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推拿创始人:胡秀璋教授胡秀璋(1914~1984)天津人,早年在京都受业于河北高阳七代世传推拿大师安纯如先生门下,潜学腹部按摩,胡氏勤奋好学,刻苦训练,颇得安老真传。而后又拜河南开封府石汉卿老先生为师,学习外伤按摩,并潜心尽收历代推拿著述,勤求博采,—撷取众家手法之长,不断丰富自己的治疗手法,临床应用疗效显著。1938年回津业医,运用腹部按摩治疗脏腑疾病,屡起沉疴。曾以“手法微妙,着手成春”在京津之地享有盛名,深受医学界推崇,形成“胡氏腹部按摩”的学术流派。1958年胡氏参加天津中医学院工作,曾历任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中医学院副教授,按摩教研室主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按摩科主任等职。曾著有《推拿学讲义》、《腹部推拿学简编》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亲传弟子百余人,遍及全国各地。学术思想(一)重视脏腑经脉胡氏虽承安纯如先生世传经验与一身,但不以为资本,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主张重视脏腑经络的研究,尤其对冲脉有独到见解。胡氏认为五脏六腑就其所居处的位置而言,虽然分居于胸腹之中,然而位于胸中的心、肺二脏却于腹中的小肠、大肠二腹,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腹部不但直接囊括了脾、肾、肝三脏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而且位于胸中的心肺二脏也与腹部有密切的关系。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为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均与腹部有密切关系。奇经奇经中的冲、任、督三脉,同起于少腹胞中“一源而三歧”;带脉缠腹束腰;阴阳二维,二脉的循行、分布也与腹部关系密切。故胡氏强调推拿医师必须精通脏腑经络,并且对冲脉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冲脉起于少腹胞中,上行则“渗诸阳”,下行则“渗诸阴”,含蓄了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的气血,故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之海”和“血海”。胡氏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于冲脉主干内,位于腹部前支的伏冲之脉上,筛选出上腕、中腕、下腕、神阙、气海、通谷、阴都、石关、气冲等九个穴位。其中上、中、下腕、神阙、气冲穴是任脉主干位于腹部的穴位;通谷、阴都和石关穴,是足少阴肾经位于腹部的穴位,也是冲脉寄附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气冲穴虽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然而却又为冲脉之起始部。故此胡氏认为:冲脉的循行和足少阴肾经及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均与人体先后天之气的经脉密切相关。说明腹部推拿所按压的穴位,是在冲脉主干位于腹部前支和任脉主干位于腹部的穴位上进行。其所选用的任脉的穴位,则是由于冲任二脉一而二歧的缘故。腹部推拿正是通过伏冲之脉直接影响冲、任、督、胃四脉的功能,进而对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气血发生影响,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取得治疗脏腑经脉极其相连的组织器官疾病之目的。从而进一步说明了虽然手法只作用在腹部,但基于十二经脉流通后可促使五脏六腑的滋生和恢复,因此腹部推拿可治疗全身性疾病。胡氏的论点得到了验证,至今仍运用于临床。(二)以气调气手法妙用胡氏在腹部推拿手法上,极为注重气与力结合运用,提出了心、意、气、力和医生自身的正气,攻伐患者的邪气的论点。二者结合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经络、穴位或部位上,用以激发和调整患者体内的经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用以保持机体气血的调和及阴阳的相对恒定。胡氏在腹部推拿中强调指出,盲目用力过大的手法,会导致气乱,甚至伤正气。所以始终遵循“按摩勿释,秽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宗旨,告戒我们在治疗中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手法都要按要领去做,尤其是姿势和手法的正确运用是得气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作到“一旦临证,机融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方能达到预期效果。(三)强调自身的气功锻炼胡氏认为要根据手法特点选练功法,可增强自身的体质,积累真气,补充发挥手法中“力”与“气”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效果。当代推拿名师非常注重练气与推拿的结合,正所谓“运气推拿”、“气功推拿”,也是推拿专科的必备条件。胡秀璋教授所传授<按摩口诀>古人留下按摩经,一般手法人不明,人身经络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络通,周流一日零一夜,气滞血凝病即生。肿痛有余古来理,酸麻之间气血行,不用汤药来导引,按摩顺得手法平,手法深浅按住病,重按轻抬要少停。余今按摩已多载,酿作歌诀传後生,学者如能明此诀,疗病犹如火化冰,庸医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术看轻。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後一程行,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平肩大筋真气聚,捏此开通气血行,脊骨旁边一寸五,此是太阳膀胱经,两条大筋伸手捏,上下抓著筋有声,内连五脏与六腑,风寒暑湿尽皆通。伸手抓到肾俞穴,按之大痛穴为真,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见功。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术定非轻,肾旁左右名带脉,大筋揪起痛更憎,能降胁下阴阳气,六脉调和甚分明。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两旁,伸手连揉数十次,背气相通到腿上。承扶闭结用脚踩,此穴阴股绾中央,腿上酸麻气血降,患者不觉细参详。阳陵泉在膝外侧,振动小筋痛难当。承山能治五脏病,伸手摸捏痛非常。踝上大筋著力起,疼痛难言不要忙,此穴能调周身气,寒火腹痛立消亡。按摩能调阴阳气,总使气血归位乡,运妙手功胜良药,著手成春变安康,救灾济世行方便,存仁施德寿延长。【此训为先师胡秀璋教授所传授,余结合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如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