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孔明借刀杀关羽的原因,我想当然是为了给自己铺路,又不能落下难听的骂名,所以才会借刀杀人。 有一句成语叫借刀杀人,即三十六计中第三计,关于借刀杀人的典故太多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三国里惊涛骇浪的故事太多了,很多人表面上对你毕恭毕敬,其实心里都有各自的计谋,都在等着某一天除掉你。 刘备想杀关羽,一来是因为关羽这个人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很多时候在公共场合一点都不给刘备面子,本来大老爷们都有点好面子,更何况刘备也是一个拥有盖世英才的人物,公共场合里被别人甩脸色看自然心里不好受,这即对关羽印象十分不好。 二来,刘备想干掉关羽,说来说起还是要给自己的宝贝儿子阿斗铺一条康庄大道啊,毕竟做父母的都要为孩子的未来与前途操心着想,那些英雄人物更是如此,更要除掉自己儿子奔跑路上的障碍。你想想看,阿斗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无能的人,如果刘备不干掉关羽,万一刘备死后,无能的阿斗只是越来越无能,完全控制不住关羽,到时候,也只能听从于关羽,甚至被关羽干掉。所以,为了免除后患,为长远利益着想,刘备只能除掉关羽。 有人说关羽死于谋杀,但我比较认可的看法就是刘备杀关羽的目的,仍然是为自己的儿子阿斗的事业铺路。因为关羽性格傲慢且完全不听刘备的指挥也不受刘备的掌控,所以刘备才想干掉关羽,诸葛亮只是起着一个从旁献计辅助的作用,帮着刘备干事,也为自己的前途谋利益。我个人比较认可的看法便是,刘备杀关羽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给自己儿子阿斗的未来谋发展而铺路。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也是蜀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不发救兵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来不及去救。但在还原历史上的真形,你会发现,其关羽之死,本来就是一个刘备借刀杀人之策。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援兵?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是被吕蒙生擒活捉,首级被送给了曹操。荆州之战,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致命之战,同时也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有的专家认为,关羽攻襄樊的时候兵力雄厚,兵精粮足,所以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派出援兵。那么,关羽的兵力真的很充足吗?关羽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上讲:“羽号有三万人”,这样算来,关羽能带出去攻打襄樊的人马就非常有限了,最多也不会超过两万人。而关羽水淹七军,是俘虏了不少曹家的兵将,但他能否使用这些降兵降将,使他们反戈一击呢?似乎不行。关羽平时骄横跋扈,他同自己人都搞不好关系,怎么可能让他去做俘虏兵的思想工作? 那么刘备、诸葛亮明明看到关羽因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为什么不给他增派援兵?有人说,这是刘备、诸葛亮不知道前线的战况,而且时间上来不及。而实际情况是,襄樊战役是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响的,到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结束,整个过程有半年时间,成都方面从来就没有发过一兵一卒前去增援。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关羽水淹七军打了胜仗,刘备、诸葛亮不给他增加兵力或许还情有可原,等到曹操派出大批人马前往樊城,成都方面再不给关羽增加兵力,那就可疑了。 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证明刘备与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发兵去救关羽。一条是吕蒙攻下江陵、公安后,为了扩大战果,又派陆逊去攻打蜀国的边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归,结果这些城市全部被陆逊打了下来,这样吴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蜀国的西部边境白帝城,这条史料出现在《三国志·孙权传》中。另一条史料更为重要,就是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这条史料是在《陆逊传》中。这条史料太重要了!因为即使吕蒙攻下江陵后,马上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兵统统被吕蒙俘虏,无一漏网,没有人能回成都报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丢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连滚带爬地跑回去报信吗? 而且,刘备在攻下汉中后,为了加强成都同汉中的联系,从成都到白水关,造了四百多所驿站,就是为了保证前方和后方之间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从成都到湖北宜昌、武昌,到处都是快马探子、细作,随时了解敌情。这要放在今天来说,基本上就算是“谍报工作”做得很好了。 再来看看曹操那里派出了多少增援部队: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这一批部队被关羽消灭了。紧接着,曹操派出他的五虎上将———徐晃的部队,他们吸取上一次于禁被消灭的教训,在兵力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先按兵不动,不同关羽决战。曹操又陆续给他补充了后续部队,派出了第三批、第四批部队,估计徐晃这时的部队至少在五万左右,再加上樊城曹仁的军队,形成了里外夹攻之势。曹军对关羽已经具有压倒优势。这还不算,曹操还不放心,他又下令,把合肥张辽的部队调过来。张辽是曹操的五虎上将之首,他曾经在合肥打败孙权,威震逍遥津,差一点就活捉了孙权。所以说,曹操为了对付关羽,已经把他的王牌军都拿出来了。这还不算,曹操觉得还镇不住,于是决定“御驾亲征”,他统率十几万精锐部队,开赴距离襄阳不远的地方——摩陂。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打过多少大仗、硬仗,碰到多少困难,但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了打关羽,花费这样多的心血,进行了全国总动员。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对这件事曾经做过评论。他说:“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也必然被曹操打败,关羽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后来曹操借吕蒙的手来对付关羽,只不过是他想让鹬蚌相争,他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罢了。”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做过这样的评论:“吕蒙偷袭荆州,这确实是难以预料的,但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能制服曹操吗?关羽对付曹仁还可以,对付曹操那就差得远了。”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后来的史学家、思想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一场荆州之战,失去的不仅仅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也不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刚刚有所好转的蜀汉江山的大好形势!传统的观点总是把这次失败归结在关羽的疏忽大意上,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者,关羽的确要负责,他也付出了人头落地的惨痛代价。但诸葛亮作为军师责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断定诸葛亮是“借荆州杀关羽”呢?而谁又应该对关羽之死负责呢? 关羽的无奈荆州之战,从时间和信息上来说,蜀汉这个时候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救关羽的。如果刘备、诸葛亮得知关羽丢失荆州的消息后,即刻出兵,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去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还来得及。 当时关羽留了相当一部分兵力,驻守在大本营,防范东吴的偷袭,这就说明关羽还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但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实在太少,刘备、诸葛亮又不肯给关羽补充兵力,甚至连近在咫尺之遥,也就是在上庸的刘封、孟达也不听指挥,不肯从上庸过来支援关羽,关羽百般无奈,才动了将镇守江陵、公安大本营的部队调出来这个念头。但是关羽还是犹豫不决,不敢下这个决心,毕竟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然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军事常识的一介勇夫。 吕蒙和陆逊看到了关羽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于是他们施展妙计,连出高招。先是吕蒙装病,离开自己的防区,假装回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去养病,之后陆逊接替吕蒙,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什么在你关将军的指挥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就是当年淮阴侯韩信用兵也不过如此,把关羽捧得云里雾里。关羽在被陆逊灌饱了迷魂汤之后,才决定将荆州的部队全部抽出来,增援樊城,这件事当然是关羽不对,上当受骗,中了吕蒙和陆逊的奸计。 但关羽为什么会上当呢?如果他有充足的兵力,他还会上陆逊的当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刘备、诸葛亮的责任,不给关羽增派援兵。 而且,如果刘备、诸葛亮派出援兵,即便不能达到目的,救兵未到之前,关羽已经被害,刘备、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总算还说得过去,还在情理之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成败虽然由老天爷决定,但你总要谋一谋,如果你连谋都不谋,那又作何解释呢?问题是,查遍《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没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涉及到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如何发兵去救关羽的记载。 当初刘备在攻打汉中时,也是遇到了夏侯渊、张郃的顽强抵抗,攻了一年多也打不下来,刘备着急了,觉得兵力不够,于是就赶快叫诸葛亮增派援兵。诸葛亮觉得在这种关键时刻,“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就是凡是青壮年的男子全部上前线,而女人也不能在家里闲着,必须当运输兵,将粮食物资运到前线。由于诸葛亮及时增派了大批的援军,刘备终于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由此可见,攻城的艰巨性,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深有体会的。在曹操增派大批援军,增援樊城时,刘备、诸葛亮却能无动于衷,真不知安的什么心。 对于关羽走麦城,蜀汉方面不发救兵这件事,不只是诸葛亮的问题,就连与关羽有着兄弟之情的刘备身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肯定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同关羽有矛盾,而且刘备同关羽也有矛盾。 刘备与关羽的矛盾这里还有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在关羽危在旦夕的时候,刘备是什么态度?研究三国史的著名专家方诗铭就十分赞同章太炎的观点,不过方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刀杀关羽,而是刘备要借刀杀关羽。方先生认为,刘备同关羽之间也有矛盾, 这对千百年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他们在桃园三结义时说,“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刘备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些谚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但是方先生认为,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所以刘备对关羽也很不满,比如关羽说到的“大丈夫岂能与老兵为伍”,并不是针对黄忠,而是针对刘备,因为是刘备让黄忠与关羽平起平坐,是刘备让关羽同老兵为伍。方先生还认为刘备让小舅子糜芳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是对关羽不放心,是让自己的小舅子当监军,监视关羽,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且由于关羽太跋扈,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又太无能,可能刘备考虑在他死后,刘阿斗控制不住关羽,因此在生前就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像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样,在他生前就要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都消灭掉,绝不遗留给自己的子孙。刘备又为什么不能向他的老祖宗学呢?所以我们不要把古代的君臣关系太理想化了,认为真的是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关羽之死《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就是刘备对法正的死也伤心得不得了,居然痛哭了好几天。而结拜兄弟死了之后,居然没有刘备痛哭的记载,难道不奇怪吗? 刘备与关羽生死之交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刘备应该对他追封,给他谥号,但是刘备没有对关羽追封,关羽的谥号壮缪侯,是后主刘禅追封的。而法正死后,刘备就追封他翼侯。《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完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刘备和关羽之间的问题也许还牵涉到关羽被害的真相!这之所以成为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的蜀志太简单的缘故。 陈寿所写的蜀志为什么这么简单呢?按理说陈寿是蜀国人啊,他应该对蜀国的情况更熟悉才对啊?这是因为蜀国不设史官。修史是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的传统,而且魏、吴两个国家都有史官,唯独蜀国不设史官。所以陈寿写蜀志就相当困难,蜀国没有官方档案,民间传闻也不可靠,陈寿同司马迁一样,下笔非常谨慎,不可靠的绝对不写,而且陈寿出生的时候,距离关羽被害已经十多年了。 那么蜀国为什么不修史呢?难道是蜀国缺少优秀的史官吗?绝不是如此,陈寿的老师———谯周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不设史官?要违背汉朝的国家制度呢?如果大胆推测,或许是关羽被害这件事情的真相正是蜀汉最高统治阶级的内部绝密,绝不能公之于众,所以这件事就成了千古之谜。 关羽本是《三国志》里和赵云、张飞地位相当的武将,后来随着地位的逐渐上升,开始被供到庙里,成了和孔老夫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而诸葛亮,千百年来被中国人当作智慧化身的完美智者形象,却在某个时刻有了“借刀杀人”的嫌疑……我们无意推翻什么,也无法真正“解密”历史中的重重谜团。关羽和诸葛亮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忠”!关羽的“忠”体现在败走麦城的千古悲剧,诸葛亮则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扶助后主刘禅而流芳百世。 答 | 江隐龙 关羽之死到底是刘备、诸葛亮意料之外还是蓄意为之,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论,所以这个问题问得有些武断了。因为《三国演义》的成功塑造,“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几乎成了千百年间兄弟情的代表,为什么会有提出刘备、诸葛亮借孙权之刀杀关羽呢?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的种种蛛丝马迹来判断这一说到底有没有可能性。 我们看看关羽之死前后三国的形势。219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二是关羽北伐,斩庞德,转樊城,达到了其一生功绩的巅峰,用《三国志》的话来说就是“羽威震华夏”。三是吕蒙袭荆州,关羽身死。关羽北伐与吕蒙袭荆州合称襄樊之战。两年之后,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伐东吴,双方爆发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从此,“蜀弱吴孤”的格局再也没有被打破,三国后期的局势就此定型。 第一个细节隐藏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北伐,久攻樊城不克,曹操前后派了于禁、庞德、徐晃殷署、朱盖率领几万军马援救,自己也亲自驻扎在摩陂为后援。曹操十几路援军到达前线时,襄樊之战已经过去了三个月,而这时刘备有何作为?答案是毫无作为。关羽缺粮,刘备自始至终既也没有支援粮草,也没有向盟友孙权请求物资援助,关羽无奈之下擅取孙权湘关之粮,初步激化了其与孙权的矛盾。而后孙权提亲为关羽所拒,孙权遂决定趁虚以武力争夺荆州,三个月之后关羽兵败,孙权斩关羽、关平于临沮,这时刘备又有何作为?答案依然是毫无作为。等到得备起兵为关羽“报仇”时,已经过了整整两年——要知道,整个襄樊之战才六个月,两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刘备打下整个益州或是汉中了。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刘禅时代。四十年之后,刘禅追封关羽为“壮缪侯”,这可不是什么好谥号——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当时刘备已死,这个谥号虽不能说为刘禅所定,但基本表明了蜀汉朝廷对关悦的官方评价。这说明,关羽之于刘氏父子,也未必便如传说中那般亲密。 这两个细节成为后人认为刘备、诸葛亮借孙权之刀杀关羽的口实。那么假设“借刀杀人”之事是真的,关羽为刘备镇守荆州的大将,其身死很有可能导致荆州丢失、“隆中策”直接流产——如果这是真的,我是说如果——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关羽尾大不掉,刘备要为刘禅清理权臣了。关羽的性格,历史历代多有评价,吕蒙云“性颇自负,好凌人”;廖立云“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称其“刚而自矜”。这样一位将军独自镇守荆州,实在很难说刘备能放心到哪去。关羽死后,刘备以不援关羽之名再斩刘封,又翦除了自己的义子…… 当然,这几件事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只是说如果关羽真的是刘备借刀杀人,那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的确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关羽之死谜团的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关羽,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 当关羽看到刘备率领赵云、黄忠等人斩杀夏侯渊,击退曹操亲率的大军,进主汉中,他是相当的受到鼓舞的。对于关羽这样自傲的人,是不甘于仅仅坐守荆州,渴望着外出斩将杀敌建功立业。于是在公元219年,关羽北上困曹仁,围宛城,更是以少胜多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但是东吴暗地撕毁盟约,白衣军后袭关于大军,致其前后受敌兵败山倒,直至退守麦城,被吴军擒杀。 于是众人疑惑,为什么在关羽兵败之时,刘备不发兵相救呢?说不定有大军的援助能挽回战局。其实不然,首先中原距离刘备的大本营成都相去甚远,加上蜀道难行,所以兵败的消息传入成都至少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再等大军进发救援那又是一个月的时间。 但是关羽从兵败到被擒杀,也只有短短两个月,刘备集团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再者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嫉恨关羽,这个在史书上是有确切记载的。也就不排除当年关羽兵败之时,刘备集团的前锋营——刘封坐视不管,任由关羽被困擒杀。所以刘备才会因愤杀了自己的义子。 还有的人议论是当时的诸葛亮故意借刀杀了傲慢自负的关羽,实际上这也是曲解。关羽镇守的荆州在隆中对里极为重要的,蜀汉必须借由他北出进军中原,否则就是孔明后来六出岐山的苦恼。诸葛亮不会为了杀一个将领,而丢了这么重要的城池,这不符合他谨慎的性子。再者诸葛亮不是蜀国的一把手,刘备重视情义,是定会出兵相救,于情于理都是不合的。 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正因为如此,关羽是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所以诸葛亮要除掉关羽。 关羽之死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四方多赢。关羽求仁得仁,魏蜀吴三方称帝。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也是蜀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不发救兵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来不及去救。但因为《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所以后世对此也是猜测纷纷。然而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诸葛借刀杀关羽”于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1、诸葛亮的失职 在讨论诸葛亮的失职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关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谁的决定?这场战争是不是从一开始决策上就存在失误呢?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十之八九是刘备的决定,因为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关羽是不敢自作主张的。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备,只有刘备才有决定权。自从刘备取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形势一片大好。蜀汉的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汉事将成也”。不过尽管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此时刘蜀的力量跟曹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此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刘备这时候的脑子可能有点发热,有点利令智昏。过去的刘备看见曹操非常害怕,凡是和曹操打仗,刘备是必败。但自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刘备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败了曹操,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一下子,刘备就牛了,就抖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和曹操并驾齐驱,刘备骄得很,狂妄得很,他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竟然马上做出决定,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 照理来说,刘备头脑发热,军师诸葛亮就应该冷静,应该在刘备发热的脑袋上泼点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有诸葛亮在攻打襄樊这件事情上反对刘备的记载。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说诸葛亮主管刘备统帅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参与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决策者,但他可以向决策者建言献策。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显然没有尽到军师的责任。 至于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樊战役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三国志》中并无十分明确的记载,但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从时机、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诸葛亮助刘备打天下的军事大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北伐必须符合这样五个条件: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是说蜀汉要同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但当时刘备同少数民族并没有搞好关系,因为刘备虽然占领了益州,但他们是外来户,以孟获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对刘备侵占他们的地盘是非常痛恨的,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在关羽攻襄樊时,少数民族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刘备与诸葛亮所制定的战略,就是蜀国主力大军从汉中向北或向东攻击曹操,而荆州北上的蜀军应是偏军出击。那也不应没有一支部队来支援啊?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这是不争的事实,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在丢了荆州以后,没有必要为了救一个败军之将而兴师动众。因为就是把关羽救回来,也要不回荆州来。 关羽嚣张跋扈是出了名的,和刘备的关系都搞不好,刘备对他也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就看的出,就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别人了,这也是导致他惨死的下场最主要因素。 刘备登基当皇帝后,一定要伐吴,为关将军报仇。可在关将军已死三年期间都不出兵打东吴,为什么一定要当了皇帝了才讨伐? 这个问题真是千古谜团,反正关羽出征蹊跷、刘备未出兵蹊跷、孔明一言未谏更是蹊跷,而同时关羽被围困,孤立无援却是事实。今天小编带大家一本正经地“猜测”一下吧。 为什么说是猜测,因为三国中只有蜀国无史官(这本身就很蹊跷),可查历史实在少的可怜,连史学家都是在猜测,欧不,应该说是在进行合理的推测。 我们先来说说关羽的为人,“刚愎自用”应该是大家对关羽的共识。也就是这四个字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话柄。有人说关羽因为刘备因重视诸葛亮,而对刘备不服;有人说因为刘备收义子刘封,而对刘备不解;有人说因刘备封黄忠,而对刘备不满。但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关羽要背叛刘备,也没有谁敢说关羽视诸葛亮、刘封、黄忠为敌人,而我们看到是关羽降曹后,一直心念刘备,归心似箭;在单独守护嫂夫人时,仍然在一本正经的看《春秋》,在小编看来我们的武圣人只是心直口快,有啥说啥,这才是值得交的朋友对不对。 也有人说关羽莽撞退婚,破坏了蜀吴联盟,致使遭偷袭而丢荆州。孙权为了拉拢关羽,想将自己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结成一对,并派遣人向关羽为自己的儿子提亲。关羽不同意,并当场出言侮辱东吴,进而遭孙权记恨。说的关羽好不识抬举,但真的就是这样吗?小编看来,这是东吴使的离间计,这么风光、这么完美的事情孙权怎么不去找刘备说和去,那样不是更是皆大欢喜,使蜀吴联盟更显得锦上添花。关羽也许是识破东吴奸计,正直的性格使他当场言辞回绝。再说了,如果关羽答应了这门婚事,东吴就不偷袭荆州了吗?拜托,你觉得可能吗。 有人说关羽出征北伐本身就错误,说当时蜀国的实力还太弱,根本没有北伐的能力。真的是这样吗,关羽开始北伐的战果怎样呢,关羽水淹七军,围困襄阳,斩庞德,擒于禁,当时可说是威震华夏,曹操不是都做好迁都的打算了吗。能有这样的成绩说明,当时关羽实施北伐(不管是刘备授意还是关羽擅自出军)是的确可行的。 至于说刘备害怕关羽以后功高震主,刘禅恐不是其对手。我想刘备后来最应该除掉的人应该是诸葛亮吧,刘备要杀诸葛亮易如反掌嘛,就像曹操杀荀彧一样,一道指令,荀彧就自杀了,但好像刘备几乎没有这个想法,最后还不是又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吗。说刘备费劲周折要除掉关羽,而对诸葛亮却推心置腹,不知道小伙伴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再说诸葛亮孔明,说他是为了以后夺权篡位才假借东吴之手杀了关羽,是为了自己扫平障碍。这是不是有些牵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有去取代刘禅啊。可能你会说,当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了“你诸葛亮比曹丕强十倍,更会治理国家;若刘禅无能,你可以取代他”,诸葛亮受这句话牵制,如果取代刘禅就和曹丕一样是奸臣、是汉贼。事后诸葛亮可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如若真想篡位,谁会在乎这句鬼话,就算是有这方面的因素,可以向“伟大的”司马懿一样,自己不做,儿子不做,等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再让孙子做皇帝嘛。所以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从“实践”上来说似乎不成立。 那就有小伙伴说为什么孤军奋战的关羽,无人出手相救呢。有人说时间上来不及的,曹操当时为了消灭关羽,几乎是调用了魏国全国的兵力,曹操都有时间把全国的兵力都调过来,为什么刘备的时间就少的可怜呢。其实还是有可能出兵的,不是让刘封出兵了吗,可是刘封或是由于和关羽关系恶劣,或是由于要保存实力自保,反正刘封没出兵。 应该说刘备、孔明没有主观意义要去害关羽,而在实际战争中他们自己又无法掌控全局,进而让关羽走了麦城。 记得关注我欧,会带来幸运呦! 敬请阅读本号其他美文: 《军师联盟》司马懿到底有多大不同? 清朝格格神秘的“试婚”!“金锁”竟关乎“紫薇”的终身幸福? “清朝出嫁的格格大多不能生育”这事怨她,她比窦娥还冤 三国第一谋士竟然是他,他不第一谁第一! 《我的前半生》还没有《甄嬛传》写实 小悦悦最后的遗愿,看哭千万人 《我的前半生》凌玲的痛苦你看到了吗? 司马懿笑到了最后,为什么诸葛亮流芳百世,而司马懿却被骂了几千年?这是为什么呢,熬! 说刘备诸葛亮杀关羽的,无非是说关羽的樊城之战。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对的: 1.刘备夺下汉中,根基不稳。两线作战,给曹操压力。 2.关羽久居荆襄,知道天气地理,此时发动樊城之战,水淹七军,十分有利。 3.关羽在荆襄期间,不仅治理荆襄,而且同时联络许都、宛城、新野一带豪杰,给曹操很多骚扰。 4.吴蜀同盟,暂无后顾之忧。两线作战,一旦成功,极有可能攻下许都。 经过: 219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 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关羽抓住战机,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当时曹仁驻樊城,吕常驻襄阳,于禁及庞德屯樊城北,平寇将军徐晃屯宛。 八月,大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在关羽水军猛攻下,于禁被迫投降,庞德力战被俘杀。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 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满宠所劝止。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威震华夏”。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后来听了谋士意见,破坏孙、刘联盟。同时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 孙权果然派都督吕蒙攻蜀。吕蒙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名为冓鹿的船中,让百姓摇橹,穿商人的衣服,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守望的官兵都捉了起来,同时劝降麋芳、傅士仁,得到江陵。 十一月,蜀国宜都太守樊友放弃宜都郡而走,各城的长官以及各部族的酋长都归降了陆逊。陆逊请求以金、银、铜制的官印授予刚刚归附的官吏,并进攻刘备的将领詹晏等人和世居秭归、拥兵自重的大姓,将其全部击溃,使他们归降,前后斩首、俘获以及招降数以万计。 十二月,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儿子关平,予以斩首,于是,孙权占据荆州。 结果 襄樊之战,东吴从此占据荆州六郡,不仅增加的地盘,而且还“全据长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政权的安全。蜀汉损失极其惨重,首先,蜀汉从此失去了东面北伐的大基地,其次,荆州的军队和人才基本上是损失殆尽,再者,孟达叛变投魏,导致丧失上庸等地,最后,蜀汉在襄樊之战的惨败,直接导致了后来刘备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蜀国更加回天乏力。 正是由于襄樊之战,刘备和诸葛亮迟迟没有发兵,所以很多人认为刘备和诸葛亮共同借刀杀了关羽,我认为是不对的。 1.刘备大业未成,关羽又是蜀汉头号大将,不可能杀之。比如曹操杀荀彧,也是在坚定基业后杀掉的。 2.说诸葛亮杀关羽的多,也不对。诸葛亮自己的隆中对,得指望荆州。荆州军队很早归关羽经营,只服气关羽,别人接手,又要等到猴年马月。荆州只能让关羽治理,诸葛亮和关羽会有什么矛盾呢? 3.成都为什么没有救援呢?一是谁也没想到形势一度占优的关羽会败得怎么快,二者上庸仍属刘备,救援的话,应该来得及,三者陆逊封住了入荆州的路口,想救援也不是那么容易。 最后说说关羽。关羽的性格确实比较刚强,但是他发动樊城之战时机是对的;他处理糜芳、傅士仁也没有错,军粮物资运送不力,就要杀头,军纪要严明啊,只是没想到他俩会投吴,特别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呢。最后他绝孙权联姻也是对的。荆州是敏感地区,魏蜀吴都想染指,如果关羽同意联姻,刘备做何感想?别再说关羽骄傲,致使丢了荆州,就算没有这些事,孙权还是会夺回荆州的,毕竟是刘备借荆州埋下的祸根啊!刘备因荆州而起家,又因荆州而身死国弱,真令人感慨呀! 谢邀。 “刘备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是一个伪命题。无论历史还是演义,刘备诸葛亮都没有借刀杀关羽。 以历史而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大致时间表如下: 五月:曹操退回长安,刘备得汉中之地。 六月,刘备遣孟达、刘封攻取房陵、上庸。 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还成都。孙权攻合肥,曹军防备淮南。 七月,关羽攻曹仁于樊。曹操遣于禁助曹仁。 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曹操遣徐晃救曹仁。 九月,魏讽造反被杀。 十月,曹操回洛阳。孙狼等响应关羽。曹操准备迁都。 闰十月至十一月,徐晃与关羽相持。吕蒙偷袭荆州。 十一月,陆逊取宜都,屯夷陵,守峡口。关羽走麦城。 十二月,关羽被擒。 可见,关羽的北伐一直到十月还是风头正盛,逼得曹操从长安赶回洛阳。哪晓得回头吕蒙就偷袭荆州。而吕蒙偷袭荆州的几乎同时,陆逊就截断了益州和荆州的三峡要道。这时候,刘备一则来不及得到消息,二则就算得到消息,也未必能突破陆逊的防御。紧跟着关羽就挂了。整个这段时间,益州基本没什么反应机会。 至于现在有些阴谋论者,经常捣鼓什么刘备诸葛亮存心除掉关羽,这就是异想天开了。没错,关羽和刘备,关羽和诸葛亮,可能确实存在矛盾(尽管史书没有记载),但蜀汉当时的实力还远远比魏国弱小,关羽则是蜀汉数一数二的名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除掉一个可能存在矛盾的内部大将,不惜葬送自己三分之一的地盘。真以为刘备和诸葛亮都是现在键盘侠的脑子么…… 关羽,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那么,关羽与曹操部队的于禁曹仁徐晃等部激战近3个月,之后关羽在曹军和东吴大军的两面袭击打击下溃败,关羽及义子等忠勇将士全部战死。从关羽出兵北伐到战败死亡,时间长达4个多月,关将军率部苦战到死战,始终没有任何一支来自蜀国友军的支援,关羽之死诸葛亮和刘备虽然脱不了干系,但也难逃其咎。 刘备与诸葛亮所制定的战略,就是蜀国主力大军从汉中向北或向东攻击曹操,而荆州北上的蜀军应是偏军出击。那也不应没有一支部队来支援啊?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这是不争的事实,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在丢了荆州以后,没有必要为了救一个败军之将而兴师动众。因为就是把关羽救回来,也要不回荆州来。 关羽嚣张跋扈是出了名的,和刘备的关系都搞不好,刘备对他也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就看的出,就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别人了,这也是导致他惨死的下场最主要因素。 刘备登基当皇帝后,一定要伐吴,为关将军报仇。可在关将军已死三年期间都不出兵打东吴,为什么一定要当了皇帝了才讨伐? 这是一个屡答屡问,答了还要答的问题。历史不是故事,不可能让人发挥想象。想象也要有根据。有了根据也要有全局。不能以一角逻辑而废一广厦。 之前我曾经详细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简要回答一下。 首先,关二爷之失,需要多琢磨下。 关二爷,前有牛一般的对手,后有狐一般的盟友,前有曹仁这样的猛士跟他死耗,后有最善于迷惑对手和善于抓住战场缝隙的狐狸一般的吕蒙,战壕里还有虽然“身经百战”却痴长岁月白吃粮食的糜芳和士仁。关羽最大的失败,莫过于用此二人,虽然关羽本身就瞧不起这二人,但是还是将这俩人委以重任,也许是碍于面子,毕竟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士仁也是跟着刘备出来混了很久的老人(很可能也是刘备的老乡或临乡)。士仁,应该算是刘备的河北老乡一类的人。刘备重情义,对于那些曾经跟着自己度过各种“寄人篱下”和“仰人鼻息”的打工生活的旧人格外重视。糜竺、糜芳、孙乾、简雍、陈震、陈到这些虽然能力不突出但是一直跟着刘备的人,尤其是刘备在河北时期的老人,刘备可谓格外认可。也因此,糜芳和士仁虽然能力不强,但资历太老,关羽虽然对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关羽大意也是于禁被大水击溃,加之吕蒙,陆逊和孙权示弱迷惑做得功夫很到位所致。江东除了选好了时间节点,选好了迷惑关羽的说辞,还把握住了关羽与手下不合的致命因素。陆逊的示弱让关羽将江陵的驻军不断被调到襄樊前线。使后方大营的守备异常空虚。尤其是吕蒙,知道人尽其才,还请了机智的虞翻,虞翻拿捏住了公安守将士仁的脉搏,一顿分析,不血刃拿下公安。虞翻说,士仁的局面让人揪心,前无救兵,后有大军,中有空城。士仁被一顿分析弄蒙了,更吓破了但,最终投降。公安陷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江陵守将糜芳也无心孤军奋战。 糜芳兵力少,困守孤城。加之之前糜芳筹措关羽的军粮没有完成任务。关羽大怒,说要回来收拾糜芳。糜芳战则没有信心以少量兵力守住江陵,即使守住了,关羽也要收拾他。这很要命。还有一点很要命。吕蒙不但兵不血刃拿下公安和江陵。还给江陵和公安的人大发福利和关爱。营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形象,斩杀拿群众的蓑衣盖盔甲的老乡士兵。还不断贿赂关羽派回来的使者。使这些使者变成了江东亲民爱民的宣传大使。这些使者回到关羽大营将江东的仁爱亲民惠民措施一讲,关羽的士兵就叛逃了很多。吕蒙兵不血刃和釜底抽薪的举措,够狠。 其次,看看题干的问题。 即使在刘备去世不久就有人这么说过。其中最典型的是刘备阵营的才子廖立,批评刘备种种失策。 其中之一就是关羽身死、夷陵之败损兵折将。章太炎先生认为是诸葛担心刘备死后,没人控制得了关羽,因此不惜损失荆州,也要借刀杀人除掉关羽。理由是,诸葛亮在关羽死后,以刘备养子刘封刚猛,恐怕对于刘备的亲生儿子继承王位构成威胁为由,建议刘备早作安排。刘备于是赐死刘封。于是,人们认为刚猛也过于刚猛,诸葛亮也会以这个理由给刘备建议,早点处理关羽,以免日后没人震慑得住。有人认为“刘备当时已经没有平定天下、匡扶汉室的念头了,他只想割据一方,称王称帝。所以,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承受的,毕竟消灭内部的威胁(此处指关羽,因为关羽威名太大)更重要。益州是他的立足点,在刘备的战略天平上,荆州的分量没有那么重了。如果内部的威胁不及时消除,结果就可能是子孙的基业不保,连立足之地都会失去。” 刘备杀关羽是一个猜想而已。 一般而言,兔死狗烹,对刘备而言兔子他没杀死怎么能杀狗。如果杀关羽要以失去荆州为代价,这就好比杀人之前先自杀一样。刘备再没有在军事上人事安排上做好接替关羽的准备就杀关羽,这是没脑子的人做的,不是刘备能干的事。 刘备这辈子靠的是什么才成就一番大业——毅力、目标。刘备一生不断打工,但就是没有改变自主创业的那颗心。刘备选用的人,他很少怀疑。他与曹操疑心太重不同,曹操对自己的亲人也不放心,仅仅一个汉中,曹操就让夏侯渊在名义上守汉中,又不放心,于是让曹洪监督夏侯渊,最后又让曹休监军曹洪。刘备用魏延用得那么彻底大胆,难道他对跟了自己那么久的关羽就忧心忡忡? 况且,刚猛这个问题,根本不是理由。 武将有几个不刚猛的。曹丕的兄弟曹彰不刚猛么?曹操也没有事先杀掉曹彰。况且,真要杀关羽何不将其调回再动手,或者跟汉中方向换防?总之,刘备真要因为政治分歧杀关羽,他不会那么傻拿荆州冒险。即使他拿荆州冒险,他也不会把自己的亲小舅子(糜芳)放在荆州一起殉葬,何况糜家对刘备有恩。糜芳投降后,麋竺面缚请罪,刘备劝慰麋竺,对他待遇如初,不久后麋竺因惭恨病死。如果刘备是有意杀关羽,那等于变相让糜芳殉葬,那麋竺何必惭恨病死? 如果刘备真的想弄死关羽,方法还是有的。 要想不露痕迹,方法也是更多的。曹操担心落下杀贤的恶名,不就是让黄祖演了一出借刀杀人么,于是乎弥衡(曾有人说他是“三国第一骂士”的称号)挂了。借刀杀人的方法那么多,何必以代价最高的失去荆州和失去亲人为代价?孙权对陆逊不满,不也是慢慢的“责问陆逊”,最终使陆逊“气愤卒死”?在中国历史上,让人死的方法很多,让名人、牛人、猛人死的方法更多,刘备如果真的想弄死关羽何必采用这么“短尾求生”“自断臂膀”的方法呢?何况,关羽早就盛名在外,那也一直对刘备侍立在侧。 《资治通鉴》:冬,十月,魏王操至洛阳。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同年十一月,吕蒙和陆逊从关羽背后偷袭,得手江陵。 也就是说,关羽由风斗正盛到将星陨落,不过是个把月的事情。刘备就是想增援,恐怕一千多里地也不是容易的事儿,何况蜀道不好走。也正是因为事起仓促,关于来不及求救刘备,只好就近求救身在上庸的刘封,这一点在三国志中记载了,但是关羽求救刘备的记录却一点也没有。 最有可能的理由是,关羽攻打樊城,进展太顺利了,超乎想象。而江东的偷袭太隐秘也动作太快了。刘备看关羽那边进展顺利于是未派兵。同时,派兵也会使樊城的战斗扩大化。刘备和曹操在樊城地区死磕,乃至升级到最大化,对刘备也不利。因为刘备刚拿下汉中,消化还需要一段时间,再在樊城大战乃是最大化,那么就会使刘备和曹操的争夺陷入当年袁绍和曹操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刘备的元气还没有强大到一个人对抗曹魏。同时,刘备和曹操死磕,获利的最可能是孙权,尤其是刘备派兵增援。同时,增援还会让江东感到防线的压力,毕竟江陵方向骤然增兵,江东不可能不做兵力集结。到时候,刘备前面打曹操,后面还得防孙权,压力太大,俨然就是两面双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