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十大悲情女(3)伏皇后:大汉天下沦亡的牺牲品

 金色年华554 2017-11-28

上一篇我们讲了汉献帝的董贵妃,在三国乱世遭到何等悲惨的命运。然而悲惨的又何止是她?连母仪天下的伏皇后,也逃不脱被诛杀的不幸。

伏皇后和董贵妃,是陪伴汉献帝身侧的两个女人。伏皇后的进宫,比董贵妃更早,而去世更晚。因此论陪伴汉献帝的时间,伏皇后是董贵妃的数倍以上。

伏皇后名叫伏寿,是诸葛亮的老乡琅琊人。她的祖先伏湛曾经当过大司徒,父亲叫伏完,母亲是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论辈分,汉桓帝是汉献帝的堂叔公,伏完是汉献帝的表姑父,伏皇后跟汉献帝,是拐弯抹角的表兄妹。

三国十大悲情女(3)伏皇后:大汉天下沦亡的牺牲品

190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兵荒马乱之际,伏寿小姐被收进皇宫。作为名门望族的闺女,又是皇帝的表妹,她一进宫就是贵人,从此开始和汉献帝二十余年的相伴生活。后来王允、吕布杀死董卓,李傕、郭汜攻克长安,杀死王允轰走吕布,在这连番的变乱中,她始终陪伴着皇帝丈夫,承受一波又一波的动荡。

195年李傕和郭汜在长安厮杀,伏贵人连同皇帝一起,被李傕劫持到军营中。白天,两军交战的喊杀声仿佛就在帐外响彻,夜里,御帐四周都是士兵叽里呱啦的西凉口音,还夹杂着羌人、胡人的语言。物资供应也很匮乏,就连皇帝左右的侍从,粮食都不够吃。

日子过得这么窘迫,大家总得寻点别的乐子。于是四月里,在李傕的军营之中,被软禁的伏贵人,正式册立为皇后!这大概是汉朝几百年里面最寒酸的册立皇后礼了。

三国十大悲情女(3)伏皇后:大汉天下沦亡的牺牲品

到了六月,李傕郭汜暂时休兵,皇帝、皇后也被释放,并且和从郭汜营中逃出来的大臣们汇合在一起。但夏天一过,李傕、郭汜又联合起兵杀了过来。虽然得到了杨奉、董承等人的保护,汉献帝夫妇还是异常狼狈的奔走。十二月,保护皇帝的军队两次被叛军击败,死伤无数,文武百官和宫女太监,大都被乱军杀死。伏皇后由哥哥伏德搀扶着,一瘸一拐的奔走在溃败的队伍中。

乱军之中,伏皇后还和董贵妃家发生过冲突。当时伏皇后手里拿了几匹绢帛,董承竟然命令自己的手下持刀抢劫,为此还杀了伏皇后的仆人,血都溅到伏皇后的衣服上了。以董承堂堂国戚至尊,居然为抢几匹布杀人,也足见当时乱到什么程度。

好容易找了一艘船,用绢帛裹着皇帝的身体,慢慢坠下船去,伏德背着皇后跳下船。然后才渡文武百官。有人等不及,跳下水攀着船舷想要强渡的,船上的人就拿刀剑砍手,砍下来的手指头都堆在船舷内侧,血肉森然。

过河去之后,大家找了一辆牛车给皇帝皇后,在茅草房子里面设立朝廷,皇帝和大臣开会的时候,士兵们就趴在篱笆上围观,还互相打闹,开玩笑;护驾的将军们推荐了很多伙伴当大官,于是用石头做成印章,拿锥子随便刻画几笔就算封官。最严重的是没有粮食,皇帝和伏皇后也只有粗粮果腹,百官和宫女能找到野菜野果填肚子就已经算上上大吉了!

这就是伏寿同志皇后生涯的开端。

直到第二年,曹操出兵保驾,迁都许城,皇帝一行才算有了暂时的安身之处,起码吃穿有了保障。

稍事安定之后,皇帝任命岳父伏完为辅国将军,掌握大权。但伏完是个深沉稳重的人。他知道现在的实权人物是曹操,自个又没有力量和才干对抗曹操,身居高位反而会带来祸端,因此他辞去了这个职务,而改任中散大夫。

这一点,付完倒是挺能明哲保身的,与董承完全不同。

到公元200年,曹操杀死了董贵妃。对伏皇后而言,就是兔死狐悲的心态。曹操今天可以杀董贵妃,明天为什么不能杀皇后呢?更何况汉献帝的衣带诏已经暴露了,君臣关系彻底到达冰点,汉献帝自己又敢说保全到什么时候?

因此自从董承、董贵妃死后,伏皇后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奸贼曹操。而曹操何等枭雄,又岂能让她得手?

到公元214年,矛盾终于总爆发,这就是《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伏皇后为国捐躯》

书中说,曹操当时越发飞扬跋扈,甚至当面说出“陛下出此言,外人闻之,只道吾欺君也”这种公开打脸的话。而汉献帝则说:“君若肯相辅则幸甚;不尔,愿垂恩相舍”这种话来反打曹操的脸。汉献帝更听说曹操想要自称魏王,早晚必将篡位,于是忧心忡忡。

伏皇后自告奋勇,写一封密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请伏完设法除灭曹操。汉献帝担心再遭到董承那样的结局,伏皇后却慨然道:“旦夕如坐针毡,似此为人,不如早亡!”坚定了汉献帝的决心。

三国十大悲情女(3)伏皇后:大汉天下沦亡的牺牲品

自董承事件之后,曹操加强了对汉献帝的监视,国戚、大臣想要见皇帝都很困难。伏皇后写了一封密信,找来一位忠诚的太监穆顺,请他把密信偷偷带出禁宫,送到伏完府上。

伏完看了伏皇后的信,想出一条计策:由汉献帝下密诏,令江东孙权、西川刘备两处同时起兵讨伐曹操,使得曹操疲于奔命,外出迎敌,然后伏完再联络朝中的忠义之臣起事,内外夹攻。

想出计策后,伏完写了回信,托穆顺带回宫中。

客观说来,伏完这条计策很不错,比起董承寄希望于暗杀的孤注一掷来说,孙权、刘备的起兵,恰好是命中了曹操的软肋。然而在皇城之中商量这种掉脑袋的大事,频繁书信往来,这不是找死么。

穆顺出宫时候已经被曹操的密探发现,等穆顺赶回去时,曹操亲自就在宫门外等着。穆顺虽然忠心耿耿,毕竟没受过专业的间谍训练,他的密信藏在头发里,结果被曹操搜了出来。

伏氏父女的计谋,完全败露了。

曹操勃然大怒:想不到啊想不到,你伏氏也要步董氏的后尘!他连夜点起三千甲兵,把伏完家满门老小都拿下,顺带搜出了伏皇后写的亲笔书信。第二天,又命御林将军带兵进攻,收了伏皇后的玺绶。

接下来,一出比杀董贵妃时还要惨烈的闹剧再度上演:

是日,帝在外殿,见郗虑引三百甲兵直入。帝问曰:“有何事?”虑曰:“奉魏公命收皇后玺。”帝知事泄,心胆皆碎。虑至后宫,伏后方起。虑便唤管玺绶人索取玉玺而出。伏后情知事发,便于殿后椒房内夹壁中藏躲。少顷,尚书令华歆引五百甲兵入到后殿,问宫人:伏后何在?”宫人皆推不知。歆教甲兵打开朱户,寻觅不见;料在壁中,便喝甲士破壁搜寻。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歆叱曰:“汝自见魏公诉去!”后披发跣足,二甲士推拥而出。

且说华歆将伏后拥至外殿。帝望见后,乃下殿抱后而哭。歆曰:“魏公有命,可速行!”后哭谓帝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甲士拥后而去,帝捶胸大恸。见郗虑在侧,帝曰:“郗公!天下宁有是事乎!”哭倒在地。郗虑令左右扶帝入宫。华歆拿伏后见操。操骂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时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也。后人有诗叹曰:“曹瞒凶残世所无,伏完忠义欲何如。可怜帝后分离处,不及民间妇与夫!”

按照古代伦理,君臣如父子,皇后是一国之母。如今一国之母,竟被从墙壁夹层中揪住头发拖出来,向臣子哀求饶命,也被拒绝。这样的耻辱,实在比死更甚。这一段故事,也是《演义》中汉魏对立的巅峰。曹操对伏皇后这种虐杀,不但全无人臣之礼,且已到了令人发指打的地步。而直接参与这一事件的华歆,尽管他当官还是颇有政绩的,也由此成为大家唾骂的对象。

不过,《三国演义》里记叙这段故事,和历史真相也有些不同。

历史上,伏皇后之父伏完,其实与董贵妃之父董承不同,一直小心谨慎,惯于隐忍的,既不会出头去争权夺利,也不会出头去剪灭奸贼,而只要老老实实保住身家性命就好。

历史上,伏皇后确实有给父亲写信要杀曹操,但不是发生在214年曹操称王之前,而是在200年曹操杀死董贵妃之后不久。伏皇后目睹曹操的凶残跋扈,立刻给父亲伏完写信告知此事,希望父亲能够设谋除掉曹操。

可是伏完哪里敢去摸曹操的老虎屁股。他接到女儿的信,看完就看完了,一直不敢采取行动。

这么着,从200年伏皇后写信,到209年付完伏完病逝,这位国舅爷都一直按兵不动,保全了天年。

没错,付完并没有因为这封信而被曹操杀,他是寿终正寝的。

伏完死后又过了五年,到214年,伏皇后的这桩密谋居然被泄露了!

按说,此时距离皇后写信已经14年,这件事情到底怎么暴露的呢?或许某个当初知晓此事的付完心腹被曹操收拾,酷刑逼供招了;另外一种大可能,就是伏完虽然没没有采取行动,她也没有销毁女儿的亲笔书信,结果多年后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中。

这后面的情节,历史和《演义》记叙差不多。曹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把伏皇后废黜之后杀害,华歆进宫从墙壁夹层拖出伏皇后,以及汉献帝的哀哭,基本都是真实的写照。

三国十大悲情女(3)伏皇后:大汉天下沦亡的牺牲品

当然,伏完本人当时已经死去几年,曹操自然来不及砍他的脑袋了。他只能将伏家一百多人满门抄斩。

董贵妃和伏皇后一前一后,都为曹操所杀。连同她们怀着的和生下的三个孩子,也都做了殉葬。末世帝王家的夫妻,确实未必赶得上民间夫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