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诗词歌赋对联 2017-11-21

这里一次把艾灸说个清楚。


1灸法,外用疗法之首!

  灸法,自古就是排在各种体外疗法之首的。各种经典以及医谚对于灸法的记载,赞誉,比比皆是;“针之不及,汤之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俱虚宜用灸。”“七年之病,求诸三年之灸”“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是中医,还是民间,对于艾灸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

1.png

  其实除了汤药,中医最常用的是针,和刺血拔罐。为什么呢?因为“汤者,荡也。”汤药起效很快,比如治疗风寒外感,麻黄汤,桂枝汤是可以做到“覆碗即愈”的。而用针,自古就是用来急救的。比如老百姓都熟知的掐人中,这个穴位本身就是用于针刺急救的,下针以后几秒钟就开始起效。

2.png

  类似的穴位还有很多,比如涌泉,比如十宣(刺血)。刺血拔罐对于很多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当场就可以见效,做完之后疼痛就去掉了。当然体外疗法还有推拿、刮痧、点穴、烫熨、熏蒸、贴敷……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艾灸。为什么呢?《扁鹊见蔡桓公》中有一段话;“疾在腠里,烫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五脏,汤药之所及也。”而艾灸,可以囊括前面所有,无所不至!  


2相比于汤药、针刺,艾灸更适合大众!

  上面讲到的,是中医先贤的见地,也是这些年大家通过总结所得:五脏偏颇,汤药是最有效的,经络问题,针灸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针是针,灸是灸,不可以混为一谈。


  人体的穴位,犹如一个个开关,管着身体的各个部位,气血阴阳。比如说经常讲到的四总穴;“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头顶寻列缺,腹肚三里留。”就好比是四个开关,管着身体相应四个部位的气血问题。

3.png

  但是呢,针在这四个穴位的作用,可补可泻,泻占七成,补占三成。艾灸在这里的作用同样可补可泻,只不过是反过来的;补占七成,泻占三成。


  这里说的,是指悬灸和隔姜灸之类的温和灸,和下针不用补泻手法来讲的。加上手法运用,艾灸也可以强泻,泻到百分百,比如急救时的各种直接灸。针刺也可以补,补到百分百,比如烧山火的强补升阳。

  但是呢,一般来讲,一个开关所控制的气血开度是有定量的。比如说,这个穴位,气血流量应该是一百。那么你用针或者用灸,也只能最大把它调整到一百,而不会超越它的极限(无论是补,还是泻)。因为针灸都是针对气血经络,即便是五脏有了问题,也是通过影响经络,间接影响五脏功能的。

4.png

  但是汤药则不同。汤药直接作用于五脏,它可以把五脏六腑里面某一些脏腑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十倍、百倍的强化,无论是补还是泻!


  相比之下,针和灸,就要安全了很多。我们很少听到有人被误治,死于针刺。死于艾灸的,那几乎就是不可能。对于完全没有经络理论,不懂得配穴原则的入门爱好者来说,仅仅正确的去使用温和灸,就能有七成的作用在补养身体,还有哪种方法比艾灸更适合普通人自我治疗和养生呢?


  我们常说,艾灸,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灸量是艾灸起效的关键,而灸量又包括什么呢?时间,艾条粗细、温度、艾灸方法都可以算是灸量的一部分,在后者条件相同的情况侠,时间就显得颇为关键了,所以,艾灸一定循序渐进的延长时间,这是艾灸起效的关键。

5.png

3要明确,气血对艾灸的重要性!

  我们用针,或者灸,都是为了去引导气血,气血的多少至关重要。有些人气血充盈,不管是艾灸或者下针,就很容易见效,而且很容易彻底治愈。


  比如他本身只是某一条经络出现淤阻,我们只需要按照经络气血流注的方向,去加量加压,冲开淤阻,一个良性循环建立起来,就可以撒手不用管了。


  但是有些人,当时用了很有效,过后就会反复。这就是气血能够冲开淤阻,但是不足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一旦艾灸的刺激消失,淤阻又慢慢的回来了。


  还有一种人,灸好几次都感觉不到任何效果。出现这种情况,排除选穴配穴错误,就是气血极弱,或者淤阻极重的表现了。


  所以,我们常常建议艾灸的同时补气血,尤其是食疗。


  对了,最近很多灸友留言失眠的问题,不妨灸心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涌泉。

6.p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