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科学发展的规律(下)

 吾道有涯 2017-11-30


 三、科学发展规律的历史视角



历史观视角主要考察科学活动的规范,以及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处仅分析科学活动的规范。


远古时期,既然没有独立的科学,也就无所谓为科学所独有的规范,或者说科学的规范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规范混为一体。


自古希腊起,欧里庇得斯在表达他对自然哲学家的羡慕之情时已经隐约提出了自然哲学家——当时的科学家的独立及其行为规范:“他是幸运的,他得到了科学知识。他既不为寻找公民权而烦恼,也不闯入不公正的事业,只是沉思默想自然的永恒秩序,默想自然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时候,又为什么…'①。科学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活动从一般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到19世纪,科学家也成为独立的社会角色。默顿对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作了总结,提出了前面已提及的科学活动的5项规范。默顿规范提出后虽然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在总体上符合科学活动的状况。



然而上一世纪下半叶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科学原理和科学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普遍性。随着关注个别、初始条件、关系,以及偶然性,科学原理不再“放之四海而皆准”,各种“地方性知识”正在形成。在学派、共同体和特定的实验室里,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以及应用同种话语系统者将更受到欢迎。竞争性规范将有所弱化。既然各有各的目标、领地和方法,那就无所谓争鸣,也无所谓优先。


公有性规范同样受到挑战。知识越是普遍就越是公有,越是个别就越是私有。(不过,个别既在于知识的来源是个别的,也意味着知识的应用同样是个别的。如果知识的应用是个别的,那么知识的私有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在生命科学中,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有性规范还受到不同意义上的挑战。诚实性规范的情况亦然。这一规范建立于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以及可按严格程序验证或重复的基础上。普遍性下降,严格的程序也无法运作,于是诚实性规范的律令或约束力变得淡化。最后,合理的怀疑性本身受到怀疑。问题在于,凭什么怀疑和由什么途径去怀疑。前者是因为每个学派、每个实验室,甚至每个个人的研究对象、初始条件、主体情况、语境等都不一样;后者是由于不存在一致和严格的研究途径。默顿规范似乎风光不再,后现代科学似乎正在走向相对主义。



然而应该看到,科学规范的这一变化实际上是科学的对象回归个体、具体、复杂性、语境,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反对方法”和崇尚直觉等一系列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转向在历史观领域的表现。回归个体、具体、复杂性和语境并不违背共性,主客体分离和方法论体系是认识过程上的必由之路,这也是默顿规范与后现代科学规范之间的关系,后者建立于前者的基础之上。建立于默顿规范基础上的后现代科学规范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宽容、理解与协作。科学渡过了内部高度一致乃至铁板一块的阶段,在一体化的同时进入了相对宽松,同时也更为活跃的时代。“后现代世界对于科学的描述势必要比如现代对科学的描述限制少得多”②。后现代科学与其所研究的对象一样,也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网络,每个部分既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又以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正是这些不同意见构成必要的张力,推动后现代科学前进。因而宽容与理解并不单纯是道义上的要求,一方面具有本体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认识和实践,也就是后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与宽容和理解相关的还有各学科间、科学家之间的协作和依赖。宽容、理解和协作是前述本体论领域的交流、兼容与混沌,方法论领域现代的综合在历史观领域的表现,是对默顿规范中普遍性规范和竞争性规范的扬弃。


其次是创新,创新是对默顿规范合理的怀疑性的拓展,主要是创造直觉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


最后是自律和他律。自律不仅指科学的社会影响增大,因而科学家在科研中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且指在科学内部。由于诚实性规范的律令或约束力变得淡化,在外部的束缚变得宽松之时,就要求科学家每一个个体更多地以自律规范自身。再者,由于公有性规范也受到挑战,这同样要求自律。然而这种自律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个研究领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正是基于后现代科学中的每一个局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局部和要素方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和意义。于是,自律必然与他律结合在一起。


宽容、理解与协作,创造以及自律与他律,前者涉及学科间和人际关系,创造是对每一个个人的要求,自律与他律则将前二者结合起来。这三个方面难道只是后现代科学的规范吗?我们正在企业界看到双赢与联盟,在虚拟企业中看到信任与合作,在知识经济中看到创新和意会知识的重要性。选择已摆在行将进入21世纪的每一个人的面前。后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变得宽松,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然而主体越独立,越不受制于人,对环境的影响越大,也就必然更深入地参与到系统中去,这就意味着主体更依赖于系统,依赖于系统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同时,在“后”市场经济中,人不再是一个经济人,伦理道德正介于其中。如果说这些是后现代科学规范的渗透,那么也可以在同样的意义上说是社会其他领域的规范向后现代科学的渗透。“科学星云”在松弛在膨胀,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星云”也在松弛、在膨胀,彼此间的界限正在消融。虽然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仍会有自己的规范(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已经很难说什么是科学的规范、经济的规范,或政治的规范。它们已经彼此相通,成为后现代人类的共同规范。



综上所述,科学的发展规律可以下表示之:


表中粗略显示科学的发展规律在总体上的三个阶段,以及在第二阶段中的三个环节。相同的字体表明三个视角在同一阶段或环节的相关性。



远古

近现代 有序 确定

后现代

本体论

视角

原始的

混沌

与对象演化方向

新的混沌

后现代科学

自然哲学

一致

近代科学 相反   

现代科学

一致

认识论

方法论

  视角

主客体不分

原始的综合

直觉

独立于人的存在

确立对象性关系


主客体相互作用

SSK 实践优位

新的综合

直觉思维

分  析

逻   辑   思   维


①霍依卡,宗教与近代科学的兴起,P21,四川人民出版社

②格里芬,后现代科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 者 简 介

吕乃基, 二级教授,博士导师,东南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哲学研究》、《中国软科学》、《艺术百家》和《高科技与产业化》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和《科技知识论》等6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