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这个谚语遭到了权威数据分析的挑战。有学者表示,早睡早起就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废话。
牛津大学教授Paul Kelley的一项研究表明,10岁的孩子晚上自然睡醒的时间是6点半,16岁时是8点,18岁时则是9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睡眠时间。对于一些孩子,7点叫醒他们,相当于把50多岁的老师在4点半叫醒。
Paul教授表示,10岁儿童在上午8:30之后才能专注地学习,16岁的青少年在10点之后开始学习才能有最好的效果,大学生应该从上午11点之后开始学习。只要学校能够按照这个模式去安排授课,学生的成绩至少会提高10%。他以前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在他将上学时间从上午8:30推迟到上午10点之后,获得高分的学生人数增加了19%。
现在的青少年,生物钟设定基本上是在午夜时分才会产生困倦的情绪,这个时候自然地去睡觉,然后睡到上午10点左右。这样才能确保这些年轻人的精神完全清醒、注意力集中。
Paul教授并不是唯一一个提出早睡早起存在问题的学者,之前美国儿科学会同样表示,早睡早起这种事情,对于学习没什么益处。该学会曾建议,初中和高中将第一堂课开始时间推迟至8:30或者更晚,并建议睡8.5至9.5小时,使学校课程时间安排和青少年的自然生物钟协调。
为了验证自然生物钟能否促进学习,牛津大学对英国100家学校,几万学生展开了调查。为配合这项调查,这些学生都是从10点开始上课。调查结果预计将在2018年公布。
睡不够,不够睡,已经成了很多国家青少年面临的严重问题。有的是因为娱乐生活过于丰富,但是大多数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睡眠不足。这样对于学习效率影响十分严重。
Pual教授认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是违背生理节奏的,而且是十分不合理的,早睡早起会影响学习、工作效率。强制规定的上班时间和人体本身的自然生物钟存在分歧,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强迫自己的身体早睡早起,这对他们的工作表现、情绪和精神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他说,55岁以下的成人的工作时间应在上午10点,而不是9点。10点之前开始工作可能导致员工生病、疲惫不堪、倍感压力。
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在二月份海报道了一项科学研究结果,有40%的人在生理上不适合早睡早起。他们将人细分成了两种类型:早上容易兴奋的人和晚上容易兴奋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起鸟和夜猫子。
早起鸟类的人群,在早上效率更高更能掌控自己,无论是情绪还是思维。这类人在早上效率奇高,但是到了晚上,往往开始思绪混沌,精神萎靡。
夜猫子的黄金时间则在晚上,这个时间段他们思绪发散,精神集中,情绪兴奋。相反,早上他们根本起不来床,强迫自己起来,也只能是浑浑噩噩的浪费时间。
对于人体控制睡眠的机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是由两套系统决定的:一套是调控睡眠需求的睡眠内稳态,它决定你活跃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另外一套系统,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生物钟。它们在能否和谐还是个未知数,尤其对于“夜猫族”来说,由生物钟决定起床,可能使人处于干扰生理规律的状态而在低效中度过每一个困倦的早晨。
“早起鸟”还是“夜猫子”是否由基因决定?据睡眠专家尼尔.斯坦利称,已经有6种基因被认为和睡眠类型有关。举个例子,有一个名为DEC2的基因有独特功能:它的表达受到生物钟的调节,而表达出的蛋白质又会反过来影响睡眠的时长。
基因是人体自带的一种固有天赋,强迫改变的话,比如,作为早起鸟的你,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夜猫子,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强迫自己这样去做,换来的结果就是,注意力消散,精神不集中,长时间下来就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缓慢等一系列症状。
那么,晚睡能变聪明吗?不,只是聪明人睡得晚。从科学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夜猫子型的人更习惯用右脑从事创造活动,而早起鸟型的人更擅长用左脑从事逻辑思考。进化心理学家金泽哲认为智商高的人更能适应晚上的工作节奏,不过把控各种因素之后,由于智商差异造成的睡眠时间早晚也比较微小了。
晚睡也需要睡得好。有些人每天只睡4-5个小时,依然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比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工作日时间里,每天晚上只睡4个小时,白天依旧可以保持极高的工作状态和旺盛的精力。
2012年美国癌症协会公布了一项长达6年的大型研究结果,通过追踪,发现死亡率最低的是每晚平均睡7个小时的人,名列第二的人每晚平均睡6个小时,而人们传统认知中的“8小时最佳睡眠”拥有者竟然比每晚睡七小时的人死亡率高出12%。另一项哈佛的研究证明,每晚睡9-11小时的人会产生记忆障碍,而且比坚持睡8小时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心脏病。所以,睡得多,不代表睡得好,更不代表身体好。 早睡早起这句谚语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具体情况还要取决于基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