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字教学,首先教的是文化

 书香名弟889 2017-12-01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教学的主峰便是识字,因为“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道君高潮将起了!老牛能不能把他们全部打趴下?

识字,主要是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并在三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做到口诵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识字教学,首先教的是文化。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文化。比如“人”这个字,一撇一捺就是一个支撑,它是象形的,这个字本身就是一个人的构成的故事。然而,以往的一年级识字教学大多都是浅层次的,底蕴不深,常常是就字教字,方法简单,教者不愿寻绎汉字内部潜在的规律,看不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教“大”字,只要学生说出这个字是一横一撇一捺,共3画,教师便夸其“顶呱呱”;如教“男”字,只要学生能说出这个字是上下结构,教师就赞其“你真棒”。诚然,在学生初识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教学也是必要的。但不讲构字原理,机械地识认,必然影响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我曾看过一节课,在识字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下面我们来写“家”这个生字。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生:我是这样记住“家”的:“家”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儿,下面有七画,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师:这样识记太复杂,老师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知道。

师:家,就是住的地方。宝盖儿就是这家的房子,宝盖下面的一横就是这间屋子的天棚。这家共有六口人。第一个小撇是妈妈,妈妈个子矮,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把这一撇写得短一些。弯钩是爸爸,爸爸成年累月在外边干活,所以把腰累弯了,同学们在写的时候不要把弯钩写成竖钩。这家有四个孩子,两个男孩儿,两个女孩儿。左边这两撇是男孩儿,因为爸爸妈妈非常喜爱他们,整天搂在怀里。右边的一撇一捺是女孩儿,爸爸妈妈不喜欢她们,就把她俩甩在一边了。

生:(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从表面上看,教者教“家”字挺热闹,又是爸爸,又是妈妈,又是孩子,充满了情趣,充满了笑声,但仔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牵强附会,格调低下。这样识字,不但违背了汉字本身的科学性,而且也破坏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这个教学环节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理性,缺少文化。我们说,每个字从它的创造到今天的简化过程,都有一定的理据,都有一定的文化。就拿“家”来说吧,它是个会意字,从宀(mián),从豕(shǐ)。房屋(宀)内有猪(豕)就是“家”,即居室。上古的游猎民族无以为家,当圈养有猪时则表示居有定所,且当时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猪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用“豕”在“宀”中表示人居住的地方。引申指家庭,又指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可以让学生这样识记形义:宝盖像住房,豕字当猪讲;屋里养有猪,生活得安康。通过这样的故事形式,给学生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方式,以及屋内养猪表示家的来历,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原理,还了解到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不教文化。所谓字理,就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逻辑关系和造字背景发掘出来的识字方法。汉字的造字法通常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从汉字造字方法入手,去挖掘文字所潜藏的深层文化内涵,那么,学生不仅可以受到通常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还可以藉此了解古代的文化知识。

拿“曲”字来说吧,它是个象形字,本义指盛物的器具。物件放在器具里时往往折叠变形,故以此表示弯曲的意思。唱歌时曲调是由高中低音连缀而成的,也成弯曲状,所以又作歌曲讲。这样理解,就不至于出现“太阳被射了两支箭”的笑话了。
再比如,学生常常把“初”字中的心字旁写成示字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讲清“初”是个会意字,由“衣”和“刀”组成,表示用力裁衣,是缝制衣服的第一道工序,本义是“开始”的意思。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也。”意思是,天地果真没有开始吗?我是不知道的。又如“初春”,指春季刚开始,也就是春季的第一个月。这样一引申,学生就不会将“初”字写错了。

有一次,我听课,一位教师教学“碧”,编成了这样的顺口溜:“王大娘,白大娘,并排坐在石头上。”乍一看,觉得新奇有趣,押韵好记,但与“碧”的本义毫无关系,只记字形不解字义。“碧”为形声字,从玉从石,白声。“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引申为青绿色。“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碧”是碧蓝色,“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碧”为碧绿色。这就是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识字教学最大的悲哀是汉字文化的淡化和旁落。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中华汉字的魂。文化具有历史性、渗透性、积淀性。知识是短暂的,能力是长久的,而文化则是永恒的。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识字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坚实土地。基于这样的考量,我认为,识字教学一定要体现文化自觉、文化意识、文化观照,“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任。

汉字是中国儿童的第一文化,它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如果小学老师掌握了3000常用汉字的字理文化,我们就能够在识字教学中,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达到这个境界,其实并不难,手头有一本许慎的《说文解字》,再有一本王均的《文字蒙求》,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去认真钻研,去巧妙教学,你就能成为专家了。

书同文,语同音,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把识字教学牢牢地植根于汉字文化沃土之中,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让我们用知识和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