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一章 第一节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可以分为“知”(认识过程)、“情”(情感过程)、“意”(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4、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瓦和泥浆心理学,认为感觉、意象、感情是最基本的心理元素); (2)机能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等); (3)格式塔心理学(柯勒—心理作为一个整体,“顿悟”); (4)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6)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来访者中心”心理疗法); (7)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心理学家进行观察,提出初步的理论,形成研究假设,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观察,然后根据观察结果修正其理论。 1、观察法:戈尔曼:情商EQ ;霍桑效应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4、心理测验法 第三节 1、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2、言语区:布洛卡区、威尔尼克语言区 3、第二语言的学习 (1)可引起脑功能的变化(语义学习引起的脑功能变化主要受熟练程度的影响)。 (2)可引起脑结构的变化(双语者与单语者相比,左侧顶下皮层灰质密度增加;而且早期双语者相对于晚期双语者,灰质密度增加更显著)。 4、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五个基本部分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经典性和操作性)。 6、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 7、高级神经系统活动:(1)基本过程(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抑制);(2)基本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第二章 第一节 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活动与变化、新异性); (2)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和经验)。 5、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必须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条件:(1)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合理地组织活动;(2)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任务的目的的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6、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7、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关系:(1)不可分割地统一和共存着的;(2)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节 1、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稳定在一定的对象上。 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1)对象的特点;(2)主体的身体状态;(3)对活动任务的态度。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当前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紧张性:指心理活动高度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4、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条件:(1)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非常熟练或相当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有联系。 5、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教学环境要整洁、安静,教学生动灵活。 (2)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2)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行教学 第四节 兴趣 1、兴趣: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2、兴趣的品质:广阔性、集中性、指向性、持久性、效能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下列几点: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2)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使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第五节 1、意识: 广义: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印象,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狭义: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察觉与关注程度。 2、意识的功能:减少刺激流量;存储相关信息;做出最佳判断和行为。 3、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 第三章 第一节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③感觉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4、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5、知觉的种类: (1)根据在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肤知觉等。 (2)根据被感知事物的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第二节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受器对适应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且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阈限的大小衡量感受性的高低。 2、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3、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4、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其中代表两刺激间的差异,即差别感觉阈限;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代表常数,即韦伯分数。 5、感觉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因持久接受刺激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如明适应、暗适应、触觉适应等。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4)感觉的空间积累: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感觉的空间融合:感受器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 (5)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以发生相互的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6)感觉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进行补偿的现象。 6、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邻近性、相似性、封闭、连续性、共同命运等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形状、大小、亮度、颜色恒常性 第四章 第一节 1、记忆的种类:①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②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③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④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①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②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③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④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⑤外界信息首先经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做感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⑥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⑦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 ⑧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⑨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第二节 1、识记的种类 ①无意识记:又叫不随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作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记住某些事物的识记。 ②有意识记: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个体有预定目的,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③机械识记: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或材料本身无意义),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俗称“死记硬背”。 ④意义识记: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 2、识记的效应 ①闪光灯效应:指令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②莱斯托夫效应:指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容易记忆。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②活动任务的性质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④识记方法 ⑤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4、保持: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像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用信息论的观点说,就是对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的编码、存储的过程。
5、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的现象。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①遗忘大都在学习一小时后开始的。 ②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快后慢,最后逐渐稳定下来。 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容易。 6、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时间因素 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③学习的程度
④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⑤识记者的态度 7、遗忘的原因 ①干扰说。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继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②衰退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 8、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①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②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④及时复习 ⑤选择适当的复习方法 9、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现: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不在眼前时,从头脑中提取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又叫重现,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第三节 (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第五章 1、思维 (1)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2)特点:概括性、间接性。 (3)种类:①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②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③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④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⑤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一般过程:①分析和综合;②比较;③抽象与概括。 2、概念 (1)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2)结构:内涵与外延 (3)种类:①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②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4)概念的学习:人体思维活动的结果。 3、创造思维 (1)含义: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2)特点: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 (3)阶段:①准备阶段;②孕育阶段;③明朗阶段;④验证阶段。 4、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 ①社会文化因素②学校教育③家庭因素④个性因素 5、培养创造思维的具体方法 ①要让学生了解关于创造思维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创造思维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②要引导学生对照自身的思维特点,找出优缺点,扬长避短,认准努力方向。 ③要在学习上自觉地训练,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消除思维惯性,克服思维惰性,不人云亦云,不唯名人言论是从,不局限于一家之言,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去学习。 ④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充分利用思维高潮。 6、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深刻性②思维的批判性③思维的灵活性④思维的独创性⑤思维的敏捷性 7、问题解决 (1)实质:如何在条件和目标之间架起桥梁,克服障碍,从而有效地实现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化。 (2)特征:①问题解决是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的;②问题具有目的性;③问题解决包含着一系列的运算;④问题解决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3)阶段:①理解问题;②选择策略;③实施操作;④评价结果。 (4)问题策略的种类:①算法策略;②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 (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动机强度(耶克律-多德森定律);②知识容量与结构;③思维定势;④酝酿效应;⑤思维策略;⑥问题情境。 8、功能固着 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需要改变物体固有的功能,才能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 9、想象 (1)含义: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2)种类: ①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 ②有意想象:指有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联合法、粘合法、漫画法、假设法);幻想) 第七章 1、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性质上说,情绪侧重于生理性,而情感则具有更大的社会性。 (2)从发生的时间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 (3)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和表现性。 3、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2)情绪和情感对认识过程也有鲜明的影响。 4、情绪与情感的功能及效用 (1)动机推动功能 (2)适应调节功能 (3)信号表达功能 5、情绪的种类 (1)心境:一种微弱、平静、持久且极具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态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3)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6、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评价他人和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2)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3)美感: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7、情绪、情感与学生的学习 (1)情绪、情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发功能。 (2)情绪、情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维持功能。 (3)情绪、情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功能。 8、教师的情绪与情感及其作用 (1)教师情绪与情感的亲切功能,可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师情绪与情感的理解功能,可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3)教师情绪与情感的迁移功能,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情绪与情感的内化功能,可使学生效法教师。 9、情绪、情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1)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2)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增强化解不良情绪、情感的能力。 (3)辩证看待情绪、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八章 1、意志 (1)含义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具有自觉目的性的活动。 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③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 (3)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①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它是认识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 2、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①动机斗争;②目标确定;③行动方式的选择;④行动计划的确定。 (个人的抱负水平是后天形成的,受以下因素影响:成败经验、自信心、团体的成败经验) (2)执行决定阶段 ①克服内外困难;②经受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挫败感能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攻击行为、文饰效应、破罐子破摔) 3、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1)从内容上分类 ①原则性冲突;②非原则性冲突。 (2)从形式上分类 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 4、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意志品质的培养 (1)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的 ①目标应该反映需要;②目标应该适度;③目标应明确。 (2)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意志锻炼 第九章 1、能力概述 (1)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独特的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3)天才:在日常生活中,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以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称为天才。 (4)智力: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5)能力的种类 ①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②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③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④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6)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①所属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以概念和思想的形式为人们所掌握,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技能是一种在活动中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它以行动方式的形式被人所掌握。能力则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点,能力并不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 ③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形成技能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2、智力结构 (1)因素理论 ①二因素说(英国·斯皮尔曼) 能力一般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 ②群因素说(美国 塞斯顿) 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吉尔福特) ①内容指智力活动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②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③产品指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含。 (3)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加德纳) ①智力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物性心理潜能,这些潜能在某种文化情境中,可能被激发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该文化所重视的产品。 ②智力的种类:语言能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人际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 ③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主张 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多元智力; 大多数人的智能可得到适度发展; 每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的方式; 每种智力为了不同人物和目标可以相互流通; 智力以特定的材料和问题类型显现在特定领域; 智力是可以教导和发展的; 智力是一种多向度现象,展现在大脑、心灵、和身体等系统的多种层次上。 3、能力的测量 (1)一般能力测验 ①比奈-西蒙智力测验;②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③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2)特殊能力测验 (3)创造力测验 4、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1)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 ①能力结构的差异 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超常、智力低常 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才早熟、大器晚成、中年成才 ④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2)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①素质;②环境和教育;③实践活动的影响;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十章 1、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首先,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 其次,性格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再次,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最后,性格并不是单指某种个别的心理特征,而是某种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体上的有机统一,各种性格品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生理基础不同。气质是以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组成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征,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的特点与后天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合金”。 (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由于气质主要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因此比较稳定,即使变化其过程也比较困难和缓慢;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后天的生活实践决定,虽然也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相对于气质而言,它的变化较易、较快。 (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只有当气质的表现涉及人的社会关系时,才能评判这种品质是可行的或不可行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而人的性格受社会所制约,因此始终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有好、坏、美、丑之分。 (4)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3、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发展。一方面,能力制约着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性格也制约着能力的发展。 (2)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 (3)性格与能力的结合是获得成功地必要条件。 4、性格的类型 特质分析说:美国,奥尔波特提出,认为性格中包含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共同特质。 卡特尔将众多的性格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5、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要摸清学生性格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积极的性格。 (2)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或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清原因,对症下药。 (3)性格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必须适当照顾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进行性格教育。 (4)利用集体教育培养性格。 (5)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用性格来培养性格。 (6)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6、气质 所谓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 7、气质的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强而不均衡型: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具有容易激动、奔放不羁的特点。称之为“不可遏止型”——胆汁质 (2)强、平衡、灵活性型: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强,两种神经活动过程易转化。具有反应灵活、外表活泼、迅速适应环境的特点。称之为“活泼型”——多血质 (3)强、平衡、不灵活性: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强,两种神经活动过程不易转化。具有坚毅、迟缓的行为特征。称之为“安静型”——粘液质 (4)弱型: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弱,而且弱的抑制过程比弱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具有胆小、经不起打击、消极防御的特征。称之为“抑郁型”——抑郁质 8、不同气质类型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2)多血质: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3)黏液质: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9、气质类型的教育意义 (1)教师要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针对学生的具体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施教。 (3)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
|
来自: 昵称15370554 >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