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狼归来 战后德国潜艇的早期发展

 偏执的过错 2017-11-28

联邦德国最早的潜艇部队

德国潜艇,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 从一战的无限制潜艇战, 到二战时的群狼战术, 凭借其鲜明的技术特点, 创新的战术应用, 屡屡取得骄人战绩, 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大战的进程, 两次震撼了世界, 在战争历史的汪洋大海中留下了一道蜿蜒曲折却又经久不息的航迹。

然而,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渐渐散开,德国潜艇, 这些被称作海狼的战争利器, 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此后很长时间内, 它们只是作为一个战争传奇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另一方面, 战后潜艇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跨入了核子时代, 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新型核潜艇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曾经无限荣光的德国潜艇被人们所遗忘。

直到209级常规潜艇的出现, 才使人们重新关注起德国潜艇的发展, 并且惊讶的发现, 这个典型的'德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 出没于各个大洋之中, 德国潜艇凭借出色的外销成绩, 又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这一切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不过, 在此之前, 还存在一个不可跨越的时段, 那段时间里, 重生的联邦德国海军经历了老旧潜艇的打捞重整, 试验潜艇的服役, 多种新型潜艇的研制等诸多事件, 战后德国潜艇由此逐步发展起来, 这是一个艰苦科研的时期, 这是一个牺牲探索的年代, 这是一个海狼归来的传奇。

01折戟沉'鲨'——战后德国首批潜艇240级

1945年5月5日, 隶属于第三帝国海军第四潜艇支队的U-2365号潜艇在一次盟军的空袭中受损, 之后不久, 根据邓尼茨的命令, 艇长克里斯蒂安森指挥艇员将U-2365号自沉于丹麦卡特加特海峡靠近安霍尔特岛附近的水域。

时隔11年后, 1956年6月, 位于汉堡的贝克尔多夫沉船打捞公司获得了一份特殊的合同, 合同要求该公司组织力量前往卡特加特海峡, 去打捞一艘在二战期间沉没的原第三帝国海军潜艇。 打捞行动很快的在卡特加特海峡展开。 静静地躺在水下50米海床上, 等待重见天日的正是原帝国海军U-2365号潜艇。 在打捞船约翰贝克尔多夫号的成功运作下, 打捞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更振奋人心的是, 当U-2365浮出水面, 人们惊奇的发现, 整艘潜艇相当完好, 仅就外观来看甚至堪比新艇。 在之后进行全艇勘查时, 技术人员发现, 当初潜艇沉没的时候, 部分泄漏出来的油料附着在潜艇上,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保护层, 使得潜艇上的金属部件得到了很好的防护, 由此这艘栖身在海底超过10年的潜艇依然处在一个相当良好的状况之下。因为打捞出水的U-2365号潜艇状态出人意料的好, 使得之后在基尔的霍瓦尔特船厂进行的翻新改造工作显得比较轻松, 只有少数部件, 例如配电板, 电动机等需要更换, 整个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 花费也只有区区250万马克。 翻新之后的U-2356被命名为U Hai, 意为鲨鱼。1957年8月15日, 德国的潜艇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伴随联邦德国海军的新生, 战后德国的第一艘潜艇, 重生的 U Hai, 鲨鱼号正式进入联邦德国海军序列, 编号S170。 鲨鱼号基本保留了XXIII型潜艇的原貌, 只有声纳装置是新装备。 潜艇随后交付基尔的舰艇测试单位进行测试, 在1957年到1958年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水面及水下航行试验, 试验表明, 潜艇的性能良好, 同时为保安全, 潜艇最大下潜深度应当定在60米。

S170 鲨鱼号潜艇

1956年8月, 另外一艘XXIII潜艇也被打捞出水, 同样交给基尔的霍瓦尔特船厂进行翻新改造, 略晚于鲨鱼号, 这艘被重新命名为U Hecht S171,狗鱼号的潜艇, 也在1957年10月1日加入联邦德国海军。

S171 狗鱼号潜艇

三年之后, 1959年8月1日, 联邦德国在诺伊施塔特建立了第一支潜艇训练部队, 鲨鱼号和狗鱼号作为首批训练潜艇加入了这支队伍。 实际上, 早在两艘潜艇还在基尔进行测试的时候, 就已经开始培训年轻的海军潜艇艇员了, 当时, 这批年轻的水手在曾经参加过二战的老潜艇艇员的指导下, 学习了基本的潜艇操作规范。

为了延长这两艘颇有年纪的老潜艇的使用寿命, 布洛姆·福斯公司受命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改造。 在1962年到1963年期间, 两艘潜艇接受了大规模的改造, 艇身加长了1.5米, 另外建造了一个全新的低矮但体积较大的指挥围壳, 用以容纳新的设备, 并且使得潜艇在通气管状态航行时只有1.35米的高度露出水面。 对于指挥围壳的改造造成了一个缺陷, 即当潜艇在海况不佳的水面航行时, 容易形成海水倒灌入舱的情况, 这为1966年鲨鱼号的沉没埋下了祸根。 在这次改造之后, 鲨鱼号和狗鱼号的排水量达到了240吨, 随后被重新命名为240型潜艇,在1963年重新恢复服役。 两艘潜艇依旧作为训练潜艇, 培养新的潜艇军官与水手。 服役期间不能说一帆风顺, 曾经发生过被拖网渔船的拉网缠绕而不能脱身的事故, 可以说, 在潜艇的操作上, 年轻的联邦德国海军还远未达到纯熟的地步, 但这样的情况没有得到重视, 潜艇训练的强度日益增大, 以满足扩军中的联邦德国海军对潜艇人才的迫切需要。 隐患由此产生...

改装了指挥围壳后的鲨鱼号

1966年9月14日, 晚间6点45分, 鲨鱼号潜艇消失在赫尔果兰海域的狂风暴雨之中, 当时鲨鱼号正在执行一次编队航行训练任务, 航行的目的地是苏格兰的阿伯丁。 编队之中还有鲨鱼号的姐妹舰狗鱼号, 新建的201级 U 3 号潜艇, 以及另外两艘军辅船雪崩号和信风号。 直到次日的早晨7点32分, 鲨鱼号的沉没才被正式确认。 一艘英国渔船, 圣马丁号通过无线电通知当局, 他们在海中救起了一名德国海军 S170 号潜艇的艇员。 这名艇员就是鲨鱼号的随船厨师, 海军一级下士希尔波纳戈, 他当时已经在海水中浸泡了14个小时。 他也是整个事故的唯一幸存者, 另外19名艇员都在事故中丧生。

事故发生之后,再次被打捞上来的鲨鱼号

在确认鲨鱼号失事之后,雪崩号在英国与美国海军军舰的协助下利用声纳系统确认了鲨鱼号的沉没地点。 21日, 鲨鱼号从46米深的海底被打捞上来, 随后运送到埃姆登进行勘查, 以确定沉船原因。 23日, 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 一系列的机械与人为失误导致了鲨鱼号最终的失事,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潜艇围壳上的通气管装置安装方式不当, 使得潜艇在水面航行状态下被海水倒灌入舱, 海水在轮机舱积累而没有被发现, 在进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海水进入其他舱段, 艇体失去平衡, 艇长在最后时刻命令弃艇,20名艇员中的13人有机会退出潜艇, 但是无奈暴风雨的力量太过强大, 最终只有一人获救。 作为联邦德国海军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舰艇损失事故( 鲨鱼号是联邦德国海军建立至今唯一一艘在服役时沉没的舰艇 ), 鲨鱼号的沉没对当时尚处于重建中的德国海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导致联邦德国国防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军备重整进程, 并在随后加强了装备设计的审核把关, 以及国防军士兵军事素养的培养。 40年后, 德国海军舰队指挥官, 斯特立克将军在悼念鲨鱼号沉没的仪式上, 将这个事件作为联邦德国海军历史上的转折点, 称它既是一次不幸, 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正是这次灾难警醒了德国海军, 使得海军之后的发展能够在一个更为严谨的氛围下展开, 并且能够逐渐步上正轨, 颇有一点塞翁失马的感觉。在鲨鱼号事故发生两年之后,狗鱼号也退出现役,240级潜艇的服役纪录也随之终结。 伴着几许悲情, 曾经显赫一时的海狼重新回到德意志海军序列之中。 240级经历过二战的洗礼, 承受过覆没的悲痛, 同时却开创了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新纪元。

02 几经浮沉——241级威廉·鲍尔号试验潜艇

联邦德国海军重整潜艇力量的第一步, 重建两艘240级小型潜艇, 并且着手人员培训的计划已经付诸实施。 下一步的目标自然是建造新型潜艇, 在新潜艇建造之前,与新潜艇相配套的设备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载体承载, 用以进行试验, 而联邦德国海军手头仅有的两艘小型潜艇显然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 于是, 德国国防部决定打捞另一艘二战潜艇, 并对其进行改造以作试验用途。 这次被选中的是, 原XXI级U-2540号。 U-2540号, 作为大战末期建造的XXI级潜艇, 并没有参加过战斗行动, 仅仅在进行了一次训练航行之后, 就在1945年在靠近富尔森堡的地方自沉了。 谁能想到, 这艘没见过世面的菜鸟潜艇能够在事隔多年后重出江湖一展身手。1958年, 打捞出水后的U-2540被送到位于基尔的霍瓦尔特船厂翻修, 在此之前, 霍瓦尔特船厂已经完成了两艘中古潜艇, 鲨鱼号和狗鱼号的翻新工作, 在这方面可谓行家里手。 在U-2540整修期间, 船厂给予它Wal, 鲸鱼的代号。 改建的重点在于安装新的柴-电推进设备, 这套设备是为计划中的新型潜艇, 即201级潜艇准备的。 另外, 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也做了整形, 使其内部空间更大。 1960年9月1日, 在完成改建工作之后, U-2540被命名为Wilhelm Bauer威廉·鲍尔号, 正式移交联邦德国海军服役, 加入位于诺伊施塔特的海军潜艇训练支队。 北约编号Y 880。在确定威廉·鲍尔号完全恢复了航行能力之后不久, 就再次返回船厂, 进一步的安装实验设备, 新装备包括新型的陀螺罗盘, 速率计, 回声记录器, 鱼雷发射管等。 随后就展开了广泛的实验航行, 主要是为新型潜艇的建造测试设备。 同时, 也进行了潜艇战术运用方面的试验, 比如, 1961年间, 威廉·鲍尔号试验了III号和IV号鱼类发射管装载与放置水雷的能力, 1962年, 开展潜艇救生以及通过鱼类射管施放蛙人的试验?1962年4月20日, 第一艘201级潜艇服役, 很多在威廉·鲍尔号上得到充分验证了的装备得以在新型潜艇上运用。 本来, 作为实验艇的威廉·鲍尔号可以就此退役, 接下来的试验任务可以交由新型潜艇来完成, 然而, 因为201级潜艇的非磁性合金艇壳出现问题, 不能正常服役, 威廉·鲍尔号被要求继续服役, 以完成新的试验航行任务。 为此, 威廉·鲍尔号再次回到船厂进行改造, 这次, 安装的是新的主动声纳系统, 同时潜艇通气管也进行了改造, 改造从1964年4月持续到1965年1月。 随后威廉·鲍尔号重新投入到实验航行中。

打捞出水时的 U-2540

1967年初,威廉·鲍尔号经历了其服役后的第一次险情, 当时, 该艇正在埃肯弗尔德湾水面航行, 大约10吨的海水经过通气管进入到潜艇的柴油机房( 不禁让人想起鲨鱼号沉没当时的情况 ), 继而将里面的管线淹没。 潜艇随后坐沉海底, 艇员开始排除海水, 作重新上浮的准备。 与此同时, 被海水浸泡的管线出现了短路, 在发动机舱引发了火灾, 好在艇员处理及时, 将火灾迅速扑灭。 随后该艇重新上浮, 并且依靠本身的动力驶回了埃肯弗尔德。 ( 题外话, 241级潜艇的名字威廉·鲍尔, 是一位德国潜艇制造工程师的名字, 这位德国潜艇的先驱, 不仅制造了德国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潜艇, 更是在一次潜艇试验航行中, 在潜艇意外沉没后, 依靠冷静的头脑与丰富的潜艇航行知识, 成功逃生, 成为历史上潜艇沉没事故中安全逃生的第一人, 他所创造的“注水调压法”至今仍然是各国潜艇艇员离艇脱险的基本方法之一。 用其名字命名的241级潜艇能够在服役过程中屡屡逢凶化吉, 也真是对得起他的名字了。 ) 之后进行的调查显示, 潜艇的通气管装置进水引发了这次险情, 同时, 潜艇内部管线的保护层脆而易碎, 电线在与海水接触后形成了短路。 潜艇随后被迫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维修。 在经历了1967年的险情, 完成整修之后, 威廉·鲍尔号重新投入使用, 检测了新的通气管装置, 以及主动声纳设备等。 随后在1968年4月20日退役。 这是这艘潜艇第二次离开德国海军部队。

威廉·鲍尔号的故事并没有那么快的终结, 仅仅两年后, 它又被重新起用, 伴随一个新的身份——'平民潜艇'。 当时, 德国海军的重建步伐越来越快, 相应的物力人力资源也紧张起来, 既缺乏堪用的试验潜艇, 也没有足够的海军人员可以投入试验航行的任务, 因此, 海军当局在再次起用威廉·鲍尔号的同时, 决定雇佣非军事人员来驾驶这艘试验潜艇。 所以, 在威廉·鲍尔号1970年5月恢复航行时, 艇上搭载的全是平民身份的艇员。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 威廉·鲍尔号就在平民船员的驾驶下进行试验航行, 主要的目的是测试新型鱼雷及其火控系统, 期间还曾经作为目标艇测试鱼雷的索敌功能。 此外威廉·鲍尔号还两次前往挪威进行测试。

威廉·鲍尔号画作

在长时间的试验航行中, 威廉·鲍尔号又遭遇了两次比较严重的事故。 第一次是在1978年, 与吕特堰丝(Lütjens)号驱逐舰发生碰撞。 第二次事故则更为严重, 1980年5月6日, 与驱逐舰Z3发生碰撞, 潜艇上层建筑严重损坏, 预计造成的损失达3百万马克。 这次事故造成潜艇不能继续航行, 于1980年12月回港后, 就一直停放在船坞之中。 1982年3月15日, 在隆重的仪式之后, 威廉·鲍尔号正式退役, 这艘堪称元老级的潜艇终于结束了它的戎马生涯。

现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威廉·鲍尔号

作为德国新海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艘潜艇, 威廉·鲍尔号在退役之后还是被保存下来, 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从1983年起至今一直静静的躺在不莱梅港老港内享受着老海狼的退休生活。

03 匆匆过客——201, 202级潜艇

1962年4月20日, 联邦德国海军的第一支潜艇舰队正式成立, 这支新生的部队装备的就是最新建成的201级近海巡防潜艇。 延续德国海军的传统, 第一艘201级潜艇被赋予编号U1, 即U-Boot1, 潜艇1号, 标志着联邦德国海军潜艇战斗力的正式形成。 同年5月和7月间, 另两艘同级潜艇,U2, U3号也相继建成服役。 伴随3艘潜艇同时服役的还有几艘保障舰只, 以保证舰队拥有完整的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 U3号艇在进入德国海军服役之前, 曾经被租赁给挪威海军, 做测试用途, 为期一年, 这为稍后两国间展开的广泛的潜艇制造与使用合作打下了基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在第一潜艇舰队组建后仅仅一年, U1和U2号潜艇就不得不退出服役。 原因是, 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 两艘潜艇的非磁性合金艇壳出现裂缝, 而这种非磁性合金正是联邦德国海军专门为其新型潜艇研发的艇体材料, 曾经被寄予厚望, 德国海军设想以此大大增强其新型潜艇的隐蔽性。 然而事与愿违, 由于工艺上的不成熟, 使得这种材料在使用中很快的发生金属疲劳现象, 最终不堪使用。 实际上,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德国海军都放弃了在潜艇上使用新型合金材料的尝试, 继而重新使用传统的磁性钢材来建造潜艇艇壳, 也算是德国潜艇制造业的一次重大挫折。

201型潜艇

在201级的U1, U2被迫退役后, 这两艘潜艇的编号被赋予新建造的两艘205级潜艇, 在1967年重新起用, 相同编号不同级别的两艘潜艇重新出现在德国海军序列之中, 德国海军第一潜艇舰队的主力也由改进后的205级担当, 但这已经是后话了。另一方面, 1961年, 为了进行小型潜艇安装新型声纳系统的试验, 由吕贝克工程设计所设计, 位于不莱梅的阿特拉斯船厂为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小型潜艇, 称为202级。 202级潜艇只有23.1米长, 排水量只有100吨, 乘员6人。 第一艘202级被命名为汉斯·特科尔号, 第二艘命名为弗里得里希·舒勒号, 与之前的威廉·鲍尔号一样, 这两艘潜艇的名字也来源于德国著名潜艇工程师, 如此的命名方式, 也凸现了这两艘潜艇的试验性质。 作为与当时并行发展的'大型'潜艇, 即201级潜艇, 相对应的小型艇, 德国海军原意用202级这样的小型潜艇担负海岸巡逻与近海侦查的任务, 所以试验了小型潜艇安装大型声纳装置的可能性, 同时配备350马力的柴油机, 以及27马力的电动机作为低速行驶时的动力, 原计划装备60艘同型潜艇。 但是, 如此小型化的潜艇, 一方面适航性能很差, 另一方面, 内部过于拥挤, 不适合长时间的航行, 在一段时间的测试后, 202级潜艇被证明不适合在海军服役。 因此, 仅仅一年后, 两艘202级潜艇就退役了。 为建造这两艘潜艇所花费的3000万德国马克付诸流水。

201级潜艇在联邦德国海军中完全称得上是昙花一现, 来去匆匆之间, 除了两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编号, U1, U2, 其他留下的就只是技术上的困扰与忧思。 202级袖珍潜艇的服役更是如白马过隙一般, 不被人所记得。 这两型不甚成功的潜艇, 使我们看到, 即使是德国这样一个拥有潜艇建造与运用传统的老牌工业强国, 在潜艇工业的现代化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04 东方插曲——民主德国潜艇计划

二战之后, 在苏联的扶持下, 与联邦德国并存的民主德国也曾经计划为其海军部队装备潜艇。 因为严格的保密制度, 东德的潜艇计划长时间来不为人所知, 只是铁幕之后的一段小插曲。 实际上, 早在1952年, 民主德国就已经在萨斯尼茨开始培训潜艇艇员与指挥人员, 整个行动的展开甚至早于联邦德国的类似计划。 培训教官主要是原第三帝国海军的低级军官, 其中不乏参加过实战的老水手。 当然, 整个培训过程还是在苏联顾问的监督下进行的。 1952年11月12月间, 第一批合格的潜艇军官与操作人员毕业, 这些人当初都是作为志愿人员加入民主德国海军的。民主德国准备在1953年的夏天开始组建其潜艇部队, 原计划接收5艘由苏联海军转交的原第三帝国VII C型潜艇, 以及2艘苏制M(Maljukti“玛留卡”)级近海潜艇。 另外, 还打算打捞两艘帝国海军的潜艇U1308(Typ VII C/41)和U2344(Typ XXIII), 以进一步加强潜艇部队的实力。 虽然从1952年中旬起, 东德就已经开始在萨斯尼茨建造适于潜艇驻留的锚地, 但是整个计划最终还是被弃置了, 表面上是出于财政原因, 实际上还是因为苏联方面的压力, 苏联并不愿意看到民主德国的海军力量过快的建立起来。 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关于这个问题的讲话很能说明苏联方面的态度, '德国人是建造潜艇的工兵, 现在他们应该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到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上来了。' 民主德国的潜艇计划由此无疾而终, 此后也始终没有装备过潜艇兵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