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佩金与《闻川志稿

 天一角458 2017-11-28

  唐佩金与《闻川志稿》

  
N王金生  陆晓勤

 

  唐佩金(1858-1929),字暎荪,号印生,也作印僧,秀水闻川(今秀洲区王江泾镇)人。

 

  唐佩金是清末民初的诗人、书画家。在持之以恒的刻苦勤学下,在同乡杨利叔(象济)、陶古山、李子远(道悠)、沈蒙叔(景修)等老前辈的指点下,青少年时代的唐佩金就以诗书画扬名遐迩。中年以后,为官之余的他曾在王江泾镇上的射襄桥西面构筑小桃花庵作为休憩之地,并把自己的书房取名“求有益斋”。唐佩金著有《闻川缀旧诗》、《献曝亭剩稿》五卷等,另外还编纂了二十卷的《闻川志稿》。

 

  在小桃花庵,唐佩金与亲朋好友品茗呷酒、吟诗作对,怡然自得。他还请友人将自己的生活情状描绘成图画,请文人骚客在画卷上题写诗词。清代王江泾学者沈蒙庐曾为之撰写了纪念性的文字,生活是惬意的,唐佩金自己也吟出了“宗法传灯在,归来筑小庵。桃花开冷落,旧梦忆江南”的美丽诗句。

 

  唐佩金与《闻川志稿》

 

  据《闻川志稿》的参校者,清末民初诗人沈云桂(原籍秀水王江泾,后随父迁居吴江盛泽)在《闻川志稿》的序可知,《闻川志稿》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仲春前。由于种种原因,这部有关王江泾的地方性志书当时并没有完整出版发行,所以一直以“志稿”名之。

 

  据流传至今的前四卷本《闻川志稿》目录可知,完整的《闻川志稿》应该有二十卷,但那时实际出版的只有前四卷。四卷本《闻川志稿》是由当时十五嘉兴新泰印刷所承印。而完整的《闻川志稿》二十卷内容,内容极其丰富,除了序文、凡例外,正文中的内容有地理志(舆图、沿革、疆域、街坊、村市、乡圩、水道)、建置志(廨署、祠庙、桥梁)、古迹(名胜、各家题咏、第宅、坊表、冢墓)、食货志(户口、田赋、农桑、物产)、经政志(学校、义仓、汛防、警察、驿递、蠲恤、乡自治、善堂、职官表、通判巡检、汛官)、选举表(文武科、贡生、封荫、例仕、孝廉方正)、人物传(孝义、忠节、显达、耆寿)、文苑、隐逸、艺术、列女、流寓、释道、经籍志(书目、金石)、艺术志(选文、选诗)、旧闻志(灾祥、兵事、风俗)、方言、杂录等方方面面。

 

  《闻川志稿》自第四卷之后的十六卷未能公开发行,以致散佚,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让人无法见其全貌,这不得不说是王江泾的一大损失,也是史学界的一大憾事。

 

  然而,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在近年来新修《王江泾镇志》的编撰过程中,编撰人员竟意外发现了这部志稿的前身——手写稿《闻湖志稿》,使我们得以更为全面、更为深层地去了解民国之前王江泾镇风貌。综合这两部志稿的具体内容和编者唐佩金在这两部书中略有不同的自序分析,其中自有许多非常富有历史价值的东西。

 

  一是,《闻湖志稿》最初定为十六卷。除自序、序和凡例外,其总目为“闻湖镇全图、闻湖八景图”、卷之一(沿革、界域、街坊、水泉、坊表、学校)、卷二(名胜、农桑)、卷三(物产、桥梁、官舍、善举)、卷四(古迹)、卷五(寺观)、卷六(宅第)、卷七(孝义)、卷八(乡贤)、卷九(文苑)、卷十(隐逸)、卷十一(忠义、选举、贡生表)、卷十二(撰述、墓域、释道)、卷十三(列女)、卷十四(寓贤)、卷十五(集文)、卷十六(集诗)等,后来唐佩金听取了好友的建议,将卷十三拆成了三卷,分为“列女、贤母、才媛(前后内容略有不同)”三部分,又将卷十五拆成了三卷,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将“集文”分成了三卷,这样就构成了二十卷。但在后来准备出版时,又将目录按照具体的内容作了调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文的比较中获悉。

 

  二是,《闻川志稿》成书的时间长达十一二年之久,甚至更久。编者在《闻湖志稿·自序》中写道“阅五载而始成书”,后又在《闻川志稿·自序》中写道请良朋益友“阅六七寒暑而脱稿”,由此可见此书成之不易。

 

  三是,《闻川志稿》全稿的字数大约在二十五万至三十万字之间。或许出于校对所需,也或许出于出版前四卷所需,新发现的《闻湖志稿》也不全,被抽去了水利(部分)、桥梁(全部)、古迹(部分)、官舍(全部)、义仓(全部)、釐卡(全部)、善举(全部)、义庄(全部)等内容,但剩余内容的字数依旧达到了十九万字之多;而《闻川志稿》前四卷本的主体部分的字数几近九万。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王江泾镇在旧时概况,那么这两部出于同一编者的志稿不得不全部看遍。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 唐佩金先生编纂《闻湖志稿》前,另有几位学者想编纂《王江泾志》,他们也都是我们王江泾的清代学者——李道悠(有《志旧集》数卷)、李耘庵和杨利叔,可惜都没有成书,而且这些原始的资料几乎都毁于太平军战事。唐佩金先生决心编纂这部志书,既有承前人心愿的愿景,又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并且可以说他是站在前人的基石上挺立起来的。

 

  闻湖(今王江泾镇境内的梅家荡),又叫闻家湖,它原来只是嘉兴东北境的一个无名巨浸,五代十国时因有显赫的闻人氏迁居于此而得名。自此以后的数百年中,闻人氏家族在王江泾一带的影响力着实不小,特别是入宋以后,“簪缨弗绝,而闻川之名以著。”可以这么说,王江泾镇那时之所以叫闻川市,全是因闻人氏而起。南宋末年,王氏、江氏在闻川迅速崛起,声望盖过了闻人氏,于是“王江泾”一名开始流传。至元代时,“王江泾”替代了“闻川市”,“闻川”之名也渐渐淡出百姓的唇角。但尽管如此,一些诗人和学者还是喜欢用“闻川”这个词语,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闻湖(闻川)代表着王江泾悠长的历史。

 

  唐佩金身世

 

  唐佩金的家庭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从“唐”这一姓氏出现说起,那么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了,似乎太遥远;如果我们从大宋宰相质肃公唐介说起,那也要有上千年的历史,还是似乎太遥远。那么,且让我们的目光投向明末清初。

 

  明朝末年,有一支不知什么时候搬迁到王江泾的姓唐人家,他们从由拳县(今嘉兴)的九里汇迁居到了王江泾,兄弟九人都过着隐居生活,没有做官。这兄弟九人中,有一位字信臣的后人。可惜,这位信臣公人到中年却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大儿子咏德(字汉明)才十岁,小儿子(没有名字记载)才八岁。 两位孩子“贫无立锥之地,又无期功之亲”,着实可怜。还有更为可怜的,他们的继母姚孺人在丈夫出殡后便殉节身亡了!更令人潸然泪下的是,这位继母在殉节之前,将家里仅剩的米烧成了两碗饭,放在了锅中,担心这两个孩儿起床后挨饿。

 

  父母的相继离世,给这两个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不久之后,小儿子失踪,家里只剩下了大儿子汉明。孤苦无依的汉明离开了这个让他充满伤心的家,投奔到了闻溪(今王江泾镇附近)的一户亲戚家,跟着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期间之苦自然不用说。近四十年后,汉明公的家境才渐渐富裕起来。于是,他把所有的一切托付给了儿子廷槐,自己在溪南造了一幢房子独自居住。

 

  富裕后的唐汉明并没有失去做人之本,他宽厚、质朴,经常接济并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所以乡里的人都非常敬重他。后来,唐汉明娶了一位继妻陆孺人,生下了小儿子廷枚。

 

  据清代吴江学者迮鹤寿《谨题先太岳汉明公暨先岳艺圃公遗像赞》记载,就在唐廷枚出生后不久,唐汉明失踪的弟弟曾回家过一次,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鹤鬯衣。他说自己失踪那年,被一位道人带到了龙虎山学习道术,这次是因为探访朋友路过此地,特来拜访兄长。临走时,他从袖中拿出两锭金子,说是给廷槐与廷枚一人一锭,然后直接回山。

 

  唐廷枚,便是唐佩金的曾祖父唐浩(字孟传,号艺圃,后改名廷枚)。这位艺圃翁自幼就特别爱好诗文,又喜欢结交朋友,博雅善谈,在当时非常有名望,吴中的名士都非常佩服他。他生平有三绝:诗、书、医。他的诗超拔,有《石帆阁稿》(一说为《石帆阁诗抄》);他擅长写擘窠大字,嘉庆年间长虹桥重建落成时,柱联就是他写的;他又精于医理,在产痘方面独得秘奥,应手立效,著有《产痘要编》。

 

  晚年的唐廷枚与他父亲唐汉明一样隐居在溪南,曲水平桥,翛然意远。又,今人傅逅勒先生所编著的《嘉兴历代人物考略》中另有一说:“唐廷枚,字晋封。附贡生。官雷琼道库大使。晚年寓居盛湖,尝司同仁堂。著有《琼海纪政》。见《盛湖志》卷11。”

 

  艺圃翁有五个子女:煜、辉、员、彩、彤。

 

  唐煜,字筠庭,精于诗画。他特别擅长描绘兰、竹,江浙一带的儒雅之士称他为高手。他的个性很怪癖,因病临死前嘱咐家人把自己所绘的墨兰画册作为陪葬品。他的字很像颜平原,王江泾及其附近乡镇一些庵、观上的字额几乎都出自他的手笔。

 

  唐辉,字介岩,县里的武生。他善于骑马、射击,诗、书、画也堪称“三绝”。不过这位天之骄子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纵饮无度,恃才傲物,有不可一世之概。壮年时负气出门,后来竟不知所终。

 

  唐彩,字芝卿,性格闲静,幼承家学。她从小就工诗善画,字学颜平原,并得其父指授,笔致苍劲。嘉庆年间,长虹桥重建落成,那桥柱上的南北柱联由她父亲唐廷枚书写。当唐廷枚写到一半时,他那执笔之手竟然抬不起来了,而负责督建的石工又急着需要这些字。怎么办?这时,年仅十七的她站了出来,把自己父亲没有写完的字续写了下去,所以,到现在还有“南父女北”的称誉。后来,她成了吴江进士迮鹤寿的继室,在婚后夫妇唱随为乐。生前著有《蓬莱山房吟稿》、《唱随集》各一卷。

 

  唐彤,字丹卿,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颖慧过人。她精于楷书,颇得新罗山人笔法;工于画花鸟,幽雅有生趣。唐彤长大后嫁给了同乡的钱铭竹为妻,伉俪情深,秦嘉徐淑,有倡随之乐。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嫁后不久便病亡了。

 

  唐员是兄弟姐妹五人中最小的一个,但也是最有才华的一个。据史书记载,唐员,字益之,号逸子,又号卧梅,因学业优秀成为一名例贡生(京师国子监学生),又因考核成绩优异而成为议叙县丞。他工于书画,擅长医理。道光中年,他大姐夫迮鹤寿以进士身份掌教无锡东林书院,邀请他一同前往。在寓居东林书院的十二年中,唐员朝夕濡染,终于精通了经史考据之学。当时的名流之辈,如侯之桢、汤天麟、秦湘业、华翼纶等,都乐于与他订交,喝酒吟诗,酬唱无虚日,一起合刊了《同岑集》及《参花会典》。

 

  唐员为人倜傥,喜欢谈论兵法。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入侵乍浦,他与周振均等人捐资招募乡勇训练,防守王江泾,一时成为美谈。庚申(1860)时,避乱南汇(今秀洲区王江泾镇南汇),与名人蒋人彦、程瑞生等孝廉在蒋氏田楼上吟诗作对,以此为乐。他担心自己的诗稿被遗失,在来不及整理的情况下便出版发行了,总共有8卷,取名为《逸子诗集》。后来,年过七十的他在诗文方面的造诣更深,非常后悔当年的草率,想要在整理后重新出版该诗集,但终因精力、财力的不足而不得不放弃。乱后,唐员携家眷回到了王江泾,与后来成为两广总督、太子少保的陶模,一起召集商界同仁,创立“兴信善堂”,议条款、定规制。年逾古稀的他,百忙之余依旧不忘天天练蝇头小楷。晚年时,由于腿脚有病,不得不杜门著述,著有《献曝编》及《兵法辑要》,直到七十六岁才离开人世。

 

  唐员的长子名封,字圭伯,号予桐,少年时就敏慧过人,读书能过目成诵,十三岁时就已读遍诗文经书。他为人倜傥,诗文独出心裁,为清代官吏诗人、画家汤贞愍公(名贻汾,字雨生,江苏武进人)所欣赏;又偏爱游览名山古迹,胆识过人。庚申之变时,他挺险而出,被太平军掳去,不知所终。

 

  唐员另有一子以贩丝为生计,颇有资产,庚申年避乱南汇时却被太平军获知。为了避免祸端,他将所有资产全部献上。遭了无妄之灾的他却能泰然处之,不得不说具有过人的胸襟。“偶从荇藻投香饵,笑看鼋鼍露丑形”这一诗句,正是他当年遭遇的实录。乱后,这位商人随父唐员回了故土。某日晚上,他梦见了自己的兄长予桐衣履如故却遍体血渍,并得其诗四句:“未偿杀贼志,性命丧新塍。头断随流水,魂归恋故乡。”他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了过来,仿佛又听到了兄长的哭泣声。后来他听别人说,予桐公果真在新塍东栅被害,死状非常惨烈。——这位商人,便是唐佩金的生身之父。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尚未能有有关他的其他信息。或许,正是庚申年的这次遭遇,让唐家走向了衰落,并导致《闻川志稿》最终无法全部刊行。

 

  另外,现有资料表明,唐佩金有长女名士珍,字贞吉,“适仁和内阁中书吴家埭弟家镇为室”。

 

  

 

  唐佩金爱极了自己的家乡王江泾。

 

  作为一名乡土诗人,他的足迹踏遍了滋养他成长的每一方热土,而且每到一处都有诗作留给后人,《闻川缀旧诗》中所录的两百六十九五言绝句就是最好的证明。除此之外,他还在《闻川志稿》里选录了不少自己的诗作。

 

  唐佩金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讴歌家乡的历史文物和风土人情。诗人以形象而又逼真的手法,生动展现王江泾悠长而又辉煌的历史。如《射襄城》、《接战港》、《古烽堠》等诗歌展示了王江泾镇悠久的历史;《税暑亭》、《报恩祠》、《陶菊隐祠》等折射了人性中的忠孝义;《闻湖书院》、《雁湖书院遗址》、《竹林书院》等昭示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雨花界》、《苜蓿湾》、《东禅寺》等显现了如诗如画的风物;《平倭泾》、《大捷山》、《张襄愍公祠》等讴歌了驱逐外侮的壮举。

 

  唐佩金留给后世的诗文、史书,他的每一句诗句每一个字,无不熠熠生辉,灿烂了王江泾的星空,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追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