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难点是观赏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诊断和病原鉴定。要求了解观赏植物叶部病害、枝干病害和根部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掌握观赏植物各部分病害的症状与病原及发病规律;重点掌握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第一部分 叶、花、果病害 观赏植物叶、花、果病害种类繁多,但很少能引起植株的死亡,叶片的病斑、花朵早落严重影响了观赏植物的观赏效果。常见叶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叶斑、白粉、锈粉、煤污、灰霉、毛毡、叶畸形、变色等。 叶、花、果病害侵染循环的主要特点: (1)初侵染源主要是感病落叶上越冬的菌丝体、子实体或休眠体。 (2)再侵染来源单纯,来自于初侵染所形成的病部,叶部病害有多次再侵染。 (3)潜育期一般较短,大约在 7-15d左右。 (4)病原物主要通过被动传播方式到达新的侵染 点,传播的动力和媒介包括风、雨、 昆 虫、气流和人类活动。 (5)侵入途径主要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叶、花、果病害的防治原则: , 减少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是防治观赏植物叶、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 , 生长季节一旦叶病发生严重,化学防治成为基本的措施。叶、花、果病害潜育期短、 侵染次数多,病害发生时要求迅速扑灭,喷化学农药见效最快。 , 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水肥的科学管理、通风透光等是主要的预防方法。 一、灰霉病( gray mold disease )类 概 述 1. 灰霉病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Botrytis)的灰葡萄孢霉侵染所引起的一类病害的总称,可危害多种观赏植物,特别是草本观赏植物。灰霉病在低温、潮湿、光照较弱的环境中易发生,因而是冬季日光温室中的常见病。 2. 其病原菌寄生能力较弱,只有在寄主生长不良、受到其它病虫危害、冻伤、创伤、植株幼嫩多汁抗性较差时,才会引起发病,导致植物体各个部位发生水渍状褐色腐烂。 3. 病害主要表现为花腐、叶斑和果腐,但也能引起猝倒、茎部溃疡以及块茎、球茎、鳞茎和根的腐烂,受害组织上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因而称之为灰霉病。灰霉病在发病后期常有青霉菌和链格孢菌混生,导致病害的加重。 1.仙客来灰霉病 [症状] 叶片感病后,往往从边缘开始出现暗绿色至黄白色水渍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呈褐色发软的不规则形大斑,表面有皱褶或略具轮纹,最后全叶腐烂,变成灰褐色、干枯。叶柄和花梗受害后呈水渍状腐烂,之后下垂。 花瓣感病后发生水渍状腐烂并变褐色。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均可出现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并常产生黑色小颗粒状菌核。 2. 月季灰霉病 [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尖上有水渍状小斑,光滑、稍下陷。 灰黑色病斑在花蕾上发生时,阻碍花的开放,病蕾变褐色、枯萎。花受害时则部分花瓣变褐色,皱缩、腐败。黑色的病部可从侵入点下延伸到数厘米处。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灰色 - 1 - 1/51页 霉层可布满受侵染的部位。 3. 香石竹灰霉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花瓣和花蕾上。花瓣在芽中或开放后均可感病。发病初期花瓣边缘开始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随着病害的发展,褐色斑逐渐扩大,产生灰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气候潮湿,则造成软腐,最后枯死。但病花干枯后可残留好长时间。 4. 百合灰霉病 [症状] 叶片发病后,病斑多生于叶片顶端,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浅黄色至浅褐色,边缘浅红色至紫红色大小不一的斑点,使生长点变软腐败。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干燥时,病斑变薄而脆,半透明状,浅灰色,严重时整叶枯死。 花蕾受害逐渐产生大的褐色斑点,大瓣褐斑至花腐成粘连状腐烂,茎上病斑覆有灰色霉层,常折断。 5. 芍药灰霉病 [症状] 叶、幼茎、花等部位均能受害。叶片上常于叶尖、叶缘处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斑,病斑具不规则轮纹,褐色、紫褐色至灰色,天气潮湿时常在叶背长出灰色霉层。叶柄、茎上病斑长条形,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褐色,凹陷软腐,植株折倒。 早春花芽、幼茎受害表现为萎蔫和倒伏,危害性大。病菌侵染通常发生在花期,受害花瓣变褐腐烂,上面覆盖灰色霉层,病部向下延伸到花梗,严重时根冠也可发生腐烂。后期在茎基组织内部产生黑色小菌核。 [病原] 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霉。 ?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上面有许多小梗;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着生小梗上聚集成葡萄穗状。 ?引起多种植物灰霉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及发病部位越冬。翌年气温达20?左右,湿度较大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等传播侵染,由气孔、伤口侵入,也可以直接侵入,但以伤口侵入为主。病原菌能分泌分解细胞的酶和多糖类的毒素,导致寄主组织腐烂解体,或使寄主组织中毒坏死。一般情况下3-5月温室花卉容易发生灰霉病。湿度高、光照不足有利于该病发生,湿度大的温室内该病可常年发生,因而温室内栽培的观赏植物易造成重复侵染。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光照不足、连作地块易发病。病菌从伤口侵入,室内花盆摆放过密使植株接触摩擦叶面出现伤口,有利于发病。病情随湿度的加大而严重。缺钙、多氮也能加重灰霉病的发生。 芍药尤以开花后,梅雨季节发病最为严重。 香石竹的组培苗比扦插苗抗病。黄花品种比红花品种发病重。 灰霉病类的防治要点 1. 要注意控制湿度,加强通风。 2. 此类真菌只能从伤口侵入,可加强肥水管理,不过量偏施氮肥,注意排水,培育健壮植 株,提高植株抗病性和愈伤能力;避免遭受冻伤和机械创伤,并注意促进伤口的愈合。 3. 及时清除老叶、病叶、病花、病穗、凋谢的花和枯枝败叶,以及在木本植物上切除病茎 或部分有病组织,搞好田园卫生,减少病原的积累。 4. 药剂防治 发病期间可用代森锌、扑海因、苯来特、百菌清、速克灵、克菌丹、托布津等杀菌 剂1份,加50份草木灰,撒于盆花表土上,或用上述杀菌剂喷雾,一般为500倍液,每 10-15天1次。 在温室内发生时,因环境湿度较大,常规喷雾法往往不理想,采用烟雾 - 2 - 2/51页 剂防治效果好。可用一熏灵?号(有效成分为百菌清及速克灵)进行熏烟防治,具体用 量为0.2-0.3g/m?,每隔5-10d熏烟1次。烟剂点燃后,吹灭明火。在较小容积内熏烟, 勿超过上述剂量,以免发生药害。 复习题 1. 观赏植物灰霉病的症状特征是什么,病原是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 2. 观赏植物的叶、花、果病害侵染循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类 概 述 1. 白粉病是观赏植物上发生极为普遍的一类病害,现已报道的白粉病种类有155种。除针 叶树外,大部分的观赏植物均有白粉病发生,有的危害比较严重 。因为在发病部位产 生白色粉状物(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菌丝)而得名。一般多发生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 可侵害叶片、嫩枝、花瓣、花柄和新梢,使病叶发黄、皱缩和早期落叶甚至不开花。发 病严重时削弱植物的生长势,降低植物的观赏性、产量和质量,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 2. 白粉病是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核菌纲(Pyrenomy-cetes)白粉菌目(Erysiphales) 白粉菌科(Erysiphaceae)的真菌所致的一类病害。引起观赏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 主要有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 (Podosphaera),白粉菌属(Erysiphe),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和钩丝壳属(Uncinula)。 3. 白粉病病原是一类专性寄生菌,寄主专化性很强,体表寄生,菌丝体附着在植物体表, 菌丝形成吸器从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病原菌以菌丝体、闭囊壳和分生孢子在发病部位 越冬,通过风雨传播,其病原的无性阶段在植物的生长季节中有多次再侵染。湿度较大 有利于病害发生,但是降雨过多则不利于病害发生。 4. 植物感病后的病状初期常不太明显,一般病症常先于病状。病症初为白粉状,在叶上初 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 末状物。秋季时白粉层上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小颗粒——闭囊壳。少数白 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闭囊壳。 1.瓜叶菊白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小的白色粉霉状的圆斑,直径4-8mm,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张叶片布满白粉,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花小而提早凋谢。苗期发病较重 。发病后期病斑处白粉层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其上可见黑色小粒点----病菌闭囊壳。 [病原] 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白粉菌属,二孢白粉菌 。附属丝多,菌丝状;子囊6-21个,卵形或短椭圆形;子囊孢子2个,少数3个,椭圆形。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及其它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和水流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5-20?,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该病大发生。温度在7-10 ?以下时,病害发生受到抑制。该病发生有2个高峰期,成株在3-4月为发病高峰,幼苗11-12月为发病高峰。 2. 月季白粉病 一种常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造成落叶、花蕾畸形,连续发病则使月季枝干枯死或整株死亡,严重影响切花产量和观赏效果。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等。 [症状] - 3 - 3/51页 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菌丝体、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发病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老叶较抗病。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 [症状] 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花蕾受害后布满白粉层,逐渐萎缩干枯。受害轻的花蕾开出的花朵呈畸形。幼芽受害不能适时展开,比正常的芽展开晚且生长迟缓。 [病原] 为毡毛单囊壳菌和蔷薇单囊壳菌,单囊壳属。月季上只有无性态,蔷薇、黄刺玫等寄主上可形成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闭囊壳也可以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露地栽培月季以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温室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高、种植密度大发生严重。氮肥施用过多,土壤缺钙或过干都利于发病。 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芳香族的多数品种不抗病,尤其是红色花品种易感病;一般光叶、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抗病品种叶片中磺基丙氨酸含量高。 3. 黄栌白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发病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 [病原] 病原菌为黄栌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 菌丝体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无色,柱形,桶形串生,叶面的白色粉斑即为菌丝体与分生孢子所形成,秋季于白色粉斑上散生或聚生的小颗粒状物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也有以菌丝在病枝上过冬的。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树冠下部的叶片开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4. 紫薇白粉病 [症状] 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以后迅速扩展,病斑轮廓不整齐,大小不等;严重的布满叶片两面,致叶片皱缩或新梢扭曲畸形,并在嫩梢和叶片上覆盖白色粉层,此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发病重的花瓣呈萎蔫状。秋后在病部产生小粒点(闭囊壳),初为黄色,后变褐色,最后为黑色(此为病菌的有性世代,在我国南方往往不产生) [病原] 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钩丝壳属的南方钩丝壳、小钩丝壳属南方的小钩丝壳和白粉菌属的紫薇白粉菌。病菌的闭囊壳暗褐色,散生或聚生,球形或扁球形。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休 - 4 - 4/51页 眠芽的萌动、展叶,芽鳞中的越冬菌丝也开始活动,首先在幼芽上出现白色菌丝层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在5-6月为发病高峰期;7-9月天气炎热,病情趋缓或停止。秋末冬初病害又可再度出现,这时以下部新生的枝叶感病较重。 5. 大叶黄杨白粉病 [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嫩叶和新梢上。白粉大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也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发病初期,叶面散生许多圆形、白色小斑。随病斑逐渐扩大,相互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叶片病斑上产生白色粉状霉层,病斑逐渐褪绿、变黄,最后变褐色坏死。感病严重时病叶发生皱缩,病梢扭曲成畸型。 [病 原] 为正木粉孢菌(Oidium euonymi(Are.)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分生孢子椭圆形。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病组织内和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翌春,分生孢子经风力传播侵染。春、夏、秋都可以发病,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秋季凉爽多雨利于发病。 据重庆地区观察,栽植于树荫下的大叶黄杨发病重,相邻向阳的植株发病少或不发病;嫩叶、新梢发病重,老叶发病轻。 6. 凤仙花白粉病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蔓延至嫩茎、花、果。初在叶片两面产生圆形白色粉状斑,严重时粉状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被满白色粉层。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色变深呈黑褐色。病叶后期变枯黄、扭曲。 [病原] 病原为 [Sphaerotheca balsaminae (Wallrl) Kari] 异名[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11]称凤仙花单丝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枯枝叶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飞散传播,形成初侵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借风雨传播。气温适宜,空气潮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 白粉病类的防治要点 1. 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 侵染来源。 2. 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 3.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栽植密度、盆花摆放密度不要过密;温室栽培注意通风 透光。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灌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进行。灌水方式最好采用滴 灌和喷灌,不要漫灌。生长季节发现少量病叶、病梢时,及时摘除烧毁,防止扩大侵染。 4.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 2500-5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温室 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 5. 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BO-10 (150-200倍液)、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 也有良好的防效。 6.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复习题 , 简述月季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 5 - 5/51页 |
|
来自: 昵称50283898 > 《病害识别》