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创作力旺盛的导演,吴宇森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出片频率。 从1973年的处女作《过客》,到2003年的《记忆裂痕》,三十年间,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到两部的新片上映。 最近,其新片《追捕》又在全国上映了。 影片改编自西村寿行的小说《涉过愤怒的河》,由张涵予和福山雅治担纲双男主。 1976年日本就曾拍过一版,由高仓健主演。但吴宇森只沿用了原作的片名和人名,除却,几乎是全新的内容。 这已经不是吴宇森第一次向经典致敬了。 他的成名作《英雄本色》就是翻拍自1967年龙刚导演的《英雄本色》(原版主演是谢霆锋的老爹谢贤); 但改动同样非常之大,将原本的写实风格,彻底改成了浪漫主义风格。 《追捕》是自《记忆裂痕》以来,吴宇森时隔14年再度导演枪战戏。 此时的他,已经71岁高龄了。 有趣的是,上周《英雄本色》的修复版又在全国重映。
狄龙+周润发+张国荣。
即使这片子的每一个场景都已经烂熟于心,但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经典组合,鱼叔依然被感动到想飙泪。
往昔荣光,无以复刻。 谈到吴宇森,都绕不开「暴力美学」这四个字。 「暴力美学」一词起源于美国,却因吴宇森而成熟。
《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在这一系列经典作品中,吴宇森以东方美学的角度重塑暴力,以极具风格化的处理为电影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
吴宇森因此赢得了「东方暴力美学之父」的称号。
谁还没个年轻的时候呢 国内外的评论界和学术圈,都喜欢把香港的吴宇森、美国的昆汀、日本的北野武、韩国朴赞郁进行横向比较。
事实上,昆汀本人就是吴宇森的狂热粉丝。
那些典型的「吴氏元素」:教堂、升格镜头,以及极具仪式感的暴力场景,都在昆汀的影片中被大量借鉴。
在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昆汀为吴宇森颁发终生成就奖。
昆汀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的挚爱,吴宇森。 被好莱坞当成宝贝般宠爱的昆汀,在偶像吴宇森面前也兴奋地宛若一个小粉丝。 其实吴宇森对世界电影的影响,远超乎我们想象。 《罪恶之城》的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是吴宇森的忠实粉丝,曾承认自己的早期作品《杀人三步曲》就是受了《英雄本色》的启发。 《美国队长3》的导演罗素兄弟,说自己是看着吴宇森的电影长大的。 甚至连《使命召唤7》里的主角设计,都是参照「手持双枪的周润发」。 《银河护卫队2》的导演詹姆斯·古恩,也是吴宇森的迷弟,自称是吴宇森让他爱上了电影。 他说,你们认为我拍的是超级英雄,其实都是从吴宇森和一众港片里学到的。 《X战警》《王牌特工》的导演马修·沃恩,直接在《海扁王》中,以赤裸裸的台词向吴宇森致敬。 还有阿汤哥、尼古拉斯·凯奇、《亚瑟王》《人类之子》的男主克里夫·欧文,《绝望的主妇》中的性感园丁杰西·麦特卡尔菲……都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是吴宇森的超级粉丝。 日本国民男神福山雅治之所以接拍《追捕》,也是因为他本人是吴宇森的铁杆粉丝,直言完全无法拒绝吴宇森的魅力。 所以当1993年吴宇森进入好莱坞发展的时候,立马接到了各路大咖抛来的橄榄枝: 约翰·特拉沃尔塔、尼古拉斯·凯奇——《变脸》
阿汤哥——《碟中谍2》
数好莱坞成就最大的华人导演,一个是李安,另一个就是吴宇森。
尽管如此,「暴力美学」并不足以概括吴宇森的全部。
「动作教父」是对吴宇森的褒奖,也是对他认识的局限。
在激烈的枪战、飙车、爆炸、肉搏之外,吴宇森更关注的是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与人性关怀。
《英雄本色》中,宋子豪永远把兄弟情和友情放在第一位,小马哥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都是出于一片忠诚。
《喋血双雄》中,杀手小庄因为误伤珍妮而退出江湖,后来又为了筹钱治她的眼睛重出江湖。
《纵横四海》中,阿海、阿占、红豆三个最浪漫的江洋大盗,警匪打闹只是外壳,友情和爱情才是最打动人的部分。 可以看到,吴宇森的主角虽然往往是贼、黑社会一类的人物,但他们行为的出发点却是基于情义、道义、信义这些儒家道德伦理之上的。
这一点,其实跟中国武侠电影是一脉相承。
吴宇森师承武侠电影大师张彻。
旁边那位白面小生是嫩的出水的狄龙! 只不过师傅张彻电影中的武林侠客,变成了风衣墨镜的都市枭雄;舞刀弄剑的冷兵器对决,变成了爆炸轰鸣的热兵器火并。
武林江湖的「侠义精神」,被移植到「警匪江湖」中大放异彩。
而且由于形式的娱乐性和题材的现代性,后者更容易被观众所认可,被市场所接纳。
反过来理解,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新世纪以来中国武侠电影会陷入日趋没落的尴尬状态。
对「侠义精神」的传承,让吴宇森的电影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质。
他的电影中虽然大量呈现暴力镜头,但却不是以残忍、疼痛取胜,而是经过抒情化、修辞性的处理。
那些极具仪式感的布景、舞蹈般的动作、慢镜头的特写,以及悲壮的 BGM,都在消解暴力的真实性。
当好莱坞电影在尽可能把暴力拟真化,提升逼真感的时候,吴宇森却在反其道而行,通过浪漫化的镜头处理,拉开观众与电影的距离。
仿佛是在告诉观众:再残酷的故事,也都只留在电影里。
身为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却恰恰在以自己的方式消解、淡化暴力。 「赎罪」是吴宇森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身为基督徒,吴宇森深受爱、罪恶及救赎等宗教观念影响;同时,他又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儒家伦理的熏陶。
吴宇森5岁就随父母移居香港,家境贫寒,从小在贫民窟长大,目睹了无数现实的暴力。
那时候他经常被人欺负,打完架只有两个去处:一个是教堂,盯着十字架发呆;另一个是戏院,偷偷地看电影。
在吴宇森看来,呈现暴力是为了反暴力。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杀戮过后必将迎来和平。
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即使是再血腥、再惨烈的场景,也不会失去人性的慈爱与悲悯。
这才是「吴氏暴力美学」的真正精髓。
吴宇森拍电影拍了五十年,早已把生活融入电影,把电影当做生活。
《英雄本色》中,那个咬着牙说「我失去的就一定要拿回来」的小马哥,就是当时饱受质疑的吴宇森本人的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