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缅怀拓荒.雷喦古寺doc
2017-12-01 | 阅:  转:  |  分享 
  
地名解读·缅怀拓荒,寺名雷喦

阿敏



雷喦古寺在隆都至澄城刚好一半路程之处,俗称“半路宫”,当地村民又称“宫仔”。古寺位于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地处大路旁而环境清幽。庭埕宽广,由原宫前池填平而成,中植玉兰树,芳香满庭,寺前巨榕荫覆寺庙,南侧废砖窑上巨榕耸立,树冠荫及庭埕。寺的主体建筑为砖瓦石结构,屋梁为石梁,每一根石梁都是由村民一人认捐,石梁上刻捐助人姓名。门柱刻有对联:“南峙栖神远,莲洋保障长”。





(“雷喦古寺”主体概貌)



雷喦古寺是供奉老伯爷与皇姑娘的地方,1850年建成伯爷宫,1923年建成皇姑娘宫。其中伯爷宫内祀“伯爷”和“龙尾爷及夫人”;皇姑娘宫祀“皇姑娘”;庭中祀“天恩公”。

“雷嵒”是什么意思?喦是“岩”的异体字,甲骨文作“”,下边是山,上边像众多石块,主体为石的山。“雷”是指雷神吗?雷神电神俗称“雷公电母”,都是自然神,这“雷嵒古寺”是信奉自然神的?但古寺所处是平原阔野,跟“岩”并不着边。

笔者从老同学波兄那里了解到,南徽村朱氏有一位先祖,名讳就是“雷喦”二字。朱氏雷喦公,是朱熹七世孙。南宋时期,家住莆田的朱熹后裔五世孙仕万公带领族人来到潮汕,选择了澄海境内莲阳河北岸、南峙山南面的溪坪洲垦荒种植,开辟“雷祖田”,并建成自莲阳河滨直至南峙山一带范围广阔的朱家围。当时这一带还是河海交汇的滩涂地带,海潮倒灌、雨季降水导致莲阳河水患频发,朱氏兄弟带人修筑堤围“雷岩堤”(在今安澄公路蛤蟆石附近由南向北延伸)防洪,开凿“雷岩涵”引水灌溉,由是族群繁衍生殖,并在当地留下了雷喦路(在今莲阳中学后面,东西走向)。前些年,开挖韩江河堤,在莲阳渡亭地界尚发现“朱界”石碑。在人烟稀少的宋代,朱氏族人就是莲阳一带的主要拓荒者。但是莲阳河经常泛滥,溪坪洲农业种植屡遭损失。不久后,朱氏先祖另觅高地,最终相中了地势较高的莲阳上社北头陇中段聚族而居,创立北朱村,这是澄海境内宋代出现的少数村落之一。溪坪洲一带在朱氏之后,有赵马麦魏石姓来居又迁走,余郑黄陈吴杜许等姓氏则定居了下来。





(《澄海文物志》)



筚路蓝缕时代先辈的事迹早经堙没,遗留下来的,是邻乡的残碑、古寺、乡民口中曾经的路名、传说。历史淡漠了记忆,现在能了解到的,是雷喦祖去世后,子孙在莲阳上社修筑祖坟,规模宏大。明朝初年,朱氏族人在雷祖田辟地,兴建首座朱氏家庙,背山面海,坐西向东,是一座传统朝向的祠堂建筑。后因飓风洪水,家庙冲毁,沉入新拍溪。乾隆59年(1794年),族人另择新址,重建家庙。新家庙坐东向西,面向溪坪洲雷岩涵,借此铭记祖先入潮的第一落脚点,饮水思源。2009年至2012年朱氏宗亲会重修宗祠,既感念祖先创业的艰辛,并追宗溯源,弘扬朱子文化,建成潮汕首座朱熹纪念馆。





(雷喦堤碑记,现藏莲下许厝村许厝祠堂)



关于古庙的建造,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南洋经常洪水泛滥。有一位私塾教师名叫朱雷喦,南洋人,年终要回家时,身无分文,便萌发一念:“强借钱。”因他知道有一位批员(为人送侨批的人)经常从这里经过,于是拿了一片白菜叶,抽中间叶骨切成“匕首”隐藏起来,黄昏时要挟批员,要了两个龙银,然后自报名字和住址就走了。批馆主人从他的自报名字住址和只是要了两块银元断定,他不是真盗贼,应该是一位有德而诚信的人。后来经馆主介绍出洋谋生,有所成就,就回来还愿建了现在的“伯爷宫”(人们称为“雷喦古庙”),同时也修筑防洪堤,从此这片田园就不再受水灾了。

这个传说,见诸永新村民委员会编的《永新史谱》。《永新史谱》还有《永新乡雷喦古庙白榕树记》一文,记载1987年夏五月乙丑日,潮安金石宫刘姓二人挖庙屋顶鸟榕,遭庙神借刘氏口斥责补过,于宫前五步栽原鸟榕枝而枯枝复活,枝叶繁茂,历19年成参天大树的灵异事件,幷撰联:“雷神广普门恩威并显,喦寺渡迷津黎庶咸安”。



(宫前白榕树)



从搭建简易伯爷宫,到雷喦公酬愿建庙到道光年三十年修建以至于1987年显神示补植榕树,2006年撰《永新乡雷喦古庙白榕树记》,都跟朱氏雷喦公密切相关。古庙以“雷喦”名,无疑得自朱氏一族的先人雷喦公。



有趣的是,雷嵒公资料,南徽朱氏家族反而比较少。访谈中南徽朱氏家族中的长者,还能记得雷喦公墓规模,祭拜盛况,但雷喦公墓被毁已有半个世纪,现在遗迹不存。一代人的记忆,因形格势禁,先辈的事迹自然也就渐渐在历史大河中淹没。资料比较多是在永新村。因为雷喦古寺就坐落在永新,这不难理解;雷喦堤碑记原来也树立在这里;原来开挖的雷喦涵在这里;曾经存在过的雷喦路同样在这里;包括挖出“朱界”碑的渡亭村,也是在这东边的附近(雷喦堤碑记被冲到莲阳许厝,朱界碑也不排除是后来河患冲下去的)。雷喦公是仕万公之孙,当时整个家族奋战在这蛮荒之地,据古庙的管理者说,雷喦公兄弟三人,还经常在这古庙里商量事情。



赵马麦魏石诸姓来了又走了,余郑黄陈吴杜许等姓氏在这里定居下来,自然免不了一番艰苦奋斗,或者我们也可以推想,其艰难困苦并不亚于第一拨的拓荒者,但毕竟,已有前人的艰辛奠定了基础,否则的话,其艰辛或者加倍,或者让人遥遥不见奋斗的希望。基于此,寺名“雷嵒”,其铭感于心,或可体察得到。读寺联“南峙栖神远,莲洋保障长”:“莲洋”的长久得到“保障”,有赖于远栖于“南峙”的“神”——联对什么时候出现,现在不可考,但它不是透露出视“雷喦”为“神”的认知吗?其实我们还可以发现,《永新史谱》所记的传说,凸显出的,就是雷嵒公的“有德而诚信”,在当地的“修筑防洪堤,从此这片田园就不再受水灾”的功绩。命名为“雷喦古寺”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村民是通过古寺的命名,表达出对拓荒者的感念和缅怀。











献花(0)
+1
(本文系地名解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