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深度批判性阅读) 要求对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阅读即思考,只有真正掌握了批判性阅读方法,拥有批判性阅读能力的人,才能真正领悟阅读的意义。 1.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批评、分析.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能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者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 2.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问题,比如命题是否充分?可否判断真伪?若不是,缺乏哪些要素?等等。问题产生了,才有了批判的前提,才能有的放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第一步。这个“问”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批判性思维的效果:一针见血抑或隔靴搔痒,差别只在一“问”。 并首创了探索问题的五步法,即“暗示—问题—假设—推理—试验”。 一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二是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三是学生要收集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理解这个问题; 四是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是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并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3.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解说自己的观点 学生对外部知识进行有效接收、合理分析、全面总结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知识的系统性生与完备性是评判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说具体的知识、现象是构成科学大厦的砖瓦,逻辑与推理则是使这座摩天大楼屹立不倒的钢筋水泥。培养学生的逻辑与推理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批判性思维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 4.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相对应,要求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观点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技能。所谓“无批判性的人”,是指不去推敲某种事物与他人的主张,是全盘接纳者。一方面,迷信权威,缺乏问题意识。受传统非民主化文化和教育影响,学生普遍成为“没问题群体”,年轻人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手段。另一方面,缺乏自主,没有独立精神。这体现在很多学生顺从权威,缺少原则,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超越精神。二是不懂批判,缺乏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有积极的批判,也有消极的批判;有破坏性的批判,也有建设性的批判;有非理性的批判,也有理性的批判。与“没有批判”相反的是,当下部分年轻人有强烈的批判性意识,却没有掌握理性、合理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5.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具体说来,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知技能,二是情感意向。前者又称批判性思维技能,后者又称批判性精神。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认知方面往往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①是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 ②是鉴别事实与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 ③是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 ④是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思维方面也会有很多特点,比如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意识到偏见、歧视的存在,并注意克服这些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等。 一般来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得分为两类: 直接习得与间接习得。 前者指学生经由专门的思维课程而获得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逻辑学、科学方法论等; 后者指学生经由具体专业的学习实践以及合作讨论而获得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间接习得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来自于对知识以及知识习得过程的领悟与归纳。毋庸置疑,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蕴含于具体知识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的理解与接收。 6.批判性阅读简单意义上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文章,阐明作者论点在逻辑上的缺陷,并且找出能够证明论点缺陷的证据的阅读方法。但是更深层意义指的却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吸收其精髓,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阅读程序、模式、问题甚至是理论。 7.批判性阅读法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且挖掘答案的过程。 8.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和技术.批判性阅读的阶段, 目的和任务 1.理解阶段: 目的: 理解 立场: 与作者对话 任务: 发掘论证 理解性的问题(宽容原则/发掘论证) 了解作者, 出版和背景信息 文章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作者的主张或结论是什么? 支持结论的理由或前提是什么? 关键性概念或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论证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分析论证结构, 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是什么? 要在理解阶段, 通过阅读, 对上述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回答(可树状图) 2.批判阶段 目的: 评估 立场: 自主思考 任务: 拷问论证 批判方法(中立原则/拷问论证) 理由是真的吗? 理由与结论相关吗? 若相关, 推理合乎逻辑吗? 从理由得出结论, 需要依靠某种假设吗? 这种假设合理吗? 是否存在与结论相关的反例? 需要限定或解释认证中的某些概念或词语吗? 在准确公正地理解基础之上, 作出恰当的评估, 最后再得出这个论证好坏的结论, 这就是批判性阅读. 图尔明模型 一个好论证, 一般由6个部分组成 数据: 事实, 证据(相当于小前提) 断言: 被证明的结论, 主张, 观点. 保证: 用来链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 规律(相当于大前提, 隐含的假设) 支撑: 为保证大前提提供进一步支撑的陈述, 理由, 以表明原则或者规律是真的. 辩驳: 对已知反例的考虑 限定: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反例, 对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 9.Kneedler则提出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方面12种基本的技能(罗清旭2000)。它们分别是: 1)定义和明确问题,由①识别中心论题或问题;②比较异同点;③确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④形成适当的疑问这四种技能组成。 2)判断相关信息,由①区别事实、观点和合理的判断;②检查一致性;③识别字里行间的假设;④识别原型和套话;⑤识别偏见、情感因素、宣传以及语义倾向性;⑥识别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这六种技能组成。 3)解决问题与作出结论,由①识别材料的适当性;②预测可能的结果这两种技能组成。 研究提出,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批判性思维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两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诠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批判性思维倾向则包括寻找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探究能力、认知成熟度。 Halpern(1998)认为批判性思维倾向包括:乐于参加一个复杂的任务并愿意坚持,习惯制订计划并能制止冲动行为,灵活而开放,愿意自我纠正并放弃低效的策略,意识到在现实面前要作好妥协的准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Facione和Kneedler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描述主要区别在于“自我调节”技能,其余方面虽然使用的语言不同,但主要内涵是非常相似的,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法。罗清旭(2000:82)认为“自我调节与监控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和重要的基础”。笔者也认同这一观点。而Facione和Halpern对于批判性思维倾向的界定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是指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拥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人具备极强的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人拥有自我纠正的愿望、寻求真理的愿望等。Facione(2006)指出,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不代表一个人就能很好地采用批判性思维,这个人可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拥有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是因为惯性思维或个人习惯,他并不能很积极很好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那这个人也不能被称为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同样,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维倾向也不等于他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发展批判性思维既要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即批判精神),也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盲从、盲信,而是具有批判性精神,对所遇到的事情以及所读到或听到的观点和方法等有自己的看法,并具有分析问题、形成观点和策略以及自我纠正等能力。 国外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三种(罗清旭 2000):1)设置单独的批判性思维课堂对学生进行训练;2)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发展隐 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总体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最理想的方法。 从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六大经验。 1)长期训练 批判性思维是人这一生都在不断发展的,而非一个短期课程就能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作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努力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2)熟能生巧 批判性思维就像学习打网球,仅仅坐在电视机前看网球比赛是学不会的。只有在教练的带领下,不断练习,才能学会这种技巧。同样,老师也不能只给学生讲要怎么做,而是要给学生机会去尝试,才能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迁移 学生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批判性思维并不一定能自然地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教师可以给学生不同的情境、相似挑战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将这一技能顺利迁移。 4)学习理论 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等相关理论,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形成批判性思维,也才能分析出他人的思维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5)思维导图 使用思维导图帮学生梳理论点、论据,让学生迅速看清楚他人的思维及推理过程。教师如果看到学生思维混乱的方面及原因要给予及时的反馈。 6)自我保护 教师要让学生打破自我保护的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开放、变通。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去寻找更多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或在面对反对意见时能够冷静而客观地作出评价。van Gelder总结的这六个方面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也给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批判性阅读 前面提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最理想的方法。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什么是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阅读是两个密切关联的概念,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而思维是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条件。在阅读中纳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称为批判性阅读。所谓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解释意义和评价两个层面。批判性阅读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读者需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Pirozzi 2003)。何强生、刘晓莉(2003)将批判性阅读定义为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读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其价值进行判断并作出评价的一种阅读活动,一般包含理解文本、评价文本和作出反应三个步骤。范莉(2008)认为批判性阅读不是读者对文本进行粗略浏览,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其中内容的阅读方式,而是对作者的观点、倾向、假设进行分析、整合和评析的阅读策略。陈令君(2010)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要在理解文本语言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的表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与解读, 揭示语篇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综合几位研究者的定义来看,批判性阅读基本上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文本的理解,即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第二个层次则是对文本所传递的观点、态度等进行评价,表达读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批判性思维技能里的诠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等在批判性阅读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和训练。 批判性阅读模式 陈令君(2010)提出了批判性阅读的三种模式。1)构建建构主义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表征方式和主旨进行讨论,从而从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这些不同观点,引导学生为 自己的看法找到客观依据。2)选择典型的阅读材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阅读材料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可以选择新颖而又有思想性的读物,尤其是网络时评或者新闻报道。这些素材本身蕴含着思辨的性质,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见解的文章更是对比分析的最佳对象。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通过对比性阅读,进行分析、提炼乃至点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3)借助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提炼出文本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基调,对其表述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对事实的正确判断。此外,学生要能提炼出文本的内容、观点及态度,并对此有自己的反应,可以是认同、质疑或者否定。 欧阳护华、熊涛(2013)对上面第三个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找到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方法。他们提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设计批判性阅读教学:1)基于“作者”概念的批判性阅读视角。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文本的作者是谁?代表了谁的声音?体现谁的利益?有何目的和功能?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作品声音”的角度去挑战自己的思维。2)基于对话性的批判性阅读视角。文本不是作者自身的独白而是潜在的对话,每个文本都在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邀请潜在的读者进行回应和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批判性的阅读、思考和评判中去,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凸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3)基于体裁互文性的批判性视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课文的出处,如能找出原文,则可以对比原文和课文之间的区别等等,考虑为什么选择此文本,是否做了修改?意义何在?如无法找到原文,可以找相同话题的文章,探寻这些文章之间的交错互文关系。 以上学者提出的批判性阅读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点:1)选材要准确,合适的材料才能更好地引发思考。2)引导要到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角度。3)方法要恰当,课堂教学要多采用讨论的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李晓梅(2010) 的实验结果表明,批判性阅读策略的培训可以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刘伟和郭海云(2006)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实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批判性阅读策略培训能够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策略的频率。第二,批判性阅读使学生学会辨析重要与非重要信息,可以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文本的要点,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批判性阅读强调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分析作者论证的过程,判断论证过程是否有理有据,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学会谋篇布局。 Mansoor, Barjesteh & Vaseghi(2012) 就 批判性思维策略训练能否推动阅读能力的提升展开了实验,结果表明,批判性思维与阅读理解能力成高度正相关,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条件和促进因素。批判性阅读是推动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手段,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则是提高批判性阅读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促进因素。 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操作方法 批判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主动应用批判性思维去加工信息从而建构意义,他们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质疑、鉴别、评价,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人生体验去发掘文本的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解放,思维开始活跃,可以自信地对权威的观点提出质疑(王牧群、白彬 2011)。阅读教学通常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可将批判性思维中的诠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等要素结合到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的任务中,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测、提问、假设、分析观点、比较、解释、评价、反思、论证等。笔者结合刘伟和郭海云(2006)及李晓梅 (2010)的研究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操作方法建议如下: 1)阅读前 教师结合教材的设计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给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通过标题、图片、关键词或一些背景知识对文章内容作出预测,同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这一话题或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并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所有 可能的观点(包括学生赞同和不赞同的观点)都列举出来。 2)阅读中 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结构并掌握文章大意。然后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中的细节语言点,如生词、短语和对难句的释义。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诠释、分析、推理和解释的能力。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目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作者论证的手法。此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去提炼、归纳、比较文中的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逻辑性、合理性和连贯性等。 3)阅读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文章主要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读前的思维导图所列观点进行比较,评价作者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不同的口笔头输出任务,比如,可以就文章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是给出一个类似的话题,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论述手法来进行写作。通过口头或笔头作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结果可以得到清晰的体现。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并进行自我调节,不断发展自己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阅读教学方法中,鼓励学生质疑和反驳课文内容被公认为批判性阅读的精髓,教师提问成为教师支架作用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借鉴的提问框架很多,本文介绍其中重要的两种,第一种是被广泛引用布鲁姆的框架(Bloom’sTaxonomy),他把人的认知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教师如果能针对后四个层次多设计一些问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二种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做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Paul(1993)提出下面这一框架,他将问题分为六大类,每类问题都举例说明,笔者认为,这一框架可以成为教师批判性阅读中互动类问题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一类:Questions of clarification (请学生澄清 或说明自己观点的问题): 第二类:Questions that probe assumptions(探 讨关于假设的问题) 第三类:Questions that probe reasons and evidence (挖掘原因和证据的问题) 第四类:Questions about viewpoints or perspectives (探讨观点和角度的问题) 第五类:Questions that probe implications and consequences (探讨启示和结果的问题) 第六类:Questions about the question (关于问 题的问题) 《学会提问题——批判性思维指南》 它的价值在于为读者精心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的批判性阅读方法论。 这本书例子详实,讲解详细,但是因为内容很细致我感觉想要很好地掌握其实不容易 翻看ARQ的第14章,该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依照该书方法论践行的例子。 主要的步骤如下: 从CT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我认为,通过认识到生活中信息的良莠不齐,从而架起自己与信息之间的一道过滤网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首先认识到信息的欺骗性,提高警惕,然后才是不断地提高自己鉴别信息的能力。 概念导入篇: 批判性思维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在于提高思维能力和书面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受益匪浅 1)客观评价图书、杂志及网站上读到的文章或论述,不盲从盲信; 2)评判一场讲座或演说的水平高低; 3)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4)通读制定文章后撰写有理有据的论文; 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我们不能单纯地像海绵一样进行吸收,还需要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以及忽略的的内容,合理地做出取舍,像淘金一样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当然了,批评性思维养成的习惯得依赖于大量的练习,但大量的联系又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上,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你需要有如下的价值观 1)自主性,从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2)好奇心,兼听博观,拒绝偏听偏信; 3)谦恭有礼,记住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4)以理服人者逢之毕敬。 对待问题时又需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接受或者拒绝一个立场,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2)即使有严重的分歧,也要让对话进行下去 3)不要养成一厢情愿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技巧篇 在面对一个观点或者问题时,如果能够找到如下十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对于你的批判性的思维提升会有极大的帮助的: 一、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者正义,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可以通过以下线索找到: 1)问问论题是什么,看看文章的标题或者第一段; 2)寻找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等指示词;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最可能的位置是开头和结尾; 4)有些东西不可能是结论,就不要花心思了。如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和证据等;5)检查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6)问一问所以呢。 二、理由是什么 所谓的理由,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者逻辑依据。具体的找到理由的办法有: 1)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 2)利用“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等指示词; 3)记住一句箴言: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很多词汇,特别是结论中的关键词其实语意并不明确,所以需要我们来进行查找明确: 1)在理由和结论中找准关键词,看是否有歧义; 2)通过检查上下文语境来弄清楚关键词的明确意思; 3)明确字典里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上下文语境; 4)注意某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词汇,可能会让思维短路。 四、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假设的定义: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价值观假设的定义:在特定情况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比方说,竞争与合作 描述性假设的定义: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五、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而所谓的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常见有三种: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析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有很多谬误比方说: 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非直接反驳理由、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有现成的程序来阻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不该利用; 偷换概念谬误:在论证中关键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接力证明某个判断有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 宿主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比方说爱国主义等。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六、证据的效力如何: 所谓的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认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认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常见的证据有如下几种类型,但不一定都可靠 1)直觉:直觉得来的看法经常相互冲突,而且我们缺乏坚实的基础来判断是否相信 2)个人经历:容易让我们以偏概全 3)典型案例:生动具体的案例诉诸土壤诉诸我们的情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 4)当事人证词:需要注意当事人的选择性、个人兴趣、省略信息和人为因素 5)专家意见:记住专家也会犯错误 6)个人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 7)研究报告: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它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但是采用时请记住如下几点: a.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 b.研究的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c.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 d.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 e.作者或演说家也许会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f.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g.研究的认为成都到底怎么样也常常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h.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参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8)类比:要找到自己的类比,可按照以下几点努力 a.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b.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悉的情况 c.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七、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定义: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关于替代原因有一些教训。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最后,很多事情有相关,但是并不能存在因果关系。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而谦逊。 6)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发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7)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八、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所以我们要谨记 1)如果遇到一些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要问一下是怎么得来的 2)对待一些平均值我们要看它到底是哪一类的平均值,是单纯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呢? 3)省略数据会因为不完整而欺骗我们,遇到听起来很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警惕 4)表达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动人 九、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应该记住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而所谓的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因为以下原因,总是难以避免 1)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2)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 3)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 4)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5)持论者常常与你又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有 1)常见的反驳论证 a.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b.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c.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 2)遗漏掉的定义 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 a.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 b.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a.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 b.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a.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b.调查的问题时怎样措辞的? c.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问卷选项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a.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b.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a.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论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b.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8)省略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a.论证有没有遗漏了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结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b.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队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十、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二分式也就是非黑即白的 我们需要多找一些备选辩论,如何找呢? 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改怎样处理乙问题”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逻辑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包括曾经的我自己。 【我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让别人操控我的思想呢。我成绩也挺好的啊,有学历有文化,比我差的人可以环绕地球几圈,我怎么可能没有批判性思维,我又不是没脑子。】 我想说,如果你真的这么觉得,如果你从来都没有质疑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你对力量可能一无所知。真正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对很多看似明显的结论都保持警惕的。 包括你觉得自己很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个结论。 以下的观点大多来自《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 1. 步骤1找出“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结论要直接回答论题。 论题: “养一只宠物能使我们的寿命延长多少”。 对应的结论:养一只宠物使我们的寿命平均延长15年。 逻辑混乱的结论:宠物为饲养它们的人带来乐趣。 2.步骤2找出理由是什么? 因为A,所以有B。我们需要找出A。 3. 步骤3找出哪些关键的词语有歧义? 关注有歧义的词语是指(意义不明确,但是对推理有重要影响的词语),对推理没有影响的词语,就没有必要关注。 例如: 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衰退。在我看来,这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对该校的主流评价表明,该校的教学质量没有任何衰退。 “教育质量”是关键的歧义词。如果作者没有明确告诉你教育质量是指什么,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也找不出作者所说的教育质量是指啥(是平均成绩还是师资力量?)那么,我们就无法判断这个理由的可信度。因为如果某人不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推理结构,他就没有权利得到信任。 4.作者的推理存在谬误吗? 常见的逻辑的谬误可参考 【时习之】二十四种常见的逻辑谬误 如果你检查了一遍作者的论证存在逻辑上的谬误,你也可以无视他了。 5.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证据分为很多种类型 (1)直觉:直觉是不怎么靠谱滴,但是如果直觉是基于丰富的个人知识和经验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哦。 (2)“个人的经验”:仅仅靠少数的个人经验推出整个群体的经验,你觉得靠谱吗? (3)他人的证词:例子参见各种电视广告。。。除非我们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更多的了解,否则就不必在意这种证词。 (4)权威的意见 面对权威的意见,特别要注意 权威人士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业训练? (5)案例: 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 (6)类比: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除了相似之处,有没有存在与论证有关的巨大差异之处? 6. 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如果作者认为是A导致了B的发生,你也认同了A能导致B的发生,但是捏,你还要动动脑子想一想,还有没有C也可能导致B发生捏?A只能被看作是原因之一,而非真正的原因。而你能找出的干扰性原因越多,你对作者所提出的假设的信任度就越低啦。 7.数据具有欺骗性吗? (1)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例如我们能否调查得出全中国殴打妻子的人的精确人数?对此我表示怀疑。 (2)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因为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3)有没有缺失的数据?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值、百分比以及类比。 例如:一股犯罪浪潮袭击了我市。去年杀人犯的比例增加了67%。这个67%乍一听蛮吓人的,但是如果去年的杀人犯只有2个捏? 8.得出结论的时候,要避免二元思维。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可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否”来回答。尽可能寻找多个结论,然后挑选最合适的。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是在普通思维的基础上又加了第二层思考,并对第一层思考进行分析和 评价。 二、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1.每个人都思考,我们的天性如此。但是,如 果听任自然的话,我们绝大多数的思考都会是有偏向的、歪曲的、不公正的、证据不足的或者是彻底的偏见。 三、思维的衡量标准 1.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正确评价自己的推理。 需要我们坚持剖析自己的思想,并用思维的衡量标准来检验它们。 衡量的依据是沦述清楚、正确、精确、切题、有深度、有广度、有逻辑、有意义。 1.1 清楚 针对“清楚”这一标准的问题有: 你能解释这一观点吗? 你能用另一种方法来表达这个观点吗? 1.2正确 让思考更正确的问题有: 那的确是真的吗? 如何证明那是真的? 1.3精确 使论述更精确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你能再多给点细节吗? 你能再详细点吗? 1.4切题 关于是否切题的问题如下: 这个想法和问题有什么联系? 这一想法和其他想法有什么联系? 1.5深度 了解思想深度的问题有: 你的答案如何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 1.6广度 可以使思维更全面的问题如下: 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另外一种观点? 有没有看待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呢? 1.7逻辑性 使思维更有逻辑性的问题有: .这讲得通吗? .这和你所说的一致吗? 总之,我们很多人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关键是,将批判性思维内化为你的特质。每次开始思考的时候就自觉地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