本选修课三个系列梳理合理逻辑,安排课表和考试;也有学校全面开设所有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不超过8门学考科目的必修课程和学校的选修课程,等等。

再次,有计划地安排复习。在每门必修课程完成时,引导学生确定学考和选考科目,并根据学考时间节点,安排好相关学科的复习教学。

最后,确保学生考试机会。从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上,充分保障学生两次考试的机会。原则上指导学生先参加学考科目的考试,再安排选课科目的考试。考试安排既要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又要保障个别学生选择的需要。

因学考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在全省普遍探索实施“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的学段制教学。

3大力推进选课走班教学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所有元素,充分体现了选择性教育理念,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验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是校长办学理念的积淀与深化,是教师理念的碰撞与激荡。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目前选课走班正处于摸索阶段,多样化走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全员走班。保留行政班,语数外实行行政班教学或分层走班教学,选考科目实行全部学生自主选课、分类走班教学。(2)分部分类分层走班。保留行政班,年级规模较大的,把同一年级分为不同学部(或单元)进行平行走班,在同一学部(或单元)内语数外实行行政班教学或分层走班教学,选考科目实行全部学生自主选课、分类走班教学。(3)“2 1”走班。根据“最大范围的选,最小范围的走”原则,我省部分学校高二年级按照2门共同选考科目重新组建班级,语数外和2门共同选考科目按行政班教学,余下1门不同的选考科目实行走班教学。

4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选择性教育的重要载体。新高考改革实行选考、多次考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课改的新亮点。2015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制定并印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59号),明确了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方式与实施要求,指导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多数学校已初步建立了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制定了学生三年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规划,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充分挖掘本校资源,举办专家、企事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和优秀家长的讲座,通过组织生涯社团、生涯实践周、生涯访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与体验,为学生确定人生规划、明确选课选考提供了重要资源,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调查显示,2014级学生中有98.4%的人认为自己的选考科目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并和家长商量以后确定的,而选择传统的“理化生”和“政史地”的学生合起来不到22%。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寻找理想专业、职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优化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校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方法,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形成良好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协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轨迹,让他们能够真正实现“择我所爱,爱我所择”。因此,我们需要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与职业体验相结合,不能仅依赖心理测试,更要开展个别咨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生涯规划教育必须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持续贯穿高中三年教育过程。

5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变革

1.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将会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后,我省配套下发了《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要求做到“客观记录、民主评议、公示确认、形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在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等级评定,分A、B、C三等,以市或县级区域为单位,A等比例不超过25%,C等比例不超过5%。为保障评价工作民主公平、评价结果真实可用,各普通高中学校注重民主评议的原则、方法和管理方案,评议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学生互评权重不低于70%。各学校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适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不搞毕业前突击记载;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教研部门督促和检查各校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方案,并积极探索区域的统筹,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省教育厅修订完善了与学生电子学籍系统对接的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按学期记录并锁定学生三年的成长信息。2017年1月,完成了2014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结果供高校在招生录取中使用。

2.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选课走班全面实施,必然要求变革教学组织形式,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运行机制。“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教育新常态,行政班三年不变,不按选考科目编班分班。同时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让行政班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让教学班成为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目前浙江省有许多学校采取的是“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双轨育人班级方式。为了在制度上保障课改的深化,浙江省于2016年11月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完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指南的通知》,从而使高考新政下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3.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每位教师担任10位左右学生的成长导师,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跟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潜力等方面,引领、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发展个性。例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高珍珠做了13个学生的成长导师。在担任导师期间,她和孩子家长建立了一个叫“孩儿妈”的微信群,随时播报学生在校的思想和生活情况。课余时间,她还经常走入孩子们的家庭,像朋友一样聊天,一起郊游。成长导师制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加强了家校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也慢慢走出了学科教师的框框和视野,开始更全面更立体地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学校科学指导、全程监控和评价教学过程、教学成果质量的客观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变化。

首先是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我们积极探索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协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监控。如湖州二中重视过程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教学动态,跟踪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动态掌握学生学习、各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情况;从多个维度分析每一个学生学业成就的轨迹,准确了解学生学业发展及个性化成长需求,给每一个学生诊断定制学生“诊断报告”,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图3)。

又如宁波效实中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宁波效实中学规定学科成绩由阶段考试成绩和过程性评价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权重不低于40%。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成绩由课堂表现评价(权重25%)、作业表现评价(权重50%)和学科活动表现评价(权重25%)三部分组成。该校针对走班教学出现“学生学科总分因为选考科目不同失去了比较与评价的意义”和“学生因为不同学科处于不同教学班级,固定群体已经不存在,无法通过学科原始分、平均分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真实水平”的情况,引入了“5级法”和“21级法”。学生通过对比前后两次阶段学科成绩的等第变化来进行学科学习发展性评价,分析阶段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其次是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给每位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方式。教师发展性评价以自我调控和同行评价相结合,以自我激励为基础,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浙江省大多数高中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评教、领导评教、家长评教和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发展性评价。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和教研组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比如宁波效实中学采用增量评价方法(图4)。

浙江省高中课改需进一步研究的难题与对策

当前我们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一方面,教育改革涉及体制机制的调整,尤其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往往会遇到各种阻力,有时反对的声音还不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呼吁深化教育改革的声音也更加多元、更加强烈。浙江省课程改革以“选择性教育”理念为导向,在充分尊重和落实学生选择权的基础上,在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推进课改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是全面推行改革的观念性问题。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深化课改的价值和意义还缺乏深入的认识,课改推进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为提高升学率,忽视立德树人,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学围绕分数和考试转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应对新高考,学生和家长也存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在选考科目的确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迷茫和盲从现象。深化课改的理念从口号到全面落地还有一段距离。

二是学校推进改革的策略性和技术性问题。新高考背景下,走班教学已经成为浙江省高中教学管理的新常态,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解决方案。(1)如何应对选考制度对传统高中教学秩序产生的影响。“一年两考”高考新方案实际上会形成每年4月、6月、10月“一年三考”的考试新常态,而学期制转为学段制也会带来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的不适应问题。(2)如何解决因学生选课走班导致的“潮汐现象”等师资配置不平衡问题以及如何权衡“全员导师制”给教师带来的额外负担和激励问题。(3)如何科学合理统筹规划三年的课程修习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出现高一年级并开科目过多和选修课程课时不足、限定的“组合式套餐”阻碍选课走班全面推行、选考学考时进行“田忌赛马”、选修科目“避难就易”、精细化服务和个性化施教不足等问题。(4)如何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性。目前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整合学校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课程,缺乏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乏专业的师资。生涯规划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选考科目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5)如何进一步明确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位问题。目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部分与高校招生录取关联,导致综合素质评价走向功利化。(6)如何构建基于过程、客观和诊断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体系。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把升学当成办学的全部,把分数作为育人的标准,把“人的教育”异化成了“分的教育”,影响了教育的生态,损害了学生的健康。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性和保障性问题。人民对优质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与优质教育短缺,无法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并不是增量改革,不是对个人和地区资源的再分配,在一定意义上无法解决家庭间、地区间、区域间的教育不均衡状态。我省高考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高考改革对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的高要求与教育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同时,这次高考改革出现“高中学校热,高校冷”,教育部门热、其他政府部门冷的局面。政府各部门对师资配置、校园规划、经费投入、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都是系统工程。高考改革较好地促进了课程改革,但一些制度性和保障性问题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地对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影响。

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大的教育获得感,应成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使高考新政下的课程改革试出经验、试出成效、赢得人心,要着力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以为,浙江省高中课改还需在价值舆论引导、改革难题突破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上开展积极对策研究和实践探索。

1引领改革舆论,重塑价值理念

一要始终强调课改的价值和意义,秉持“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改革理念,促进改革机制从行政推动走向内源发展;二要端正课改的态度取向,坚持以“积小步、不停步”方式逐步深化各项课改,落实学生合理的选择权;三要坚持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拒绝“功利至上”主义和“升学率是第一要务”倾向;四要正确认识因考试前置、学校教学计划调整和竞争近距离化所产生的“学业负担重”问题,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适应新高考,引导学校纠正“学考会战”之类的不当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改革,扩大学校课改的自主权。

2回应课改难题,加强专题研究与突破

积极回应课改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各地加大经验交流和示范引领力度,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中学校以及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笔者以为需要着重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和突破: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加强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增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克服选修课“碎片化、娱乐化”现象;进一步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规范普通高中学校教学安排,增强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加强对各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通过成长导师制和典型培育、推广等方式,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新高考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发展水平基于过程、客观和诊断的评价体系研究。

3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创设良好生态

课改的深化和成效是一个需要各部门合力的系统工程。为此,各有关部门要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共同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为推进深化课改创设积极的生态。地方教育部门首先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报刊、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媒体方式,加大课改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课改的良好舆论氛围。基教部门要积极推进地方教育质量观转型,倡导绿色标准和绿色评价。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专项督导与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研部门要积极地为课程改革的落地提供专业支持,同时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和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主动参与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前期的献言献策、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测与评估。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改革调整利益格局与兼顾各方利益群体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改革力度与社会各方面承受度的关系,如何拿捏教育改革的速度、广度和强度,都是教育改革攻坚阶段带给我们的重大课题。我们今后会更加精心谋划、精准出招、精细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做到蹄疾步稳、稳中求进,在不断推进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让人民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

任学宝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教授。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