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靠骑射打天下?你可能被忽悠了!

 一葉一如来 2017-11-26

 

(图)八旗是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


大家脑中可能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那就是明末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清,是靠骑射起家,并最终建国入关、一统天下的。八旗劲旅善骑射、大清马背上得天下,恐怕很多人都对此深信不疑。但其实,大家是被忽悠了!八旗军善战是不假,但靠的并非是我们以往认为的马上功夫。相反,他们之所以能够打得明军落花流水,除了明军自身的问题外,完全是凭步战和火器让对手闻风丧胆的!


这是真的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一话题。


首先,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满清重视骑射,并不等于满清是靠骑射起家、打天下的。


认为满清是靠骑射起家的人,总会拿出以下证据,一是清太宗皇太极曾经说过:“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清太宗实录》)二是清世宗雍正也曾讲:“凡满洲,以骑射为本……须马上射箭放枪,诸令兵丁加以熟悉。”(《清史稿》)说的都这么明显了,难道满清还不是靠着骑射纵横天下的吗?先不说这究竟对不对,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以下史料:





“本出自寒家,为人麤略,有武勇,善骑射。”(《三国志·吕布传》)


“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旧唐书·高仙芝传》)


“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元史·刘整传》)


(图)电视剧《美人无泪》剧照


明白了没?其实重视骑射与是靠骑射起家、打天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论哪朝哪代,说一个人武艺高强,都要来一句这哥们“善骑射”。可见冷兵器战争中,无论什么年代、哪个国家,都把骑射当成军事训练的重点,骑射好不好,直接反映出一员武将乃至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强不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武将、军队都是靠骑射打天下的。不仅中国是这样,古代日本也是以善不善骑射作为选拔优秀将领的必要条件,但你能说日本武士是靠骑射打天下吗?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一个人武功高不高,是看你骑射怎么样,马骑得多好,箭法有多高超,而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会飞檐走壁、七十二绝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两人在马上大战三百回合,那不过是小说家编故事而已。真打起仗来,双方都骑着马高速向对方冲来,用不了几个回合就会高下立判,不可能打三百回合还不分胜负。真那样的话,人没累死,马先累死了。


回到满清是不是靠骑射起家这个问题上来。其实,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出身山林的渔猎民族,并不是突厥、契丹、蒙古那样的游牧民族。由于不占据大草原等马匹产区,直到吞并蒙古诸部后,八旗军中专职骑兵的比例才逐渐高了起来。这之前,八旗军中以步兵为主,而建州卫本身也是出重步兵的地方,八旗军中最早闻名天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铁头子步兵。所以,所谓八旗子弟善骑射、满清皇帝重骑射,其实是说明满清也和别的朝代一样,极其关注官兵们的骑射训练以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告诫子孙不应荒废武事,从而废弃尚武精神,而不是说满清靠骑射起家,更不能推出八旗军马上功夫天下无敌。


那么,既然不靠骑射,八旗军靠的又是什么呢——步战。


(图)电视剧《美人无泪》剧照


前文说到,征服蒙古诸部后,八旗军中骑兵的比例才开始高起来。这之前,八旗兵的本职其实是步兵。当然,这种步兵不是说行军打仗全靠两条腿的那种步兵,他们也乘马,但不是骑马作战,而是骑马行军以节省长途跋涉时的体力消耗。待到开进到作战区域后,便下马步战。明末重臣徐光启就曾说:“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而谈东事者但以为长于弓马而已。”(《皇明经世文编》)“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与明军作战时,清军皆以步兵发起冲锋,先破坏明军布置的拒马等障碍,然后低进厮杀。而清朝方面的相关史料对此也有清楚的描述,征服乌拉部时: “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见两军之矢如风发雪落,声如群蜂,杀气冲天,心中燥甚,遂杀入。诸王臣军士皆奋勇冲击,兀喇兵遂败,十损六七,其余抛戈弃甲,四散而逃。满洲兵乘势飞奔夺门,遂取其城。”(《清太祖实录》)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面对明军还是其他女真部族,八旗军都是通过下马交战打硬仗的法子,击败强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满清重甲步兵正面交战的能力其实是非常强悍的。


长期与建州女真对抗的叶赫部首领曾说:“虏(指努尔哈赤)步战强,,马战弱,虏步战强于北军,我畏奴步,奴畏我骑,力相抗也,技相敌也。”由此可见,相比于建州女真,倒是叶赫部更擅长骑射。


(图)电视剧《美人无泪》剧照


举一个实战的例子:在明清的浑河之战中,明军修了大量防御工事, “明步兵三万扎营布阵,列枪炮三层。而后立之明骑兵,率先溃逃,其步兵仍不退。于是,随诸贝勒之精兵,从容列阵,呐喊奋射而进。明步慌退,望城而奔。明人马落入城东门外壕水中,死者堆积。”(《清太祖实录》)看完以后还需要做别的解释吗,明军之败,不是败于八旗铁骑,就是败于八旗的步兵冲锋,反倒是明军阵中有着数量不少的骑兵部队,甚至还有精锐的关宁铁骑。但是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军心和士气才是取胜的关键,面对英勇善战、前仆后继的八旗步兵,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的明军焉能不败?这一幕,倒是像极了清末的时候,已经大量装备火器,且骑兵比例很高的清军,面对如同叫花子般的太平军时,竟也一触即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所以说兵种也好、装备也好、战法也罢,都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主导胜负的第一因素,永远是人。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八旗军火器。


熟悉明清历史的人们普遍认为,明军的火器水平是相当高的,即便明朝末期,明军的火器水平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火器是明军的“杀手锏”。反观八旗军,则在火器上完全不行,直到孔有德等“三顺王”归降后,八旗军的火器才有了起色。其实,这是标准的大错特错。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八旗军的火器就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装备数量也非常之大,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与之作战的明军。只不过在袁崇焕引进红夷大炮后,八旗军在重型火器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不足。


(图)电视剧《美人无泪》剧照


由于曾长期在明军中服役并担任军官,努尔哈赤对明军的各种先进火器是非常了解的,他也十分清楚这些“高科技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故而努尔哈赤非常重视八旗军火器部队的建设,在还没有公开反明时,他便利用“职务之便”给建州女真储备了大量的火药和制造火器的原材料,史料中就有他通过走私,以貂皮、东珠、人参换取硫磺、硝石的例子。“三顺王”归降前,八旗军不仅组建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甚至还有完善的火器制造、加工体系,能够批量为前线提供优质的火器装备及弹药。每当缴获明军先进的火器时,努尔哈赤会第一时间命人予以研究并进行仿制,以便尽快使其装备部队。《满文老档》、《清太祖实录》等有关记载表明,到萨尔浒大战前,八旗军中使用火器的官兵比例已经等同于明军,而且这些官兵人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能很好地与己方步兵、骑兵进行配合。在辽阳、沈阳之战中,八旗军甚至使用了步炮协同的先进战术,这是明军无法比拟的。后期的明军由于贪腐成风、训练懈怠,即使装备了大量火器,也无人善用之。一到开战,官兵们只是放一下枪炮敷衍了事,随即便大踏步地向后撤。辽阳大战中,明军与八旗军用火器相互对射仅仅两轮,便全军溃散。这样的军队,就算武器装备再先进,也只是给敌人“送大礼”罢了。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那段历史又有了进一步了解了吧?每当谈起明末清初之事,明军崩溃之迅速、明朝崩塌之彻底,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装备如此先进的明军,会败于以冷兵器为主的八旗军?其实,这时的明军,已非当年万历抗倭援朝之役时的那支百战雄师。常年永无休止的内斗和相互倾轧,早就把明军祸害得不堪一击了。那些号称“以死报君王”的文官们,宁可置前线战况于不顾,也要先斗倒身为统兵将帅的政敌;宁可就部队的装备与粮饷相互扯皮、拒不发送,也要保住本集团的利益,把银子往自己包里装。再加上皇帝无能、军队内部的fu败和军事制度弊端的凸显,大厦将倾,无可挽回也!

 

*作者:林森,字天俊。鱼羊秘史签约作者。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擅长用故事刻画、分析历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谁将主宰未来天空》《金戈铁马之两宋烽烟录》《盛世余光》等历史、军事类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