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静雅轩345 2017-11-22

行香子·冬思

】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

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

1.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2.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衣裙上。

3.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4.故人:指陈襄,字述古。苏轼好友,时任杭州知州。

5.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6.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7.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8.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9.陇:小山丘,田埂。此处指孤山。

【译文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宋制,知州知府总掌郡政,又设通判监政,共商和裁决管内大事。当时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是苏轼的至交诗友。他们都是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排斥出朝,外任地方官职的。这年十一月,苏轼因公到常州、润州视灾赈饥,姻亲柳瑾附载同行。次年正月过丹阳(今属江苏),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柳瑾相别。据宋人傅藻《东坡纪年录》,此词是苏轼“自京口还,寄述古作”,则当作于二月由京口至宜兴(今属江苏)途中,返丹阳之时。

【赏析

《行香子·冬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早期创作的酬赠词作。此词上片追忆与友人陈襄探梅寻春的浪漫情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与陈襄的深情厚谊;下片继续回味自己与友人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全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因此显得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明日词牌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一名“山花子”。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上增三字,移其韵于结句而已。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代表作有李璟词《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摊破浣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