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早期佛道關係的新視點──以敦煌本《靈寶威儀經訣上》為中心
王承文
在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以東晉末年在江南形成的靈寶派與佛教關係最?密切。而這種關係也是近年國際道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古靈寶經中充斥著大量佛教術語和內容,早在南北朝到隋唐佛道之間的激烈論戰中,古靈寶經就一直是佛教激烈攻擊批判的主要物件。在二十世紀的佛道關係研究中,存在著兩種明顯的傾向,一方面,正如日本學者福井文雅所說,“以往研究者著重關心的是發現道教和佛教的相似點”。即強調佛教對道教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內外尚有不少學者至今仍沿襲了中古佛教的立場和看法,用“剽竊”、“抄襲”等描述靈寶經中的佛教內容。
我們試圖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古靈寶經固然充斥著如此大量的佛教術語和內容,但是早期靈寶派究竟是如何認識、看待和回應佛教這種外來文化的?早期靈寶派究竟是以一種什麼立場來吸收外來佛教的?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分辨出古靈寶所體現的究竟是一種具有被動性質的外來宗教的“影響”,還是一種“拿來主義”的主動吸收借鑒;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古靈寶經既包羅為經,整合各種宗教流派,又試圖“超九流,越百氏”的教義特點;也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認識中古早期道佛之間關係複雜而隱秘的關係史。而敦煌本古靈寶經佚經《靈寶威儀經訣上》,則為我們重新認識早期佛道關係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通過考察我們認為,早期靈寶派在大量借鑒吸收佛教的同時,其實更體現了極為鮮明的“文化本位立場”。它堅持佛教只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個分支,靈寶經是高於佛教的,是宇宙中最高的道。早期靈寶派甚至試圖將佛教徒納入其經教的傳授範圍。而靈寶經的這種思想既與漢晉天師道內部“老子化胡說”的演變有關,亦與早期上清派有關。古靈寶經對佛教的兼融與超越,極為典型地體現了歷史學家陳寅恪所說的“道教之真精神”。
由於古靈寶經這些典型材料的絕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唐初佛道論戰中即已被刪改,致使早期靈寶派這一立場和思想長期隱晦不彰。但在《靈寶威儀經訣》等一些較早的敦煌寫本中卻有相當保存。同時,我們認為,國際道教學界將敦煌道經寫本稱為“民間典籍”並與《道藏》中所謂的“規範道教經文”相區別也是值得商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