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吏治败坏,几乎无官不贪。其中”最负盛名“的,当然要属慈禧老佛爷身边的大红人——贪婪如饕餮的庆亲王奕劻。 这奕劻,本是个没落王孙,有过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穷酸经历。后来攀上了慈禧的亲弟弟桂祥,并把女儿嫁给了桂祥的儿子,成了儿女亲家,从此进入慈禧的视野,慢慢升到了领班军机大臣这样的高位。 奕劻的贪婪,应该是对当年穷日子的报复。只要有人给他送钱,他没有不敢收的。而且,他还为收受的银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备赏”。 什么意思呢?我之所以收银子,是因为家里太穷,连给奴才们的赏钱都拿不出来,你们送给我的银子,我是用来预备赏给下人的。 自从有了这个名头,给奕劻送钱的人如过江之鲫,奕劻很快就富可敌国了。 拥有贤王名声的恭亲王奕訢,也收受别人的银子,而且是强行索要。不过,奕訢的银子收得明目张胆、理直气壮。奕訢规定,凡是去恭王府拜见奕訢的大小官员,都要给恭王府的门房交“门包”,不然,就不让进门。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奕訢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太清廉,家里真的太穷。为了维持偌大一座王府的开支,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但是,”门包“的发明者,并不是恭亲王,而是紫禁城里的那些太监。 按照惯例,官员们觐见皇帝或者太后时,都要给把门的太监送门包,不然,太监就会多方刁难。曾经,李鸿章和左宗棠一块去觐见慈禧,李鸿章笑呵呵地给太监塞了门包,顺利地进了门。左宗棠却眼里不揉沙子,坚决不给太监送银子,并气咻咻地扭头欲走。此事传开后,大家都嘲笑左宗棠不知变通。可见当时的风气之不正。 慈禧归政光绪皇帝后,离开紫禁城,住进了颐和园。光绪皇帝为了表示孝道,每个月要在紫禁城和颐和园之间跑几个来回,去给慈禧请安。 到了颐和园,光绪不能直接闯进慈禧的寝宫,而是要跪在门外,由太监禀报,请求慈禧的接见。有时候,太监故意刁难光绪,就让光绪在门外跪上半天,自己却躲在门后不去禀报。光绪无奈,只好给门口的太监送银子,免得受其刁难。 连皇帝都要给太监送银子,可见当时的风气之不正。 这些太监的所作所为,慈禧不知道吗?她当然知道。但是,慈禧是一个特别有”人情味“的人,很懂得笼络人心,只要你对她忠心耿耿,其他的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负责给慈禧做饭的御膳房,本来只买了3只羊,却上报买了300只羊。后来,此事被人告到了慈禧面前。慈禧觉得御膳房有点过分,就把管事的叫过去,询问此事。 结果,管事的一点也不隐瞒,而是说道:老祖宗吃用,奴才们也跟着吃点。 听管事的太监这么说,慈禧居然乐了,再未追究此事。 有了慈禧的纵容,太监们可不放开胆子捞银子吗?你瞧晚清的那些大太监,不管是李莲英还是小德张,哪一个不是金玉满堂? 可见当时的风气之不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